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峥嵘岁月(一)我的高考——从两首小诗想到的

 新用户3069QkdY 2022-01-10
峥嵘岁月(一)
(江苏师院政史系77级同学纪念毕业四十周年专辑)
 

我的高考——从两首小诗想到的

作  者:王 业 环
图  片:作者自选
 


   一转眼我们大学毕业四十周年了,翻开四十多年前的两首小诗,回忆颇多。
 
   一首诗题目是《喜庆新年》,诗云:
 
   喜庆新年笑语哗,
   杯中醉脸欲成霞。
   不愁名落孙山外,
   待别乡官阅岁华。
 
   这首诗写于1978年春节,当时我在张圩公社担任通讯报道员,参加1977年高考尚未见录取通知书。但自己觉得考得还不错,静等录取消息。如果考取,就要告别公社里那些一直对我很好的领导了。
 
   还记得那是1977年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正式播发了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消息,当天的《人民日报》还发表了《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的社论。
 
   当年的高考由各省市组织。江苏省的高考分为二轮。分别在11月28-29日和12月23-25日。从10月21日到11月28-29日初考,只有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到12月23-25日第二轮全省统考,也仅仅是两个月的时间。而第二轮统考文科要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四门课。高中毕业已经十一年了,这么多的考试内容。当时我还要上班工作,如果一旦请假专心复习迎接考试,万一落选怎么去面对。由于我在公社到处跑,从公社到大队、小队干部群众,认识的人可不少。所以我只能边工作边复习。
 
   那一年,报名费很少,据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考生报名费由原定的一元钱降为五角钱,其余考试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那一年,考生中年龄最小的十六岁,最大的三十几岁。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唯一一次在冬季举行的考试,
 

江苏师院西校门

   另一首诗是《茅屋重创》,诗云:
 
   曾羡鹪鹩借一枝,
   安居梦只梦中知。
   而今重创三间屋,
   静待通知上学时。
 
   这首诗写于1978年春节后。正月初三,我找了几位兄弟和亲友,冒满地积雪,对三间老屋开始翻盖。因为担心一旦去上学,父母亲年老,当年父亲已经76岁了,老伴带着三个孩子没有一个可以安居的房子实在不行。邻居们看到我急急忙忙地翻盖老屋,都估计我是在准备上学了。其实我自己心里虽然有点底,多少还是有点忐忑的。
 
   后来才知道,当年,全国有570万考生参加了高考,全国招生计划原为21万人,后又扩招了6万人。录取比例达21:1,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
   
   那一年,泗阳县属于淮阴市。淮阴市初考报名人数是:4万多人,最终达线人数只有934人,达线率仅是2.3%。

   最终,我被录取在江苏师范学院(后改名为“苏州大学”)政史系(本科)。其实,我填报的志愿都是中文系。后来才知道,那一年江苏师院中文系只对苏南考生招收,因为苏南严重缺乏语文教师。苏北考生达到分数线的只能录到其他系。所以我就被录取进了政史系。

江苏师院校园内方塔

    我考上大学,在当时的家乡真的成了特大新闻,人们都说一个有三个孩子的老家伙竟然考上了大学。因为那年我的大儿子、二儿子都已经在读小学了。况且,在我之前,我所在的大队从全国解放以来近三十年,也仅仅出了三个大学生。大家都向我表示热烈祝贺。

    我终于含泪告别年迈的父母、辛劳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女,去圆我十多年前的大学梦。为了全家将来的幸福,我只有暂时忍痛丢下了做儿子、做丈夫、作父亲的责任,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求学的征程。

当年在学院文科楼前我的照片

我和朱永新、王维林三同学在泗阳中学合影

以上两张为我和同班同学校园合影


注:本文原载于作者的“坐云轩”公众号

作者简介】王业环,男,江苏宿迁人。1945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离校回乡后担任大队民办教师、公社通讯报道员。1977年恢复高考,首批考取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政教系。1979年底,本科改读专科于1980年初毕业。毕业后,先后在王集中学、泗阳中学担任高中教师、政教处主任、校报主编,中学高级教师。2008年退休。退休后担任中国报道网频道编辑至2020年底。爱好文学,其通讯、散文、诗词散见于《新华日报》、《中国消费者报》、《淮阴日报》、《宿迁日报》、《楚苑》等报刊。著有《坐云轩诗文选》2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