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尼斯丨幽蓝绚彩,迷失一日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陛下,我已经把我所知道的所有城市都讲给你听了。”

“还有一个你从未讲过。”

马可波罗低下头来。

“威尼斯。”可汗说。

“每次描述一个城市时,我其实都会讲一些关于威尼斯的事情。

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被磨灭了。”马可波罗说。

“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

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1572年的威尼斯

自米兰东行,乘火车两个半小时,当看到亚得里亚海深蓝色的柔波,就知道,威尼斯到了。

桑塔露琪亚Santa Lucia,威尼斯火车站的名字来源于一首意大利民歌,虽然描述的是那不勒斯的风光,露琪亚这女性化的名字、船夫载着爱人在星空下的海面游荡的歌词内容,却完美契合了威尼斯的气质。

威尼斯是什么?是大海,是水城,是贡多拉,是圣马可,是广场上的鸽子,是总督府,是狂欢节,是假面具,是马可·波罗的讲述,是拜伦的诗歌,是透纳的风景画,是托马斯曼的小说,是马勒的第五交响曲......

这个城市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保存异常完好的建筑延续到今天,它独特的气质让人感到如中魔法。

古今中外欲借威尼斯之名望宣传自己的城市不在少数,可纵使再多风情却无一能复制威尼斯的美丽。它的魅力流淌在每一条运河间,穿梭在每一座小桥上,跳跃在悠扬的船歌旋律中,感染着这座城市的万物。

大运河、透纳和莫奈

威尼斯飘浮在亚得里亚海北部的一个泻湖内。大自然鬼斧神工,湖内共有一百多座小岛,威尼斯主岛竟奇妙的天然呈现出类似一条鱼的形状。而大运河则将威尼斯岛弯曲地划开,因此地图上的威尼斯像一个骨关节。

威尼斯是少有的没有汽车的城市,因此除了坐船,必须使用所有的行走关节。

跟着大运河行船,是对威尼斯大风貌的最佳观赏方式。在水城的四百多座桥中,由纯白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里亚托桥(Ponte di Rialto)最为著名,它是莎翁著作《威尼斯商人》的故事背景地,也是威尼斯的象征。这里也是游人最为集中的地方。


安康圣母教堂(Chiesa di SantaMaria della Salute)则在明信片上出镜率颇高,在教堂不远处有座桥,是拍教堂的明信片角度的最佳处。

对于大运河的美,任何人的语言描述都很难超过透纳(William Turner)的柔美笔触。

J. M. W. Turner: Venice, from the Porch of Madonna della Salute.1835

《从安康圣母教堂的门廊眺望威尼斯》的创作基于一幅完成于1819年8月的素描稿,它由大运河沿岸两个视角看到的景色相结合而成。左边的建筑是从安康圣母教堂的一角眺望所见,右边的景色是从运河对岸,距离百合圣母教堂前轮渡广场不远的某个位置观赏到的。绮霞满天、樯帆林立、海阔天空、波平静,整个画面仿佛笼罩在金色的光辉之中。

J. M. W. Turner: Venice, The Mouth of the Grand Canal,1840

J. M. W. Turner: The Sun of Venice Going to Sea,1843

太阳照在明亮的大理石教堂正面,反映在清澈见底的威尼斯泻湖上,闪耀着道道白色和金色的光芒。在透纳的艺术中,阳光是如此炽烈,足以让我们感到夏日的真正辉煌。在透纳以威尼斯为题材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丝阴影出现,有的只是光和水以及夏日梦幻般倦怠情绪的结合。

Claude Monet: The Grand Canal,1908

或许,能与透纳的威尼斯相比的还有莫奈。1908年的这幅《威尼斯大运河》整个画面笼罩在朦朦胧胧的蓝色调之中,梦幻迷朦,流光倒影,光与色的律动,令欣赏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处水上的风景,而是一整座心中的迷幻之城。


圣马可、叹息桥与拜伦

在威尼斯,看一眼地图,大概辨别下方向,跨河过桥,在不知名的街巷间穿行,是一种乐趣。走过一个拐角可能会撞上美好的画面,桥上也会有或曲径通幽或豁然开朗的风景,贡多拉的歌声或远或近,总会不期而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个不可预料的城市所带来的乐趣。不要怕迷路——没在威尼斯迷路,就相当于没来过威尼斯。

但无论怎样随性的行走,人们终究不会错过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

这里被拿破仑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是威尼斯最大的骄傲。经数百年的经营而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但广场的雏形已于公元830年形成。11世纪建造了拜占庭式的圣马可教堂,14世纪建造了总督府(Doges Palace,1309-1424)和广场上高达98米的独立的钟塔。钟塔于1902年倾塌,后按原状修复。

上到塔楼顶部俯瞰广场

清晨的广场寂静无人

不同于一般形态的一览无余的广场,圣马可广场是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而成的一个封闭形的复合式广场,呈现出曲尺形。钟塔作为大广场与靠海湾的小广场之间的过渡,有视线引导的作用。从窄小的街道先进入大广场,被钟塔引导视线后,随着广场空间形态的变化拐向右面,一片蔚蓝的大海一下子展现在眼前,确实惊喜万分。

从深蓝色水面远望过去的是圣米凯莱岛San Michele

由于威尼斯是一座开放的商业城市,威尼斯建筑的风格也受全世界商人们的影响,圣马可大教堂建筑循拜占庭风格,呈希腊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圆顶,呈现一种拜占庭、哥特、伊斯兰、文艺复兴各种流派的混搭风格。教堂正面是五座棱拱型罗马式大门,顶部有东方式与哥特式尖塔及各种大理石塑像、浮雕与花形图案。

从塔楼俯瞰大教堂的球状顶部

教堂中间拱门的绘画与雕塑

与教堂相临的总督府则是哥特风与伊斯兰风格的结合:下面两层是纤细的柱子,上面则是厚重的墙面,这与一般建筑上轻下重的构图顺序相反,于是创造出建筑轻盈的漂浮感。但同时,底层柱廊在阳光下留下了深重的阴影,由白色和玫瑰色云母拼接的上层墙面却显得轻盈,在阳光下反射着粼粼闪光,与海面和天空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



圣马可广场的飞狮标志

从总督府左转,沿海边向前走一段,就能找到叹息桥the Bridge of Sighs。其实这桥是总督府的一部分,连接着宫中的法院和旁边的监狱。原来只是一座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石桥,日落景色别致。

J. M. W. Turner: Venice, the Bridge of Sighs,1840

最初,名为日落桥。当地传言,日落时分,桥下一吻,恋人可长相守。是拜伦的诗让这座不起眼的小桥成为著名景点。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四章一开头,诗人写道:

I stood in Venice,on the Bridge of Sighs

A palace and a prisonon each hand

I saw from out the wave her structures rise

As from the stroke ofthe enchanter's wand

A thousand years their cloudy wings expand 

Around me,and a dying Glory smiles 

我站在威尼斯的叹息桥上

一边是宫殿,另一边是囹圄

看到建筑物从水波中升起

就像魔术师挥动魔杖后变出的奇迹

千年的岁月用阴暗的翅膀将我围抱

垂死的荣誉还在向着久远的过去微笑

彩色岛Burano

有人说,威尼斯像“赋”,铺陈雕琢,满满荡荡的一篇文章。但其实,华丽亦可以是一种压迫。清晨看过圣马可广场,躲开汹涌的人流,离开威尼斯本岛,去周边的离岛,不仅意味着远离喧嚣,更能收获一份宁静与安详。

我们选择了布拉诺岛Burano。从威尼斯本岛坐“水上巴士”出发,晃荡四十多分钟便到了Burano。这是一个宁静安详的小渔村,因为岛上的居民把住屋刷成了五颜六色明亮的色彩,又称为“彩色岛”。

与水都忧郁气质不同的是,这里洒遍大街小巷的艳丽色彩让小岛有种明快欢愉的氛围。

一条条水道把小岛分成了几个部分,两边是七彩的房屋,明黄、天蓝、草绿、淡紫、粉橘、桃红……一个挨一个组成彩虹一样的小巷,夹着清澈的小河曲曲延伸,同样色彩明快的小船静静地停在河边,还有一座座跨越水面的小桥,如同小孩子们笔下画的candyhouse带着童趣。

彩色岛上吸引游客的不单是五彩斑斓的房子,还有那种满鲜花的窗台,每间屋子的主人都会想尽办法装饰着他们的房子,这鲜花种出一股幸福的味道,种出一份生活的自在与悠闲。


24小时,经历过威尼斯的黄昏和清晨,带着不舍再从桑塔露琪亚车站回看这座城市,依旧拥挤,人声鼎沸,没戴面具的游客涌来又散去,如同上演着不谢幕的舞台剧。

这里依然像阿赫玛托娃一百多年前的描述过的一样:微波暖和而慷慨地发绿,金色的鸽巢建筑在水滨。带盐味的微风渐渐抚平,黑划子掀起的狭窄波痕......

这就是威尼斯,幽蓝绚彩,梦幻迷朦,如同一座海市蜃楼。

猜你可能会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