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宇鹏:灼灼其华映故园——记著名剧作家施福明

 温馨微语 2022-01-11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言论、随笔、特写、回忆录,等等,都欢迎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

/王宇鹏


著名编剧、乡土作家施福明,他把自己比作是故园怀远的“红石榴”,他自谦地认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草根”。他身为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由于贡献突出,他199111月被人事部和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044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乡村青年文化名人”;20097月曾被国务院五部委授予“共和国之星”;2014年被文化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化名人”称号;2015年被被教育部授予“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这样一位“草根明星”却星光闪耀,他的故乡怀远人亲切地称他为“淮河赤子”。足见他在故乡人民心中的影响。

 扎石生根石榴红

施福明一九六八年腊初八出生在安徽淮河岸边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他浓眉大眼,眼睛聚神有采。作为施耐庵文化血脉传承的第十九代世孙,他深受施氏家族耕读传家的浸染,自小对文学有着天然的敏感直觉和颖悟的表达力。
施福明年少磨难多,幼时失怙的他,在母亲病重卧床的情况下,十七岁的他不得不初中辍学回家奉家母亲。他以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家立业的重担。一九八六年,十八岁的他在家乡马场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恪尽职守、勤奋踏实教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刻苦研习,笔耕不辍练习写作。为了扩大文化视野,他徒步十几里经常往来于县图书馆和文化馆之间。多少个寒来暑往,十余载春夏秋冬,他苦心孤诣地博览群书,他将自己深植中国传统文化沃土汲取文化养分。他深入钻研经史子集,含英咀华、集腋成裘,坚持写下富含思想精华的读书笔记有就有十几册五十余万字,这为他日后进行文学创作奠定了丰厚扎实的思想基础。他在学习鉴赏古诗文和中外名著的同时,重视精彩段落摘抄和背诵。直至今天,他还能将古今中外名著中的精彩语句成段背诵。他刻苦勤奋,自学成才,并最终取得研究生学历。他刻苦学习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心知肚明。
生活愈是苦难,愈能磨砺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极度敏感自尊的他很早就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以敏锐的眼光洞察着复杂的世态人心,他以一颗细腻柔韧的心体察着世事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他决心要像家乡怀远的石榴树一样扎石生根,以刚劲柔韧的品性灼灼生华,结出丰硕甜美的果实。
“灼灼其华,有蕡其实”。他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十余年,“苦心人,天不负”,他在文学、音乐、书法方面日益精进,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一颗纽扣》的发表,这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确立“立德、立心、立言”于世的人生目标。
淮河岸边长着参天石榴树,它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它蕴涵着怀远人的思想精神,体现着怀远人的风骨品性。怀远人的红石榴精神早已融入施福明思想意识的根脉之中。施福明说他对红石榴情有独钟。石榴扎石生根,正如施福明出身贫寒之家一样。他虽出身贫寒,他却能以刚劲柔韧的品格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根脉汲取思想精神养料。他潜心研究、整理、加工民间故事,并努力挖掘、传承、弘扬其传统文化价值。这为他日后从事小说和剧本的创作积淀了丰厚扎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为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他取网名为“红石榴”,他要将怀远人的红石榴精神变成自己生动深刻的文学艺术实践。他执著追求文学的精神就像石榴树扎石生根一样,“扎根贫瘠耸天云,遮雨拦风若虎贲”;他要如石榴花一样无惧风雨、积极乐观向上,丹心常似五月榴,笑口常开故园情;他要跟红石榴一样“玛瑙光泽色透明,红唇皓齿籽晶莹”。籽粒清甜心饱满,万家团圆喜盈盈。施福明在怀远人红石榴精神的启示感召下,他下定决心要立德、立心、立言于人世。
明代韩上桂在他的《石榴葵花》诗中有这样几句:灼灼朱榴似火燃,更怜葵瓣亦同鲜。丹心本是迎阳旭,谁道长安远日边。施福明先生将石榴精神深植自己的文化根脉,他以“红石榴”的网名来提醒自己要做具有红石榴般的坚韧内秀有灵魂的人。为了回报自己所爱的故土,为了一切需要他爱心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他甘心做灼灼其华的红石榴。

灼灼其华映故园

施福明具有石榴籽抱团向心的合力。他的人生刚劲柔韧,充分诠释了红石榴的品质。无论他身处卑微困顿,还是养尊处顺,他始终以谦卑的姿态面对人生和文学。现为中国剧协会员的施福明,他身兼数职,他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程里,夜以继日,不辞辛苦的工作着、奋斗着。他是《中国文艺》杂志社驻皖记者、中国水浒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剧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香港特区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他是社会公认的著名编剧家、乡土作家。
施福明是挖掘传承传统文化根脉、讴歌伟大时代的最具灵蕴和锐气,最富有仁爱精魂的安徽怀远作家。他孜孜追求真、善、美的文学情怀和博爱天下苍生的大美人生使得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无愧于故乡怀安“淮河赤子”的美誉。作为施耐庵第十九代世孙的施福明,他深扎怀安的文学沃土,象石榴一样满怀仁爱之心、执著追求着他所敬重的文学事业。他认为创作就是个性化很强的艺术创造。对他最大的诱惑是在平凡而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他要把自己的新发现新感悟记录下来,传达给读者和观众。作为乡土农民作家,他必须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群众之中,真切感知老百姓的温饱冷暖和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切肤之痛,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需求。他要替老百姓说话,要为老百姓立言。施福明认为:作家的创作要像农民种庄稼。他自称农民作家,他心中的农民情怀始终让他在写作中怀抱一颗虔诚仁爱之心。他要像农民一样深沉地爱着脚下的土地,他要专注地匍匐在自己以笔耕耘的文学大地上。施福明强调作家必须要有社会良知,要以一颗敬畏之心,作家要真心、真诚地走进作品中的人物。作家只有对生活怀揣希望和梦想,才能在作品中给人思想和精神的引领,从而全身心地深耕细耘自己的一方文学净土。施福明常给年轻的作家说:“一切写作成功者的秘诀是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文学事业,要笔耕不辍,一定要有一种和自己死磕的工匠精神。”对于他自己从事的编剧行业,施福明认为当代的从业环境对编剧要求十分严苛。剧本既是市场作品,又是作家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作家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更要对读者负责,必须对自己所处的伟大时代负责。编剧的个人的艺术水准就是个人的文化品牌。作家要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创造。关于编剧题材方面,施福明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写作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既要写出清洁向真向善向美的文字,还要把握好政策导向、始终如一地宣扬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他的一些影视剧本艺术地再现新时期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党的一线领导干部是党执政为民的窗口,塑造他们,更能体现中国共产党服务人民,奉献向善的精神。他的剧本创作主题要鲜明,他认为精心选准表达的角度至关重要。他塑造人物的切入点都能以小见大。设置情节的矛盾冲突,社会问题认识要准、解决问题要稳。既要吃透党的政策,又要接地气。作品中塑造的典型人物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他说:任何作品的艺术真实要经得起人民群众眼光的审视和社会实践的检验。他的电视剧本《村里村外》塑造任村支书“拓荒牛”形象。其艺术原型是施福明父亲当年当村支书的化身。他的父亲当了几十年村支书,有三句话很经典:“绝不装错钱,也不上错床,心放正当央!”这一典型化的村干部形象,剧本中突出他的争强好胜、性情执拗的的犟牛形象;负重奋蹄的拓荒牛;情深义重的大孝子。作品用了两个故事贯穿于任村村支书五十一年的生命光阴始终。
施福明几十年如一日地深耕细耘,他的文学百花园里已是争奇斗艳、硕果累累。从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他在《人民文学》《收获》《安徽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美国的《华尔街报》、台湾《中国时报》、香港《文汇报》及《清明》《半月谈》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许多作品。从2003年开始,他相继出版纪实文学集《乡雨》、散文集《守望乡土》、报告文学集《荆涂风采》《人大代表绑架案》等作品十八部专集。2009年以来,他出版了长篇小说《少年朱元璋》《知青岁月》《快乐乡村》等,他的文学作品超过六百余万字。
为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他除了写小说,他还策划编写剧本。因为他个人领悟力极强,在这一领域可谓轻车熟路。新时期他的剧本创作进入井喷阶段,鸿篇巨制相继出世,耀眼荧屏。他成功地改编影视剧《天留坊》《奇葩老爸》《瓷客》《此岸花开》《刘开渠》《石板街》《四眼井》《大圣寺传奇》《淮河船家女》《村官》《看灯女人》《特别的爱》和《认亲》等40多部影视剧本。电视剧《知青岁月》写知青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人热血沸腾。该剧获2012年法国电影节国际二等奖。电视剧《快乐乡村》获得2013年全国新农村优秀影片奖。
施福明以笔为锄深耕细耘,情系家国。他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美婉约,妙笔生花,其中《怀远石榴》《送母远行》等文章意蕴丰赡、字字珠玑、灵动鲜活、文简意丰,深受读者欢迎。
他写小品,也作曲填词。他总能信手拈来,点石成金,好多作品荣登大雅之堂。1999年央视春晚,哑剧《忐忑》获得央视全国大赛金奖,他的小品《将心比心》上了央视春晚。创作的花鼓灯舞剧《村姑锣鼓》获得华东地区舞蹈大赛一等奖。他创作的《小小草》《成功在自己》等200多首原创歌曲,曾风靡一时!他创作的歌曲《人争一口气》被2021感动中国组委会评为金奖,推荐荣登2022年春晚,歌词是:走过多少坎坷崎岖的路/吃过多少风霜雪雨的苦/迎来多少朝霞送走多少日暮/傲然挺立铮铮铁骨/穿过多少虚无缥缈的雾/读过多少有字无字的书/一直忍辱负重何惧严寒酷暑/呕心沥血/用心良苦/人争一口气/永远不服输……这样励志的歌词,最能充分表现施福明柔韧坚强、不屈不挠的红石榴精神。

更怜葵瓣亦同鲜

施福明的生命成长于淮河岸边,他的乡土文学扎根于淮河岸边这片沃土。生活中,他热心奉献故乡的教育事业。他怀抱一颗赤子之心,为家乡人民奉献爱心。为了扶危济困、救弱助残,他历尽千辛万苦筹措资金救人于倒悬之苦,他倾尽心血济弱助残,受到社会各方赞誉。
施福明,福者,益公德,明者,明良知。他身为民革成员,在他的心目中,老百姓的公益事业比天还大。在个人生活上,他克勤克俭,他以一颗挚爱的心深爱着这个世上的贫弱孤寡残的弱势群体。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把光明和希望带给那些生活和精神需要关心帮助的人,他用一颗真心给他们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关怀。
为了关爱扶助更多的弱势群体,施福明发起并成立了蚌埠雷锋驿站。蚌埠雷锋驿站旨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理念,大极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当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施福明在农村基层从事文化工作期间,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贫困户家庭中的留守儿童,仅用于扶贫济困个人捐赠资金累计超过他的稿费。他被乡亲们称为“平民慈善热心人”!他说:“父母给了我生命,故乡人民养育了我者。唯有脚下的土地和父老乡亲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水还长,故土情深,我怎敢忘记,又岂能忘怀!”
2014年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重视加强以家庭建设、家风教育为突破口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国妇联也发出了关于创建开展“最美家庭”倡议书。热心公益事业的施福明主动担当,他着手进行社会调查,走访社区、乡村两百多个家庭,收集整理孝道文化故事,编写成《当代最美家庭》一书出版,该书18万字,成为全社会进行家风家教的鲜活教材。
百善孝为先,为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他自费创立“家风馆”,积极传承孝道文化,为培育引导当地百姓形成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做出自己应有的的贡献。他行为世范, 二十余年不遗余力地悉心赡养家乡的新四军老战士施友法。老人去世时,他披麻戴孝送老人入土,他的感人事迹家乡怀远人民家喻户晓,他被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评为“公益达人”,其家庭被妇联部门评为“最美家庭”。
2006年刚刚开学,当时在镇党委政府办公室工作的他,听说魏庄镇中心小学贫困户家留守儿童很多,孩子们缺乏父母亲情呵护,他们生活条件艰苦。施福明感慨地说:“再苦不能苦孩子。”他亲自到蚌埠彩虹之星慈善协反映情况,自己也主动捐款,筹集了上万元资金。当他将钱交给苗校长时,苗校长握住他手,流着热泪说:“您自己腿已残疾,心里始终装着着我们贫困户家的留守娃娃们,真是大爱无疆啊!”
施福明的善举成为一团火,为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他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搬上街头进行义卖资助贫困大学生。
作为安徽怀远县法院人民陪审员的施福明,他始终把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为保障残障孤弱的法律地位做出应有的贡献。魏庄村有一个80岁老人,妻子和其离异后,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不愿尽赡养义务,他的一个儿子在国内受过高等教育,还是一名在美国教学的教授,孤苦老人无人赡养。凄苦的老人老泪红横地找到魏庄镇请求法律援助。施福明对老人的孩子们进行耐心细致地劝导和反复调解,终于使老人的赡养问题落到实处。
施福明的大爱情怀就是一团火,他如石榴一样火热的情怀不仅影响着身边的人,更影响着他的儿子和儿媳。他患脑梗后,腿脚不灵便,身残志坚的他却有一颗健全火热的心,他无私的奉献影响着一切心怀善良的人。儿子施志国成为淮北市食品行业成功创业者,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施建国致富不忘父老,他也以爱心回报社会。他每年捐赠给社会弱势群体十多万元。施福明父子爱心的传递影响身边的一些人。
施福明如石榴一样的善心,能凝聚起社会各届慈善人士共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在蚌埠市,从事慈善事业的爱心人士愈来愈多,各种规范的社会慈善机构愈来愈多。2021年他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
2022年新年伊始,施福明虽然行动不便,但我们由衷地祈愿他所从事文学事业和慈善事业会像五月石榴红一样福满神州,德明天下。

作者简介

王宇鹏,男,汉族,19759月出生,陕西商州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202110月诗歌《错位》获“鲁迅文学创新银奖”202112月散文《故乡的童话》获《当代文学家》“瑞冬杯金奖”,有30余万字的作品在各级各类纸刊媒体发表,代表作有《稻湾记忆》系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