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代州阿育王塔|佛法东来,宝瓶高塔矗碧空

 方待夜半听君语 2022-01-11
佛塔,是中国古建筑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分类。伴随着佛教的传播,古代的寺塔建造艺术家们,各出机杼,在华夏大地上树起多姿多彩、不可胜数的各式佛塔,既有“汉化”过的密檐塔、楼阁式塔,也有带着明显异域风情的金刚宝座塔、覆钵式塔。
覆钵式塔,也称藏式塔、宝瓶塔、喇嘛塔,多分布在藏传佛教传播的地区,其外形保留了印度窣堵波(音译自梵文的स्तूप,stūpa)的原始形制。晋北代县的阿育王塔,就是覆钵式塔中之佳作,梁思成称之为“中国现存瓶状塔中比例最好的一座
塔之缘起: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
关于阿育王塔的来历,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大般涅槃经》中的记载:佛于拘尸那迦的双生娑罗树间入大涅槃。弟子阿难、阿那律尊者照佛陀遗嘱,与当地末罗人一起,以转轮圣王之礼在天冠寺将佛身荼毗。其遗骨舍利为古印度八国分而迎请供养,“于时八王既得舍利,踊跃顶戴还于本国,各起佛塔供养”,佛史称为“八王分舍利”和“八王起八塔”。
荼毗火葬和八王分舍利(来自纯阳宫涅槃变相碑)
佛灭度后300年左右,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统一古印度大部,国势大张。在其皈依后,广弘佛法,在华氏城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目犍连子帝须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教,在古印度和邻国之外,甚至还派使者远达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
阿育王还取出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碎七宝末,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放光,八万四千道,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于一日中遍瞻部界,在震旦国,一十九所。”(《佛祖统纪》卷三十三)。建舍利塔八万四千座这一传说明显有神话夸张的成分,但阿育王时代建造佛舍利塔却是真实的历史。
四狮阿育王柱后来成为印度国徽图案
对于建在震旦的这一十九座舍利塔,《法苑珠林》卷三十八中有明确记载:广计八万四千塔。具如上经,故不备载。今惟此神州,即是东境,故此汉地,案诸典籍,寻访有十九塔,并是育王所造八万四千之数也。
这些阿育王塔,都以佛祖的舍利瘗埋为主要特征而闻名于世,自然与其他众多佛塔相比更具有崇高的地位。而在这十九座塔中,山西省境内就有五座。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省佛教协会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查明:姚秦河东蒲坂塔即今永济市栖岩寺舍利塔(遗址);周晋州霍山南塔即今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齐代州城东古塔即今代县圆果寺阿育王塔;隋并州净明寺塔即今太原市晋源区惠明寺舍利塔;隋并州榆社县塔即今榆社县大同寺舍利塔(遗址)。
塔之兴毁:历经劫难,阅尽世事变迁

据《圆果寺塔记》记载:“代郡之塔乃释迦如来真身舍利之所致也。”“始于隋,庚申改元仁寿,天下道场分布舍利,建诸灵塔,务尽诚敬。”由此可见,此塔建于隋仁寿元年(601)。但从唐道世所著《法苑珠林》中称为“齐代州城东古塔”可知,塔在北齐时代就已经存在,隋朝只不过是在原址上重建而非始建。

地方志载,此塔原为木塔,塔原名“毘阇”,后改为“龙兴”,高一百二十尺,“塔凌碧汉,铎响青霄”,十分壮观。但二百年后,龙兴塔遇到第一次劫难,即历史上著名的会昌法难,寺与塔皆被毁。但随后唐宣宗即位复佛,于大中元年(847)重建,塔名改为“圆果”,寺名同改。再两百年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古塔因雷电焚毁,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又建。一百年后,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兵南下时,州人放火焚烧,塔化为灰烬,寺院并为焦土。

圆果寺、阿育王塔的老照片(法国汉学家沙畹1907年拍摄)

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世祖忽必烈敕令重建,这次由过去的木塔改为砖塔,现在圆果寺内其他建筑早已无存,唯此塔独存。

其后此塔还经历了两次大地震,康熙二十二年(1683)原平代县一带大地震,塔顶尺余遭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补修,并在原基础上增修了盘盖金铎和七层金顶宝珠。光绪十八年(1892)代县再次地震,致金顶宝珠倾斜。

维修前照片,塔身遍布杂草,塔刹宝珠歪倒,华盖不整

2006年,代县文化局从国家文物局争取到专项维修资金,对阿育王塔进行了全面大修,塔座、塔身修补一新,塔刹以上部分则将全部构建拆解下来进行了重新砌筑,既不失原有风貌,又使残破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根治,古塔重现光辉。

维修过程照片(分别摄于2005年10月、2007年9月)

维修后的照片(2009年)

塔之形制:雄健挺拔,藏式塔中佳作

塔为喇嘛式,藏式造型,平面圆形,全部砖构。长60米,高4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最下面台基平面随塔身砌成圆形,而不是一般的“亜”字型方座。这种圆形基座国内极为罕见,和东南亚的佛塔形式类似,源头都可以上溯到印度的桑奇大塔。

印度的桑奇大塔

印尼爪哇岛中部的婆罗浮屠

基平面之上置覆莲平台。台上基座两层,皆束腰须弥式。下层刻有仰覆宝装莲瓣,束腰对称分布,中间一道圆环,仰覆莲的每个花瓣上皆刻忍冬一朵,典雅秀美。上层混砖叠涩垒砌,砖砌光平,砌法规整,刻花苍劲流畅。

塔身砖砌覆钵式,下置覆莲叠涩平台,上置钵身若瓶,塔肩圆润。

塔身之上为塔刹,其实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刹座为折角须弥座式叠砌自如,平面呈现繁体“亜”字形,刹座下围有十二根砖雕圆柱,这种圆柱形状与其他喇嘛塔不同,且明显非我国固有柱式,可能是早期喇嘛塔吸收了西方建筑元素。

刹座通过三层覆仰莲纹连接逐层缩小的十三层相轮作为刹身。相轮之上为刹顶,上置圆形露盘,形若伞盖,周垂风铎,极顶上下叠置宝珠两枚。

整座塔上,雕刻有莲纹共八层,覆仰交错,大小变化,就像音乐中主旋律在重复中升华,把阿育王塔的建筑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代县阿育王塔比起同类型当中更为雄壮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和五台山塔院寺白塔,显得“肚子”不那么大,比例更协调。这一点,梁思成在其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中亦有评述:“这座塔的须弥座呈圆形,与塔身的比例比通常大得多,造型简洁有力。上层须弥座的束腰收缩较多。它的塔肚轮廓柔和,十三天(指相轮,因叠成圆锥形的相轮最多有十三层,所以也叫“十三天”)的底部又有一圈须弥座。塔形通观稳重雅致,可以说是中国现存瓶状塔中比例最好的一座。

北京妙应寺白塔

五台山大白塔

喇嘛式塔在中原的兴起,始於元初,盛行于明,清代因之。北京妙应寺白塔至元八年(1271)建,和代县阿育王塔至元十二年(1275)建,可谓保存至今的先例。两者相比较,妙应寺塔高大雄伟,气势壮丽,而圆果寺阿育王塔收刹急切,轮廓秀美,叠涩精致,雕刻刀工洗练,堪称元代藏式塔中的佳作。

近人有颂扬阿育王塔一首,确切地反映了该塔的成就:“名城高塔矗碧空,稳健挺拔七百龄。七级地震山崩裂,无奈你何阿育翁。

塔之疑团:神秘地宫,舍利能否重现

《法苑珠林》的记载,代州塔属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之一,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虽然此塔千年以来屡毁屡建,形制也在不断变化,但从历代县志碑记来看,塔下有地宫应无疑问

以同属十九座阿育王塔序列的陕西法门寺和南京大报恩寺为例,佛指骨舍利和佛顶骨舍利分别于1987年和2010年出土于地宫。法门寺地宫出土2499件唐代的国宝重器,大报恩寺更是出土12000余件文物。代塔地宫内文物自当不会少。但目前,我们只能期待有朝一日,代塔地宫开启之时,一睹宝物真容,一解千古疑云。

长干寺地宫出土的七宝阿育王塔

关于这座塔的地宫,还有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一个流窜于山西、陕西两省的文物犯罪团伙曾多次盗掘古塔地宫、古墓葬,但2014年三四月间,在代县阿育王塔旁边租屋掩护,耗时一个多月打洞盗掘,却没有找到地宫,只能无功撤离。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有神佛护佑?正如诗中所言“七级地震山崩裂,无奈你何阿育翁”,大地震尚且不惧,何况这区区小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