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城关王庙|关羽是王还是帝?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关羽作为中国民间普遍信仰的神,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名扬海内外,影响之大,神格之高,在历史上几乎无人能及。“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成为旧时民间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在关公故里的运城,更是如此。
运城市内的这座关王庙比起运城著名的解州关帝庙而言,规模小得多,名声不响,但却同样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有其独特之处。
此庙创建于元代,现存山门、殿与正殿,皆为明代建筑,两进院落,坐东朝西。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扩建北大街,将山门迁至红旗西街。2006年,将山门迁回原址。
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分心槽柱式。前后檐下施雕龙石柱八根,红底石柱,三爪金龙,间以青色祥云,雕刻古朴生动,极为醒目。有资料称前檐明柱上有明正德四年(1509)石刻题记,则山门已是五百多年旧物。
▲山门雕龙
山门前檐斗栱为单杪单昂五铺作,云纹耍头,后檐则是双杪五铺作,同样的耍头。
山门前檐斗拱
山门后檐斗拱
中间为九五至尊的乳钉朱红大门,规制颇高。往上看,门楣上施小木作披檐,斗栱精细密集
门楣上施小木作
往下看,大门四角各安着一块角石,几百年岁月侵蚀,已辨认不出所雕何物,似乎是蟾蜍?
▲大门四角的角石
山门脊刹上是“寿比南山”四字。檐下悬横匾,上书金字:关王庙
这里值得特别一说,我们一般熟悉的关公祀庙多为关帝庙,为何此处称关王庙呢。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极为有趣的官方“造神史”。
关羽生前只有一个曹操奏请汉献帝奉送的“汉寿亭侯”的爵位,死后蜀汉后主刘禅赠其谥号为“壮缪侯”。从三国到唐代,关羽在民间毫无影响力
到了北宋末年,关羽的地位突然迅速上升,背后推动的力量是道教。崇宁元年(1102),笃信道教的“道君皇帝”宋徽宗赵佶册封关羽为“忠惠公”,事隔一年,又于崇宁三年进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这个名一听就是道教封号。大观二年(1108)正式加封为“昭烈武安王”,这是关羽封王的开始。宣和五年(1123)再封为“义勇武安王”。在短短的21年内,赵佶追封关羽多达4次,由侯进公,由公进真君,由真君进王。此后兴起的关羽庙就都称为关王庙。
关帝庙这个称呼则是从明神宗开始的。万历二十二年(1594),应道士张通元的请求,神宗朱翊钧进封关羽为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又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在此之后,关羽便从一介武夫成为万人敬仰的关圣帝君,此后所建就可以称关帝庙了。
门之后,是献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卷棚顶,后与正殿几乎贴邻。卷棚顶为三椽栿,栿搭置的位置和檐柱并不对应,只是均匀地放在普柏枋上。
▲献殿为卷棚顶
檩木上两头都有龙头彩绘,中间墨书题记,工整规范,清咸丰七年由山西河东后备道兼管山陕河南三省盐法道组织重修,旁边檩木上则详细记载了督工人、住持僧、泥匠、木匠、铁匠、琉璃匠、画匠、油匠的名字。
献殿一侧有砖墙,内嵌大方形石刻,前后两面刻有关公签谱,每面碑文50行,每行50至100字不等,刻记签诗25首,四面共为100首。此碑立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是国内最早的关公签谱,各地民间流传的关公签谱,大都是从这里拓印传抄过去的。
关公签谱
献殿内还保存有四块高约一米的石碑,碑中心部位篆体为“四好”箴言:“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相传这是关羽为教育子女所言,朱熹对“四好”篆书为关羽亲书深信不疑,并作赋《篆迹赞》,用行书刻记于碑刻上部。
“四好”箴
正殿贴邻献殿,为明正德六年(1511)重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损毁,万历二十五年(1597)巡盐御史吴楷住持重建。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
正殿檐下的阑额、普拍枋和斗拱皆有彩绘,装饰华丽。特别是补间铺作,连续出斜栱成网状,这就是《营造法原》中所称的如意斗栱。
正殿明间铺作
正殿转角铺作,出斜,雕龙头、象鼻耍头,同样装饰华美。
正殿转角铺作
正殿戗脊上有琉璃行龙。下方为层层叠叠的转角铺作,如果细看的话,会发现转角斗拱之上藏着角神一尊。
角神为古建筑斗栱中艺术构件,位于转角斗栱由昂之上,由平盘斗承托,其顶端支撑角梁。其形制如同宋《营造法式》所说:“若宝藏神或宝瓶”,即“宝瓶”形象和半蹲的人形形象,称“角神”,清式建筑通称“宝瓶”。
戗脊琉璃行龙

转角斗拱上的角神

走进正殿,殿内正中放置神龛,小木作甚为精美。神龛内供奉关公像,两边为关平和周仓,据介绍是近些年塑作。主神像周边供奉有多尊各种材质和造型的关公塑像,乃信众布施。
主神塑像两侧有一副著名的楹联作品:“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一联道尽关公封号演变,以及儒释道共尊的崇高地位。

神龛上方有一鎏金匾额,上书“乾坤正气”四字,从落款看,为万历戊戌年(1598年)旧物。匾额四周雕有形态各异的人像,下方雕有关公征战跃马图。匾额旁的梁架上有彩绘金龙。

正殿后檐明间出抱厦一间,单檐歇山顶,门檐也立着两颗龙柱。后门上有匾额,上书“千古一人”。
后檐抱厦
正殿旁是山墙游廊,也是龙柱配置。柱间阑额下施精美镂空木雕雀替。

山墙游廊龙柱和木雕雀替

正殿之后有一重檐碑亭,中为著名的“大观圣作之碑”,碑为龟形底座圆形头额,通高过五米。该碑为宋大观二年(1108)所立,巧合的是,这一年也是关羽封王之年。碑额为当朝太师蔡京所题,碑文则为宋徽宗赵佶亲笔书就,书学博士李时雍勾勒上石,因而称其为“圣作”。碑文楷书,记述的是北宋“八行取士科”教育制度的情况,可惜碑面多有残损,碑文已不能连贯阅读。

该碑刻原立于河东安邑县文庙内,上世纪八十年代移至关王庙。该碑刻立之初,规定全国文庙都要立碑,在全国范围内究竟有多少通已无法统计。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据统计仍有十二通存世,分别藏在河北赵县文庙、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山东泰安岱庙、陕西兴平文庙、河北平乡文庙、西安碑林、河南新乡市红旗区政府院内、陕西耀州文庙、河北涉县文庙、山西繁峙城南、山西运城关王庙、山东高密博物馆。

纵观运城关王庙,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全国大大小小各类关公庙中算是较为“年长者”,在明代建筑之外,关公签谱、四好箴言碑等各类独特文物反映的是关公信仰的源远流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