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多疑葬送的勤奋帝王

 华洋大有车金蝉 2022-01-10

他,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他,生逢乱世,是他的挑战,也是他的机遇。

他,惨遭阉党迫害,九死一生,最终登上帝王宝座,是他的命不该绝,也是他的王者荣耀。

他,从兄长手中接手一个千疮百孔的庞大国家机器,然而却自毁长城,落得江山易主、梅山歪脖子树上吊的可悲结局,是他的无可奈何,也是他的咎由自取。

他,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他,满腔豪情勤奋有加地治国理政,然而却缺乏刮骨疗骨的勇气和用人不疑的心胸,在政治权力的博弈游戏中,他的重心向多疑倾斜,最终造成了身死国灭的惨剧。

对于朱由检这个皇帝,我是同情多于谴责的。虽然他有眼无珠,未能有效甄别皇太极近乎完美的“反间计”凌迟蓟辽督师袁崇焕而自毁长城,但是,他又能如何呢?当时的情形是:内忧外患,而且内忧程度似乎更严重,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一呼百应,聚集数十万之众起兵造反,朝廷官员贪腐成风,前腐后继,本来木匠哥哥朱由校就已经将国库快掏空了,这下,在贪腐已然蔚然成风、尾大不掉的形势下,他甚至连犒劳作战军士的军饷都捉襟见肘,他最信任的大臣们装聋作哑、他最倚重的皇亲老周也敷衍塞责,他一次次地拍案而起,然而又一次次地妥协,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即使将士用命,又怎么能积极、主动、奋力地去为朝廷拼命呢?当时可不存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股份有限公司,不存在仅凭理想信念就可以不计利害、赴汤蹈火的革命战士。

况且,皇太极导演的这场反间计大戏太逼真了,所有的细节都跟时间节点进行了有机契合,再加上崇祯朝堂内的一些“吃里扒外”的大汉奸的煽风点火,本就生性多疑的崇祯压制在心底的怒火被彻底点燃并引爆了,怒火既然引爆,必将引来大的灾难,烈火所至,肯定伤痕累累,而蓟辽督师袁崇焕恰恰成了这场烈火外焰的牺牲品,他会死,而且他必须死,因为他被戴上了“通敌叛国”的帽子,因为北京城数十万百姓将家人丧生于满清铁骑的仇恨都一股脑转移聚焦到袁崇焕身上了,在被行刑的当天,据说,刽子手发了大财,袁崇焕是被凌迟的,好像传说是割了3000多刀,市民纷纷花钱购买其肉而泄愤。国家的栋梁死了,国家的长城也塌了,八旗劲旅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大顺农民起义军也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只有关宁铁骑、只有辽东数十万的明军将士眼睛里充满了仇恨、心中充满了怨气,他们不能接受他们最敬佩的神一般的统帅袁崇焕竟然以这样“通敌叛国”的罪名而惨遭千刀万剐的极刑,他们渐渐不再信任这个糊涂的朝廷,他们渐渐不再全心全意为这个残忍的有眼无珠的皇帝而奋力拼杀,他们中的部分人竟然在若干年后成了攻伐前明余孽的急先锋。

袁崇焕死了,崇祯的江山就开启了“多诺米骨牌”效应,急速的倒下、坍塌,洪承畴被俘后走到了敌方政营,做起了敌人的智囊,这个人是一个政治军事高手,而且又熟知明军的实际情况,所以,他的叛变成了加速崇祯身死国灭的催化剂。祖大寿投降了,他作为大明朝少有的勇将、袁崇焕的得力助手,更主要的是他是那个手握重兵、明末风云人物吴三桂的亲舅舅,他的投降无疑成了剥夺崇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一股飓风。

李自成也养精蓄锐,兵强马壮,迅速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目标,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挥剑斩杀后宫妃嫔和子女若干人后,衣衫不整地行至梅山,在一颗歪脖子树下上吊自杀了。

从公元1611年到公元1644年,年仅34岁的崇祯皇帝走完了他短暂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历史的指针定格在梅山那棵歪脖子树上,史官的笔墨搁浅在勤奋又多疑的生命特质上。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