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通故事 | 武汉 第一张有公交线路的城市地图

 人文武汉 2022-01-10

20世纪20年代,整个中国有公共汽车的城市只有武汉、上海、福州等少数城市,北京虽有有轨电车但到1935年才有公共汽车。近代的武汉在全国一直是引领风气之先、是可以和上海媲美的。上海虽然早于武汉拥有有轨电车、公共汽车,但为外商所办且只在租界内行驶,1922年行驶的公共汽车只有2辆。

1930年出版的《武汉市街实测详图》是第一张标有武汉市公交线路图的武汉城市地图,这或许是第一张有公交线路的城市地图。民国上海地图亦有有轨电车线路标志,上海的有轨电车由洋商开办,且在租界内行驶,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算作“中国”的。

这张图的“图例”栏用红线标明汽车路。

汉口二条:从硚口到三元里的1路;从江汉路老圃沿江汉路到江汉关、经沿江大道到黎黄陂路至中山大道、转回江汉路老圃的2路环行线;印证了1929年2月《镜报》的报道。

武昌一条:从大东门(宾阳门)外,往长春观、宝通寺(今珞喻路)方向行驶的线路,因受地图篇幅的限制未标出终点站。日本人内田佐和吉写的《武汉巷史》里有“探访武昌名胜之人,通常参观各处景点后径直出宾阳门(今大东门),再游览城外的长春观和宝通寺塔,而后坐车去七八里外的卓刀泉,探访关羽遗迹”,地图上未标出的汽车行驶的终点站当是卓刀泉。

这张图上还用红线标出了两条过江轮渡航线:汉口江汉关——武昌汉阳门,汉口王家巷——武昌汉阳门。

在1933年湖北省建设厅航政处出版的《轮渡航线》图上,轮渡航线多达5条,还有一条粤汉码头到武昌徐家棚(火车站)航线,方便乘客过江坐火车。

1933年,武汉轮渡航线图

日本人内田佐和吉写的《武汉巷史》翔实记载当年武汉的公共交通:“昭和六年(公元1931年)在卓刀泉和宝通寺间出现了一处武昌最美的胜地——武汉大学”,“学生们的浪漫出游,引发了市民的闲情逸致,游览大学成为市民的一时风潮,于是大学游人如织。促进大学人数增多的原因,当然还与湖北省内交通的四通八达有关,通常花三仙坐渡船从江汉关码头到黄鹤楼下的汉阳门码头,然后从汉阳门到东厂口(今阅马场附近)坐车只要八仙或十仙,再花二十五仙在东厂口坐巴士到大学。一年后从东厂口到到大学的巴士只要二十仙。往返七十仙就可以从汉口到珞珈山进行一次远足,后来这趟巴士通到了汉阳门。因此星期天到武汉大学参观的人数比在校的学生还多”。

日本人的描述里,汉阳门到东厂口用的是“坐车”一词,“坐车”当是坐人力车或马车;东厂口到武汉大学使用的是“坐巴士”,巴士即公共汽车。

1933年出版的《武汉指南》第二编《交通》60页记载了一家武昌的汽车公司“武豹汽车公司成立于十九年(1930年),为商办有限公司。开车以来,营业不恶,惜逢路不长,未能充分发展。”公司地址在“宾阳门(东大门)外正街”,电话号码“三四〇”。笔者推测,武昌的公共汽车就是这家公司经营的,“商办”突破了武汉公共汽车“官办”的限制。

武昌汉阳门胜像宝塔,船到码头车起步

《武汉公用事业志》记载:“(1939年)112日武昌开辟线路2条,有车4辆。”将武昌之有公共汽车定在1939年。按照《武汉巷史》的描述,武昌在武汉大学建成的前后就有了公共汽车,系民营的,肯定要早于1939年;“后来这趟巴士通到了汉阳门”,就是说汉口的市民坐船过江后,在汉阳门就可以坐公共汽车到武汉大学游玩。

这或许是我国第一张有城市公共汽车、轮渡线路的地图,《武汉历史地图集》上标明此图1930年由亚新地学社出版。

有人会问,图例栏中的“汽车路”肯定就是“公共汽车路”吗?《武汉历史地图集》第81页有1933年仍是亚新地学社出版的《新汉口市实测详图》(武汉市博物馆展有此图),在图例栏里,“汽车路”下面有从右至左的5个小字“公共汽车路”。无疑,1930年版的“汽车路”确实是“公共汽车路”!

武昌亚新地学社,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06年汉口租界的汽车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