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2022-01-10 | 阅:  转:  |  分享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第一课时气温特点及成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其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合作分析我国冬夏气温特征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难点:分析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春节期间哈尔滨和广州不同的街景,问:为什么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气温分布的特点

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P.33“活动”。

1.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

(1)找出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两地气温相差多少?

教师:学生单独作答,教师展示,说明南北温差大。

(2)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阅读P.32“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材料,从影响气温的因素入手,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教师:学生作答可能只设计两地的纬度位置,教师应提示学生阅读材料,并展示冬季风图进行讲解,或举例金昌与海口冬季气温差异,并联系中国山脉分布图,让学生明确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地形因素)。

(3)在“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勾画出1月0℃等温线,看一看它与哪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大致吻合,观察我国东部地区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经过的省区和地理事物(地形)两个方面观察,以秦岭—淮河线为改线的代表,说明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地区非常重要的地理接线。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并回答下列任务:

(1)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各约多少度?两地气温相差多少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3)与“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相比,图中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和走向有何不同?

(4)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夏季,南北温差。高温中心出现在内陆闭塞的盆地(吐鲁番盆地),低温中心则出现在高原。

教师:四小题1-2独立完成,3-4合作完成,学生作答后,教师展示地图,辅助学生理解夏季高温、低温中心出现在内陆的原因。

(二)温度带的换分

1.阅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各温度带的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表,思考并完成下列任务:

(1)温度带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几个温度带?

教师:画图,概念解读:活动积温——把一年中≥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这一温度条件下大多数农作物活跃生长)。

(2)将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填注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说出各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

教师:重点关注春小麦、冬小麦的分布,讲清原因,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容易混淆这两种作物的分布。

(3)用彩色笔描绘各温度带的界线,看一看各温度带与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强调冬夏气温特点及成因,特别是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气温影响农业生产,划分温度带的标准及温度带的分布、积温、作物熟制的变化。

四、课堂检测

1.以下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最能适应温差大、气温低的高原环境的是(??)

2.我国夏季普遍高温,但不符合这一规律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

3.我国冬季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

A.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偏高B.北方白昼时间长

C.南方白昼时间短D.冬季风的影响

五、课堂板书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一课时。

七、教学反思





冬季南北温差大

气温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温度带(指导农业生产)









献花(0)
+1
(本文系老马和老马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