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敌后战场,八路军都创造了哪些神奇战法?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2-01-11

1931年9月18日,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在100天内占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从卢沟桥进攻平津地区,不久华北地区沦陷,中日全面开战。8月13日,蒋介石发表自卫抗战书,发动淞沪会战,中日在上海及周边大规模激烈会战数月。12月13日,首都南京失守。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

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国民党领导的部队为主担负的正面战场,先后发生了江桥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平津作战、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八一四空战、南京保卫战、华北作战、太原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兰封会战、武汉会战、万家岭战役、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以及空军、海军作战等抗击日寇的战事。

以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放手发动民众,创建抗日根据地,自身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发展为夺取抗战胜利的中坚力量。正面战场与敌后战争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总体。

全民族抗战开始前,蒋介石就明确将逐步退守至黄河以南,粤汉线以西。这个战略布局,意味着华北、江南等广大国土将成为日寇的后方基地。

而敌后游击战必定是敌强我弱,敌方强大到我方不能用其他战术战法与之相对抗,或使用战术战法我方损失太大,大到我方无以为继时才使用,正因为敌方强大,拥有大型部队,所以游击战多是在日寇的后方基地上进行,也因弱方熟悉该区之地形,而有除火力跟人数上的优势。

毛泽东正是在这个看起来顺理成章的战略布局之外,发现了一片新天地。对进入战场时只有几万余兵力的八路军来说,如果不合理布局,非但不能发挥作用,而且会“陷于被动的、应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毛泽东谋划的战略方向是:向日军进攻的相反方向挺进,到敌后去开辟抗日根据地。这一全新的战略布局后来被概括为“敌进我进”。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毛泽东发来电报,说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进入主要地位,要八路军总部赶快把部队分到华北敌后,占领乡村,发动民众,收容溃军,扩大自己,建立根据地。

1937年11月聂荣臻在山西五台山创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强敌环伺之下,创建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抗日根据地,其中较大规模的主要根据地有8个。包括:陕甘宁、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华南和东北抗日联军。

八路军的游击战通常以能自给自足的小单位,利用地形作为掩护,在自己所熟悉的地形里四处出击,用少量部队在一个点上创造局部优势,也就是虽然你有一万人我只有一千人,但我用时间可以慢慢消灭你的力量。总之就是零敲零打,让敌人一开始不会损失很多,但这个数字会慢慢累积,直到敌人军队士气崩溃、粮食不足时,再发动致命的总攻击。

日寇集中正规军、伪军反复“扫荡”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针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八路军、新四军领导军民采取“敌进我进、敌退我退”的战略战术,开展了极为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

游击战虽然不足以击垮日军部队,却可以制造军事上的僵局。八路军敌后抗日武装提出了“敌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的“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创造了很多极为有效、灵活多样的战法,以少胜多。他们在山区实行麻雀战,在平原地区人工挖掘地道实行地道战,山区和平原地区普遍使用地雷战,因地制宜实行破袭战,在铁道沿线开展铁道游击战,破坏铁道交通线则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共敌后战场的迅速发展,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形成了对侵华日军的战略夹击,起到了打击、消耗、牵制、骚扰敌人,破坏设施,阻断交通的重要作用。这是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相持的一个重要条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