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的教育”,只在对常识的坚守

 新用户5345BAE7 2022-01-10

 ——读唐江澎校长《好的教育》随想

知道唐江澎校长的名字,应该是在21年3月份,他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前,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视频,一下子在朋友圈刷屏,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提出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得到了全社会的舆论热议,像“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一个学校没有升学率,就没有高考竞争力,但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恐怕也没有核心竞争力。”还有,“让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让他们识字重要;让孩子多读书,远比让他们做那些阅读理解题重要。”特别是以下这句,“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幸福,造福国家社会。”可以说,每一句都很朴素,但每一句都得到无数网友的共鸣和点赞,据不完全统计,唐江澎校长的这一段讲话视频,共获得800多家媒体的报道,相关新闻的点击量超过十亿次。对此,唐江澎说,他讲的只是一些教育的常识,一个教育的常识能被人们广泛传播与高度肯定,这说明我们的社会对教育回归常识有着巨大的期待。说得真好!得知唐校长出版了《好的教育》这一专著,赶紧购买一本,先睹为快。而读完这本两百多页的、以30多个演讲稿为主的文稿,我最深刻的体会便是,“好的教育”,只在对常识的坚守。

唐江澎所在的锡山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着一百一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省内名校,早在办学初期,就确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扬个人才能”的主旨,明确了教育的目标指向“人的成全”。首先,学校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不是升学的指标,考试的分数,而是“天天一节体育课”,让参与锻炼成为学生校园活动的基本形式,让运动技能与水平的提高成为学生追求的一个标准。每天一节体育课涵盖所有年级,从高一入学一直开到高考前夕,绝不为文化课让步。每天一到体育课时间,所有人都必须到操场和体育馆去。体育课的招牌是现代五项:跑步、游泳、击剑、马术、射击,校内有温水和露天两个游泳馆,还开了一个击剑馆和练习跆拳道的“武馆”,学校用体育场馆经营权换资源,从社会上引入B级足球教练、德国击剑教练等21位专业“老师”。天天一节体育课,是用正规的课时,把国家所要求的课外活动时间体现出来,确保学生的充分运动和充分锻炼。再来看校本课,高一高二每周三下午只有一节主课,然后就是校本课程时间,其中“匡园街区”是“模拟城市”自主实践项目课程的一个载体,学生在校本课程时间里,摇身一变,成为了城市各种业态的从业者,有文创公社、烘焙小站、社街展厅、市民中心、银行邮局……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助合作中开展职业的历练,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到了高三,学生校本课程统一上合唱课和美术鉴赏,合唱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分四个声部在毕业典礼上全体合唱一首“级歌”。而学生的天馨合唱团,在无锡大剧院举办专场演唱会,受邀参加维也纳和平合唱节,学生仅高一一年就排练近20首作品。有人会疑虑,高中学生,这样大张旗鼓地上体育、艺术,会不会影响分数?唐江澎强调,“哪块田出了问题,就在哪块田里找原因”,如果一个学校高考没考好,那一定是语数外学科出了问题或学校的整体管理体系出了问题,绝不会因为上了一节艺术课或一节体育课,而导致整个高考不行了。这样的做法和解读,是不是对教育常识的遵循呢?

正是当前高中“刷题式”的教育,只能培养解题的高手,教室墙壁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那种有悖人性的口号标语,将学生带入唯分至上的死胡同。教育不能排斥分数,但也不应止于分数。唐校长在书中讲了学校对学生评价的故事。在整理学校校史时,唐江澎的目光落在了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上,一个布衣少年伫立其中,面上的表情腼腆而自信。照片上方有一行小字“一学年以上不缺课者”,顺着这样的线索翻下去,又看到了“操行特别优秀者”“服务特别勤勉者”“寄宿生特别整洁者”等照片,要知道当时的学校远在僻远的水乡,专门从城里请来摄影师,给在操行、卫生、服务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摄影留念。想象一下,拍照的过程该是多么庄严、隆重的褒奖啊!让评价帮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评价的标准走向多元,也就让学生的美好拥有丰富的表现路径。因此,唐江澎在学校设计“乐于助人奖”“善于合作奖”“关心集体奖”“爱心群体奖”,甚至还有“最善提问奖”“关心父母奖”,每个人都是自己发展的主人,教育是唤醒学生内在向上的动力,诗人克尔凯郭尔曾经说过,什么是希望?希望就是我们走向可能、追求可能的一种激情。评价带来希望,希望点燃激情,无疑,这样的评价是我们都明白的普通常识,却是对“好的教育”的最佳诠释。

从书中我们也能读到唐江澎自己成长的传奇经历。他16岁在陕西洛南县参加高考,成绩在当地名列前茅。原本志向是北大法律系,但因生病一条腿行动不便,最后连普通大学也没有上成。考学无望,却又意外地在教育局安排下,以17岁的年龄成为洛南中学的一名代课老师,在1980年又成为一名民办语文教师,后来通过进修才获得中文本科学历。在1993年又走出家乡,应聘成为锡山高级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13年后,在2006年开始担任这所名校的第27任校长。他说,“我们要培养生命旺盛的人,让运动成为每一个孩子的习惯,于是我们每天开一节体育课。我们要培养精神高贵的人,让学生广泛的社会参与成为校园生活的一种常态,于是我们的诚信超市实现无人值守,学生自我管理。我们要培养智慧卓越的人,让阅读成为学生奠定生命厚度的一种基本方式,于是我们敞开图书馆,把每一间教室的后边布置成班级书房。”“让学生都能真正地为了一种兴趣、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使命、一种情怀而学习。” 看到唐江澎的人生成长轨迹,我们会发现,他一直在努力地挑战自己,在对“好的教育”不断地追寻,只有不让遥远的地平线在眼睛里消失,我们的脚才会迈出有意义的一步。

教育部原副部长王湛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到,“常识往往离真理最近,许多常识本身就是真理。”好的教育,就应不断回归到育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健康成长,回归到教育常识上来。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发生一些改变,才能看见教育应该拥有的样子。这也是《好的教育》这本有温度、有温情的教育专著所带给我的最深的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