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沖 融 大 雅 

善作者不必善成 善始者不必善终 ——樂毅《報遺燕惠王書》 战国末期,七雄居首的是齐、秦两国,史称「东西二帝」。 公元前284年,名将乐毅(yue yi)献策燕昭王,率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五年内连下七十余城,「东帝」霸业从此凋零。「五国伐齐」促成秦国独大,成为后继扫平六国的关键转折。乐毅文公武略卓然超群,才情也应属一流,是诸葛孔明的心中楷模。 历史的诡异在于,一贯以少胜多攻无不克的乐毅,却在即将攻陷齐国全境之际,迟迟没有拿下即墨和莒(ju)两城。后被敌军施反间计,遭新主燕惠王解除兵权、召回、流亡、复用......后半生战绩不再,最终客死赵国。究竟,乐毅是能力、运气不济以至功败垂成?或是故意拖延军事任务,牵制刚继位的新主?还是决心改变暴力制敌,转而用怀柔方式收服齐国民心?总之,这段颇具悬念感的历史曾引起后世有识有志者的多次评论,例如苏轼的《乐毅论》。三国时代的魏国名士夏侯玄,少年以才华成名,姿容脱俗俊美,与嵇康、潘安平分秋色。既擅长享玩浮华美物,也精通丹药散丸,还是个刑场赴死也面不改色的狠角色。夏侯玄也曾审视过乐毅的功过动机,作《乐毅论》赞赏名将乐毅的大公无私和深谋远虑。不过,真正使乐毅、夏侯玄被后人一再谈论的,却缘起王羲之抄录的小楷《樂毅論》。作品完成于永和四年——《兰亭集序》之前五年,是他笔力大成后的「冲融大雅」之作,被评为王氏楷书第一。王羲之流传下来的「正書」极少,细小的正楷字更罕见,《乐毅论》的珍贵不言可知。遗憾的是真迹和纸质摹本均已遗矢,现存《乐毅论》都是各版拓本。「楷、行、草」既是书法历史发展的进程,也是个人书法进步的过程。楷书端正齐整,看似波澜不惊的每一笔一画,却都毫无掩饰地呈现出书写者根基和造诣的极限,是认识书法门径和重复磨练必备的参照。我们将私人收藏清拓本《樂毅論》高清扫描后分享给大家(附董其昌题跋)。来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滋蕙堂墨宝》历代汇刻字帖第一册。原件是27x12cm的「经折装」(像经书一样的窄幅折页,恰好适合手机屏幕),擦拓的字体清丽舒展,字迹边口历历清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相同书册,称其虽非书法艺术最优的摹本,仍属“摹刻精善”之作。——美树嘉文艺志 回复数字“01”可得微信目录 PS. 未打水印,方便大家收藏使用。如有转载,劳烦注明出处及也不要打水印为最好。多谢。
艺术之美 人文之思 美树嘉文艺志 

古帖《乐毅论》 美树嘉文艺志 研墨丫头 - 







- 止 -
本期作者 研 墨 丫 头 
谋生之余,耗时于阅读、旅行、白日梦。 静噪皆喜,耽美不倦。 认可自我意识、自我承担的生活态度。 是立足于现实的揖让进退者; 同时亦鼓励各种有益身心、百无禁忌的跨界与整合。 现居美国。 长按下方二维码,听研墨丫头绝佳私人电台《Way to let go》 
光,本是佳美的
而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