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传记]左良玉:拥兵自重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明朝倒在脚下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2-01-11

文图/分叉儿    发布时间: 2021-06-23 18:49    内容来自网络

明末国家的危急关头,有一位将领手握八十万重兵,也有说是三十万,无论是前一种,还是后一种,可以肯定的是手握重兵,结果他却没有出兵,看着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轰然倒下,而没有行动,这个人就是左良玉。

左良玉,字昆山,生年不详,死于1645年,山东省临清人。早年在辽东从军,骁勇果敢, 受到提拔。 后来明朝各地了“流寇”四起,左良玉带军前往镇压,在与农民军的战争中,势力不断壮大, 崇祯十七年,被封为宁南伯。

南明福王朱由崧时期,被封为宁南侯,镇守武昌。风雨飘摇的南明政权建立不久,发生内斗,以马士英和阮大钺为首的人,与东林党人发生冲突,左良玉则袒护东林党。顺治二年,左良玉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途中病死于九江。左良玉死后,他儿子左梦庚率领部下投降清朝。

起家

左良玉是穷苦人家出身,身材魁梧,射箭能左右开弓,目不识丁,但多谋。《明史》对左良玉的描述是“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

左良玉最初为孙承宗部下。1632年,明朝造反的农民军,聚在一起开了一场农民军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当时农民军的牛人如:“闯王”高迎祥,“八大王”罗汝才,还有当时还是小头目的李自成。在会议上各方达成共识,饿得发慌的农民军一致决定中原地区大举进攻,以填饱肚子。

就在这时,左良玉被派去镇压,在辽东时,左良玉曾击败过后金,可见战斗力是非常强的。按说以他的实力,打农民军应该是碾压的。实际是左良玉在对农民军的战斗中,表现得令很多人很迷茫,一会儿胜,一会儿败。被形容为“遇强则逃,遇弱则战”。不过他还是凭借与农民军作战的军功,升任为山西总兵。

品行

左良玉在战场表现一般,但他的脾气可不一般。对上司傲慢无礼,完全不听调遣。前后两任总督,熊文灿、杨嗣昌都对他无可奈何。左良玉傲慢还是有他的本钱的,他此时手握重兵,俗话说,手里有枪,心里不慌。

1637年,应天巡抚张国维,多次下令要求左良玉进山打击流寇,左良玉完全置之不理,反而让部下的士兵在当地掳掠,朝廷尽也无可奈何。

“遇强则逃,遇弱则战”,是对左良玉在对农民军作战时,深刻的描述。

左良玉在对农民军的战斗中,逢张献忠必胜,逢李自成则必败。左良玉多次击败张献忠,左良玉打张献忠都打出了心得,不过二人之间从没有发生过决定性的大战。彼此好像又保持着某种默契,总是前后脚,一方进,一方退。

左良玉手下的士兵,每到一地都会抢掠。崇祯九年,张献忠撤离襄阳,随后左良玉率军赶到 ,以查流贼的名义,纵兵在城中抢劫、强奸,无恶不作。以至于襄阳百姓恨兵而不恨“贼”。左良玉的种种作为,十分符合养寇自重。遇到软的就穷追猛打,遇到强悍的则溜之大吉。

崇祯十二年,张献忠再次起兵,杨嗣昌九次传檄,调左良玉来前来,都没来。几天后,杨嗣昌自杀。丁启睿接任杨嗣昌,看着农民军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庞大造反队伍,丁启睿决定先攻打张献忠。

这时,良玉突然赶到,率军攻击张献忠,经验再次得到验证,在攻打信阳的张献忠带伤出逃,投奔了李自成。没办法了,只能和李自成开战了。

之后,左良玉与李自成打了几仗,都战败。一看势头不对,左良玉干脆就撤退跑了。崇祯十五年,在仕途上多次帮助左良玉的贵人侯询,出面要求左良玉攻击李自成,以解开封之围。但侯询这个时候也不信任左良玉,担心被出卖,就没敢去他的大营,在河对岸传达命令。

左良玉赶到开封,一见到李自成率领的黑压压的农民军,连夜就跑路了。李自成发现了左良玉的动向,一路追击,左良玉军队大乱,争先恐后地逃命,彼此踩踏,伤亡惨重。左良玉只带了少数亲兵逃到武昌,开始在当地重新招募军队,同时向武昌的楚王要求军饷,嫌对方给得太少,下令军队在城内抢劫一番后,率军离去。

国家危亡,无动于衷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向北京进发,明朝危在旦夕。当时有三支军队有实力支援北京, 辽东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江北四镇,左良玉部。

吴三桂得到京城危急的消息后,马上率军赶往北京,军队行进到一个叫玉田的地方时,前方传来消息北京城破,崇祯已经自缢而亡。

江北四镇,则早已上奏朝廷自身难保,没办法出兵。

朝廷为了让左良玉及时赶来支援,封左良玉为宁南伯, 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并许诺世代镇守武昌,结果,左良玉收到京城危急的消息后,磨磨唧唧,拖延时间,没有出兵。不久,京城陷落,崇祯自杀。

明朝亡了,左良玉当时号称有八十万雄狮,但是却没有任何行动。没去找李自成算账,为皇帝报仇。也没有阻挡清军的北上进攻入侵。而是,在农民军与清军开战后,率军南下去“清君侧”。

左良玉的军队,一度被视为南明政权最大的希望,在左良玉“清君侧”的攻势下,南明弘光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反而成了南明政权的终结者。

清朝著名学者徐鼒(zi)评价:亡明之天下者,左良玉也。客不客观,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左良玉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斗中,总体来说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明军的很多将领都曾将闯王李自成击败,名气远低于他的曹变蛟曾经将李自成打得剩17人逃入山中,而左良玉却一直被李自成碾压,实在是让人费解。

左良玉时常放纵手下的军队对百姓的抢劫,恶行累累,国家危亡之际,左良玉也完全没有尽到作为臣子、武将应尽的基本的本分。手握重兵,却不出兵,坐视不理。明亡后,反而去内斗,将南明刚燃起的希望迅速浇灭。死后,军队又在其子的带领下,投降清朝。

与这个时期的另一人吴三桂做一下比较,明朝被李自成灭亡后,吴三桂与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最后实在是支撑不住了,为了自保,才投靠了清朝。从后来的结果看,不久李自成在湖北被杀,吴三桂也算是为崇祯报了仇。自己为明朝也奋战到了最后,他投降清朝的时候,明朝已经亡了。

百姓危亡火上浇油,国家危亡视而不见,可谓是国家的耻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