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初中历史资料馆 2022-01-10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希望这些袈裟能送到大唐,以此与大唐的和尚结缘。下列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唐蕃和亲

D.郑和下西洋

2.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政治清明 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对外开放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毛泽东曾郑重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  

D.回族的形成

4.唐代一位高僧,6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他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位高僧是(  )

A.觉远

B.一行

C.鉴真

D.玄奘

5.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

A.民族和睦

B.中外文化交流活跃

C.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D.开放进取的社会风气

6.历史上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共同意义在于(  )

A.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B.都是政府委派的宗教使者

C.加强了佛教文化的对外传播  

D.都表明政府重视对外开放

7.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8.“佛教自西而跨海,中华自古是桥梁。”材料描述的人物是(  )

A.郑和

B.鉴真

C.玄奘

D.马可·波罗

9.在隋唐遗址发期中发掘出土了如日本“和同开珎”银币、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等外国货币,伊斯兰教、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是在唐朝时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佛教也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这些现象共同表明隋唐时期(  )

A.中国对外贸易优势明显  

B.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独特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D.儒家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0.列举两汉、隋唐时期为民族友好和中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四位即可)

11.唐朝时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得到了发展,请你举出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解答】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下列史实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是鉴真东渡,B符合题意。A玄奘西行,达到的天竺;C唐蕃和亲,反映的不是对外交流;D郑和下西洋反映的是明朝向西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的交往,没有记录郑和出使日本,故排除。故选:B。

2.【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井蓄的社会风气,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对外交往频繁,说明唐朝积极对外开放;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说明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的开明环境吸引了外国。所以①②③④都属于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量,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不属于民族关系,属于对外交流的典型史实,C符合题意。北魏享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体现了民族友好与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无关,排除ABD。故选:C。

4.【解答】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无关,错误。故选:C。

5.【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交往频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据“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及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唐朝重视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活跃。题干材料中,民族政策、社会生活与社会风气、中外贸易均与题干无关,选项ACD不符合题意,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6.【解答】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他们不是政府委派的;玄奘西行是向外学习佛教文化,不是传播,C错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意义不是能表明政府重视对外开放,排除D。故选:A。

7.【解答】根据材料中的“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繁盛时代,由于统治集团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了融合西域、印度、高丽等不同文化风格的多元整合的格局,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强大的军事实力与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特征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结束,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音乐呈现出融合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当时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而不是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故C选项错误。故选:D。

8.【解答】根据材料“佛教自西而跨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B项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与马可·波罗来华都与传播佛教无关,排除A、D两项;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并不符合材料中的“自西”“跨海”,排除C项。故选:B。

9.【解答】据材料可知,在隋唐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如日本“和同开珎”银币、波斯银币等外国货币,伊斯兰教、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是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说明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正确;材料只是在在隋唐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如日本“和同开珎”银币、波斯银币等外国货币,并不等同于中国对外贸易优势明显,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伊斯兰教、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在唐朝时传入中国,但未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独特,B错误;外国宗教传入中国,有助于文化交流,不一定冲击传统文化,D错误。故选:C。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0.张骞、班超、甘英、鉴真、玄奘、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等。

11.日本先后派遣唐使到唐朝进行交流;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到天竺取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