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散步|繁花与诗歌书店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沿着复兴中路由东向西行,一边是思南公馆,一边是复兴公园。两旁的梧桐树刚剪过枝,枝桠向天,等待着春天的萌芽。
到思南路向右转,街道开始变窄,孙中山故居的大门敞着,平时热闹的景点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门可罗雀。
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Rue Massenet),始筑于1912年,以该年去世的法国音乐家Massener命名
再往前就是今天的目的地,皋兰路。
在这条狭窄而僻静的小路里,有繁花与诗歌。
皋兰路的气质
皋兰路原名高乃依路(Rue Corneille),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诗人高乃依命名。这位古典主义诗人最有名的诗,是年过半百时追求一位美人不得,而写出的《致伯爵夫人》,其中有“日月这始终如一的运行,安排着我们的昼夜”之语。
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文安路。当建国后上海的马路纷纷改由国内城镇名命名时,这条马路的命名者,选择了一个最近似于“高乃依”的中国地名——位于甘肃省的皋兰县。于是,1964年后,“皋兰路”便继续以这个新名字,隐约暗示着它曾经的法国血统。
皋兰路很短,全长三百米不到,东西走向,东起复兴公园,西至瑞金二路。和很多老法租界内的小马路一样,无论是两旁的梧桐树还是梧桐树后的老房子,都是浓浓的历史沉淀,算是当年典型的“法租界小马路”。而12.3-12.6米的宽度,又几乎恰好就是当时老上海工部局董事会所规定的,租界内所筑道路宽度的最低限值。
1930年的皋兰路街区图。 《老上海百业指南》 图
过去一百多年,皋兰路始终处于历史的角落。它的短小,它的狭窄,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了一种保护。日光下的皋兰路平淡无奇,在法国梧桐遮蔽下,在其他花木的繁茂中,深沉而内敛地听着,不远处淮海路的车水马龙。
说起皋兰路,最生动的描述是在金宇澄的小说《繁花》中,第一章开头的那段描述让人难忘。

“阿宝十岁,邻居蓓蒂六岁。两个人从假三层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里是半个卢湾区。前面香山路,东面复兴公园,东面偏北,看见祖父独幢洋房一角,西面后方,皋兰路尼古拉斯东正教堂,三十年代俄侨建立,据说是纪念苏维埃处决的沙皇,尼古拉二世,打雷闪电阶段,阴森可惧,太阳底下,比较养眼。”

《繁花》中的插图,“皋兰路的屋顶”
“蓓蒂拉紧阿宝,小身体靠紧,头发飞舞。东南风一劲,听到黄浦江船鸣,圆号宽广的嗡嗡声,抚慰少年人胸怀。阿宝对蓓蒂说,乖囡,下去吧,绍兴阿婆讲了,不许爬屋顶。蓓蒂拉紧阿宝说,让我再看看呀,绍兴阿婆最坏。阿宝说,嗯。蓓蒂说,我乖吧。阿宝摸摸蓓蒂的头说,下去吧,去弹琴。蓓蒂说,晓得了。
圣尼古拉堂的过往
《繁花》中讲到的那座东正教堂,正是位于皋兰路16号的圣尼古拉堂(St. Nicholas Military Church),或许是配合皋兰路的深沉气质,这座高耸的教堂也藏在这些老房子之中,被法国梧桐隐约着。
历史旧照
圣尼古拉堂原为军人小教堂,由“白俄”创建于1924年12月,一路从老法租界霞飞路的583弄13号的民宅,搬迁到了老法租界中心的高乃依路上。
白俄,一直是老上海滩上的“特殊人群”。别的不说,就拿“罗宋汤”来讲,就是他们留给上海的财富。最初的他们多集中居住在闸北一带,上海的第一座东正教堂就是闸北的主显堂。然而,民国十六年,主显堂被军人占据,俄国侨民才开始迁往老法租界居住。于是,便有了他们的心灵寄托:新乐路和皋兰路上两处东正教堂。
这座教堂的建筑师是俄侨亚历山大·I·亚龙,他无偿为教堂提供设计。1932年12月18日,教堂举行奠基仪式。1934年3月31日,举行落成祝圣仪式。教堂的风格为拜占庭式,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堂,圆形的屋顶一统到顶,孔雀蓝的尖顶,顶尖上有金色的十字架,内外装饰均极为华丽,内部可容纳400到500名信徒。

圣尼古拉斯堂设计图
圣尼古拉堂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多久,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对前白俄残余势力的态度由拒斥转为招拢,上海俄侨开始出现申请入苏联籍的高潮。随着上海租界取消,在沪俄侨越来越少,东正教随之一蹶不振。解放后这种情况也并没有改观,1965年3月,随着东正教在华传播史上第一位中国籍主教杜润臣去世,上海东正教会从此无以为继。神父被安排转业,宗教活动随之停止,圣尼古拉堂也被迫关闭。

圣尼古拉堂在文革时被砸掉中央穹顶以及后来的修复

文革期间绘制在圣尼古拉斯堂钟楼外花窗上的毛主席像
1966年“文革”开始后,圣尼古拉堂的圆顶被毁,而整栋教堂则有赖于当时上海仅剩的东正教徒在钟楼的花窗外绘制了毛主席像,才躲过了一劫。后来,教堂被幸福洗涤机厂占用。90年代,曾开设过“幸运阁大酒店”。1994年,该堂被公布为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教堂重建了穹顶,但改为简易的马赛克贴面。2002年,教堂又被改造成一间很有名的法式餐厅——“Ashanti”阿香蒂餐厅。

阿香蒂餐厅当时的室内装潢

为招揽生意,餐厅在中厅新绘制了一些宗教题材的绘画,比如圣母与圣子像、圣三位一体等,宗教性的圣像画居然成了餐厅用来招揽顾客的室内装潢题材,消费主义盛行之后的奇特场景在这里上演。
2004年之后,政治风云的变化影响到了教堂的使用,随着中俄关系的变化,为表示对东正教徒的尊重,上海市政府下令将餐厅从教堂中迁出,并开始了相关的修复工作,圣尼古拉堂又面临着重新的定位。

诗歌书店的重生 
如今的圣尼古拉堂,以一家诗歌书店的面貌新生。
沿着通道走到入口,首先注意到,侧墙写着“献给无限的少数人”,这是西班牙诗人希门内斯在一本诗集上的一句赠言,这句话多年以前经常被拿来为新诗被冷落跟边缘化辩护。
入口的大门经过改造和修复,奶白色的西式浮雕层层叠叠,和焦糖色木门搭配起来,有点像甜品的质感。
扫预约码,量体温,走进这道门,就将进入一个诗歌的天地。
主入口

书店的设计师是俞挺,曾刷爆上海书店新高度的朵云书院旗舰店就出自他手。书店的理念是“教堂中的教堂”(church in church),设计者希望既能够继承原来教堂的气质和精神,又能创造一个不假于旧址宗教性的新书店。
拆除后原样

 入口望向主殿

一进入书店,360°艺术装置般的书架直入眼帘。高高向上延伸的圆形天穹,配合洒下的光线,似乎带给人圣洁和疗愈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具有引渡人之力量的诗歌,也许最为相称。
光线从上方洒下

教堂内部用金属格成装置书架,与墙面脱开关系,保住了教堂的原真性。透过书架隐隐约约露出教堂旧址从1932到2019不同年代的痕迹。这样钢铁书店和砖石建筑就成为一个新的整体。
金属格架与教堂原墙壁
最中间部分特意留了圆孔,仰头就能看到穹顶的壁画,这个圆孔像是打开了时光之门,我们与几十年前的人一样,观照的是同样的神圣光景,昭示着诗歌永恒,
穹顶和金色讲坛
主厅两侧的副厅墙面没有装置书架,白墙间嵌着蓝色玻璃门窗,欧式浮雕纹饰装点,在这里能窥见教堂的部分原貌。

侧厅墙面
诗歌店顾名思义以诗为主题,书架是移步换景式的观感,你可以尽情漫步其中,寻找喜爱的诗歌。
或者,买一本金宇澄签名的《繁花》,在那些沪上的市井日常里寻找说不尽的诗意悲凉。
思南书局·诗歌店

地址:皋兰路16号
时间:11:00-17:00(疫情期间)
交通:地铁13号线淮海中路1号口

丨注意事项丨
需线上提前预约
世纪朵云公众号或走起app
进店前测体温,验证预约凭证、随申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