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悠悠大公桥(182)

 宜昌石头书屋 2022-01-11

  

▲宜昌火车站站台

在那份《大三线建设军民两用项目》名录中,那条全长772公里的焦(作)枝(城)铁路和位于宜昌市境内,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坝”的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年发电量161亿度的葛洲坝水电站十分醒目。有历史学家指出:当年正是因为有了这条焦枝铁路和这座“万里长江第一坝”,宜昌才有了建国第一次腾飞的基础。(有关葛洲坝兴建的情况,请参阅笔者的《宜昌的“330” 葛洲坝工程背后你不知道的事》)

在大三线建设正在全面深入进行之时,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在珍宝岛爆发了武装冲突,苏联除了在我边境陈兵百万,并发出对我国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的战争叫嚣,全面战争一触即发。由此更坚定了毛泽东“要准备打仗”的战略决心和行动部署,为了防御战争爆发后,京广铁路遭到敌人的轰炸而瘫痪,中央决定修建与京广铁路平行的另一条南北铁路线,当时称为“战备线”的焦枝铁路。

1969年秋,周恩来紧急召见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孔庆德,将修建焦枝铁路的任务交给了他,并告诉他说:“焦枝线不建成,主席睡不着啊!”要求整个工期最迟在1971年5月1日前完成。不久,又根据形势需要,将原定工期再提前10个月。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环境中,广大基层民众处于对毛泽东的崇拜、对共产党朴素的信任和感情转化为精神动力。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的讲话和指示成为焦枝铁路建设的动员令,“把三线建设抢在战争前面,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成为人民群众的最大心愿,由此激发出的投身铁路建设的愿望和热情非常高涨。

根据有关档案资料,武汉军区为此从焦枝铁路的起点河南、这条铁路的终点湖北两省共紧急动员调集86.61万民兵和专业铁路工人3.14万人开展大会战。施工民兵按军队建制编成25个师、188个团,统一由解放军部队干部指挥。各县级民兵单位为团、各公社及大队为营、连,各级建有临时党组织,实行军事化管理,起床、熄灯、上工、收工均按军号命令执行,上、下工列队;以班、排为单位集体住宿、集体就餐,每人每月供应伙食标准为粮食(净粮:面粉、大米或杂粮)60斤;有事离队必须打报告。被形容成是“施工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1969年10月20日前,所有参加修建铁路的民兵队伍全部按时到达工地,11月1日,焦枝铁路全线统一开工。宜昌除了咸宁、黄冈两个地区派人增援外,当阳、宜都、宜昌、兴山、秭归等地组成了数万筑路民兵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了工地,还有铁路沿线的群众在积极搞好各方面的支援。施工因为工期紧、任务重,而采用多点多面同时开工,铁路线上排成一字长蛇,到处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热火朝天。不图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人和事比比皆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成为工地的行动准则,充分展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焦枝铁路于1969年11月1日动工,1970年7月1月竣工通车,历时8个月。经先行试运旅客近百万人次和近20万吨货物后,于当年10月1月交付国家正式使用。据不完全统计,焦枝铁路建设共投入路基土石方7289.5万立方米,建隧道及明峒24座,共13340米,桥梁20 83座,共37947.9米,铺轨1204.63公里,建车站91个,建站房等建筑79.9万平方米。

焦枝铁路是在当时生产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运用战争年代大兵团作战,充分动员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完成大项目建设的成功范例。在机械设备严重缺乏,全靠人力肩挑背扛、车拉手提的超强度劳动下建成的,创造了多项铁路建设史上的最高纪录。正像中共中央在给焦枝铁路通车典礼贺电中说的那样:“焦枝铁路创造了铁路修建史上的奇迹……为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也就像时任湖北省革委会副主任的张体学1970年7月1日在焦枝铁路建成暨枝城大桥通车典礼剪彩时所说的那样的:“焦枝铁路的通车,是人民战争在修铁路史上奏响的一支凯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