分享

年少只知唐伯虎,中年更羡文徵明

 茶境 2022-01-09

图片

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对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孕育出了文艺界的一批翘楚。

因为成就斐然,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四人被尊称为“江南四大才子”。

他们卓越人生的结局是一样的,但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

在他们中间,文徵明天分最低,成就却是极高。

他自幼愚笨,没有唐伯虎的聪慧绝世,没有祝枝山的天资聪颖,没有徐祯卿的诗才逼人。

就是这样一位毫无天才禀赋的泛泛之辈,却靠着抱朴守拙的智慧在诗、文、书、画方面无不擅长,成为吴中地区的精神领袖和世人心中的完美偶像。

图片

书山有路勤为径

1470年,文徵明出生于江南苏州府的一户官宦世家,宗族书香渊远,父亲文林也是喜文爱墨之人。

文徵明开蒙极晚,长至八九岁仍吐字不清,周围的人都感叹他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好在父亲文林始终相信儿子“他日必有所成”,一直给予耐心鼓励,并在辗转各地任职时带上他,他也因此拓宽了视野。

归还苏州后,文徵明进了学塾读书。如其父亲所料,他很快就脱颖而出,不仅口齿清晰,还过目成诵,一时间惊煞众人。

图片

后来,他参加年末岁试,文章写得很好,但因为字写得太差而被学政评为三等。于是乎,文徵明开始发奋研习书法。

每日晨起后,他便开始临写《千字文》,至少要写满十页后才去读书、作画、会友。

他不急不躁,沉心静气地写着,练着,悟着,且一干就是十年。

自然,这种学习方法近乎于痴愚拙狂,常常引来旁人的不解和嘲笑。

但他置若罔闻,仍一如既往地练习着。

在这过程中,他曾固守前人的法度,有意临摹苏轼的字,书法老师李应祯发现后立即斥责他:“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

一味地尾随他人,就算学成王羲之,也不过尔尔。

他记下老师的逆耳忠言,不再盲从于任何人,而是潜心学习黄庭坚、赵孟頫、王羲之等多位书法大家的写法,最后兼善诸体,师古而不拘泥于古,既得其妙,又推陈出新,有了独特的自家风貌。

也正因为此,他最终得以跻身于书法成就闪耀的“吴门三家”之列,晚年时又臻于人书俱老之境界。

图片

韩愈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作为一名求学问道之人,只要不懈努力,就能获益匪浅。

在学习书法的同时,文徵明还在父亲的引荐下跟沈周学绘画,跟吴宽学文法。

无论是学习哪一类,天资并不聪慧的他都有着一往无前的韧劲儿,日日精进,年年如一,最终蜕变成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四绝全才。

图片

守正固本品自高

对于文徵明出神入化、清气拂颊的作品,有人评价道,“衡山太史书画瓣香松雪,笔法到格,乎入吴兴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闲适之趣味,别敞逕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洁所至。”

事实上,作品与人品一脉相承,文徵明清雅端方的作品也源自于他正直高尚的人品。

1498年,文林出任温州永嘉县令。他一向清明廉洁,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但好景不长,他一年后就病故了。

按照惯例,当地府县官吏和地方缙绅都随了丧礼,可文徵明坚辞不受,这般做法引来官民交口称赞。

直到他返回苏州后,仍然有人写信劝告他收下这笔丧礼,可是他心意已决,不容半点更改。

实在没有办法,温州人用这笔钱修了一座却金亭,以此纪念文林的高风亮节。

而因为曾受到清正廉洁的父亲的熏陶和儒家淡泊明志思想的影响,文徵明不但拒绝了利,也拒绝了名。

时任宁王的朱宸濠一直心怀篡夺王位的阴谋,为了拉拢人才,他派人携带重金聘请文徵明。

文徵明推说重病在身,所以不肯拜见,不收聘礼,不回辞信。其实,他在科举路上屡试屡败,面对这天降的福运,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绝了。

他宁愿在明灭残灯下埋头苦读,凭真本事去应考。

他宁愿在盈尺墨画中怡情遣兴,也不愿染于污棹。

所以,于他,再多的劝,都无济于事。

图片

若干年后,文徵明从京城辞官返吴后,他不问世事,不慕繁华,开始以翰墨为乐。

因为文徵明的成就渐佳和地位日显,前来求取诗文书画的人越来越多。

倘是普通人提出请求,圆融温和的文徵明都会欣然接受。但若是宗室藩王、中贵官宦、外夷诸国,他绝对不肯答应。

即便在内阁首辅严嵩78岁生日时,为了请文徵明做祝寿诗,温州知府亲自登门,却还是吃了闭门羹。

他一生持重,固守着自己的原则,在唾手可得的名利面前也端谨异常,从不顺服。

《老子》中讲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行走于世,人应该保守本真,不囿于物欲,不累于世俗。

对于文徵明来说,时光雕琢他经年,风霜冷冽他眉目,他的朴拙之气已变成一种内涵,化作一种风骨。

品行高洁的他不仅创造了典雅整饬的惊世之作,也促成了刚方贞介的千古佳话。

图片

不为老去入樊笼

唐代诗人许棠有诗云,“眠云机尚在,未忍负初心。”

心有所念的人,不会为了贪图享乐而混沌度日,哪怕是道阻且长,也会逐心而行。

文徵明就是这样的人。

在漫长的二十八年中,文徵明共参加了九次乡试,每次都铩羽而归。

但是多年勤勉于习书作画,他的名望已隆。经人推荐后,他到北京为官,担任翰林院待诏一职。

在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官场,生性耿直的文徵明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因为是他人荐举,所以他在翰林院里备受排挤。加之可以仰仗的人接连离开了京城,他更加孤立无援。

即使如此,一些官员向文徵明讨要字画,他不假思索地严词拒绝。

晚将白首的他不愿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用自己的能力换取旁人卑微的接纳。

曾仰望小半生的宦海生涯到底是不适合自己,他在三年后果断选择了辞官。

他厌倦了纷繁迷乱的尔虞我诈,一心想回到心心念念的诗意苏州,回到性灵悠游的书画天地,做回从前的自在快活人。

得知消息的一些朋友劝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和地位,可他丝毫不为所动。

三十年来麋鹿踪的洒脱之人,若为老去入樊笼,岂不悲哉?

再三请辞后终于获批,他历尽艰辛,圆了自己的回乡梦。

一番安顿后,他又开始了酒散风生棋局、诗成月在梧桐的平淡生活。

一番心迹也被展露在笔下,他的画里有老树擎天立、古藤依壁攀的幽境,他的诗里有兰蕙次第开、推窗蝶飞来的雅致。

图片

世事难料,很多人在欲望之海中沉浮、迷失,而文徵明看透了是是非非,一心扑在作诗行文中,用笔抒发内心的情怀,展现生命的真趣。

远离了纷争的文徵明卸下心理负担、在深深翰墨里享受着晚年的平和时光时,有人嘲笑他犯傻,有人调侃他不知好歹,但是他全然不在乎。

因为在他看来,山水有情,草木有意,他寄情则朗,所以植志弗移。

经历了激烈的权斗后,文徵明心怀天下的希望破灭,转而投身于自己的书画理想。 

他放弃了曾经梦寐以求的仕进之路,却没有因此埋没自己的才能,绘写技法反而日臻完美,最终成为当时江南艺术圈的灵魂人物。

所以,即便这一路崎岖坎坷,他依然从心所向,也终至所归。

1559年的一天,文徵明在为一位御史的母亲写墓志铭时,置笔安坐而逝。

一位德尊行成的书画巨匠,走完了自己的文墨人生,留下了一个时代的风雅传奇。

图片

古人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很多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深谙世事却不世故,历经沧桑却朴拙如初。

它不是执拗,不是盲目,而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是一种坚定操守的信仰,是一种遵从初心的力量。

年少时,他的朴拙是禀性;年长后,他的朴拙却是远见。

而这两个字,也成就了文徵明的精彩人生:

因为朴拙,他笔墨不倦,数年如一日,终成了蜚声于世的书画大师;

因为朴拙,他志洁行芳,不屈从权贵,当真是盛名传扬的谦谦君子;

因为朴拙,他恬适自甘,又恪守己心,不失为至真至诚的本色之人。

最终,他从平平无奇的平庸之辈成长为留芳千古的全能才子,活出了世人仰望的风采。

作者 | 卜一,漫游云水间,闲记红尘事。

主播 | 北辰,金牌主播,心理专家,公众号:北辰在找你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