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 独自踏上北岳庙参道,迈过重重山门,甬道两旁古柏森森,尽头处是巍巍大殿。四旁阗无人声,大雨垂落在散落的断碑残像之上,天色阴沉昏暗。一时之间,仿佛一千两百年前贾岛到访北岳庙时的情境。 曲阳北岳庙,自北魏营城建庙以来,向为历代帝王祭祀北岳恒山之所。虽因清初改祀,日渐荒废,但华堂重构仍在,壁上丹青灿然,古碑文字斑斑,千秋凛然之气犹自弥漫其间。 北岳之争,恒山原本在曲阳 五岳之称,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五岳之名,汉时已有,《史记·封禅书》载曰:“昔日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岳:东仿、南霍、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 “北恒”即现今常言的北岳恒山,那么此山在何处? 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有诏书明确祭祀五岳之地:“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潜山于灊,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常山即恒山,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 魏晋时人杜预《春秋释例.土地名》明言:“东岳,奉高县泰山也;南岳,长沙湘南山也;西岳,弘农华阴县西南华山也;北岳,中山曲阳县西北恒山也。” ▲唐天宝七年(748)《大唐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等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上曲阳故城,本岳牧朝宿之邑也。古者天子巡狩常山,岁十一月至于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衰,巡狩礼废,邑郭仍存。秦以立县,县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故此为上矣。”曲阳之得名,正因恒山。 北岳祠虽曾有迁移。但唐、五代及北宋,皆于曲阳祭祀北岳。据《旧唐书·礼仪志》:“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祭)北岳恒山于定州。”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 则恒山在曲阳县西北,主峰大茂山,明白无误。至于如今位于山西浑源的“北岳恒山”,原名“崞山”“玄武山”“玄岳”,古时并无北岳之名。
争议自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始。这一年,兵部尚书马文升上奏,建议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玄武山,其理由有三:一是曲阳在京都之南;二是曲阳北岳庙距北岳恒山一百四十里;三是宋失云州,始祭恒山于曲阳。礼部尚书倪岳反驳,奏议没有生效。 此后改祀之争不断。明万历十四年(1586),山西大同巡抚胡来贡又请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礼部尚书沈鲤驳其无据。但是,这一年,朝廷还是做出了“改封山西浑源玄武山为北岳恒山”的决定,大茂山失去了北岳恒山的封号,不过国家祭祀北岳的仪式仍在曲阳北岳庙举行。
清顺治十七年(1660)七月,刑部官员粘本盛上奏,再次提议将祭祀北岳的地点由曲阳改为浑源,顺治帝照准,至此,一百六十多年的改祀之争结束,在曲阳祭祀北岳的历史被彻底改写。 北岳改祀是一件大事,顾炎武曾专门对曲阳、浑源作实地勘察,并写《北岳辨》一文驳斥改祀派,认为“都邑无常,而五岳有定”,历代的制度是“改都不改岳”。但终究无济于事,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已成定数,古北岳大茂山逐渐被世人遗忘,曲阳北岳庙失去官方地位,从此日渐荒废。 德宁之殿,千载祠庙自巍然 古时帝王望祭山川,并不一定登临山巅水源,祭祀五岳祠庙多建在山脚平整处,以便诸侯陪祭、四方朝觐。而曲阳北岳庙坐落于县城西南隅,距离现今位于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的大茂山极远,有一百四十里。 为何不在山下选址,而在这么远的地方遥祭?其实北岳庙原有上下两庙,上庙在大茂山山麓,下庙则在曲阳,“汉末丧乱,山道不通”,在曲阳祭祀成为定例。在后晋时,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送于契丹,大茂山纳入辽国版图,北宋时在曲阳祭祀北岳更是无奈之举。 ▲北宋王禹偁撰文、黄仲英书《大宋重修北岳安天王庙之碑》沈括《梦溪笔谈》曾载:“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今其地谓之神棚,今祠乃在曲阳。祠北有望岳亭,新晴气清,则望见大茂”。吕颐浩《忠穆集》云:“惟北岳在大茂山,山大半陷敌境,移庙于中山府曲阳县”。 即使移建在曲阳县城,仍然难避兵火,《大宋重修北岳安天王庙之碑》记载:“匈奴之犯塞也,诣来祠宇,卜其吉凶,不从狡夏之心,遂纵燎原之火”。所谓匈奴犯塞焚祠,即是顾炎武《北岳辨》所言:“宋初庙为契丹所焚,淳化二年(991)重建”。 此后,元至元七年(1270)又重建,明清两代也屡有修缮,从北岳庙中现存碑刻图记中仍可见当时规模之恢宏。
入清后,北岳改祀,曲阳北岳庙再难复旧日盛景。1935年,刘敦桢先生在《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中称:“现在庙址一部,荡为民据,仅德宁殿保存稍佳,其余门殿,或全圮,或经后代改修,因陋就简,不是原来情状。”现存建筑则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后模样。 从登岳桥向里行,左右各有一池,为重新清淤的东西莲花汪。正北为朝岳门,单檐歇山顶,为近年重建。 朝岳门前本有牌坊一座,从残存的夹杆抱柱石可以看出原为三门四柱。 过朝岳门,迎面为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御香亭,为皇帝或礼臣祭祀北岳前的更衣之所。北岳庙中此处介绍牌称御香亭又称敬一亭,敬一亭是文庙中的建制,不应出现在此,显然有误。 此亭平面八角,三滴水攒尖顶,花琉璃脊,廊柱坚实,飞阁流丹,顶部檐下八面通风,四面开券门,所谓“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 从御香亭向前,为凌霄门,单檐硬山顶,前设八字照壁墙,门旁有两碑,一为金大安二年(1076)“北岳之图”,一为明洪武十四年(1381)“北岳恒山之图”。 凌霄门后有三山门,大雨纷飞,甬道湿滑。 往前为飞石殿遗址,台基上残碑、碑座、柱础石见存。“飞石殿遗址”碑为1942年曲阳知事李经正所书,“按飞石殿毁于清末,殿中有石,传系舜时飞陨,因以名殿...” 从飞石殿遗址北望,雨幕之中,巍巍德宁之殿矗立在前。 大殿建于高大台基之上,殿前有大月台,周施白石栏板,望柱头饰狮子,形象各异,一狮肩上腿边各负一小狮,雕刻精美。 月台正面及两侧分别设踏步一道,踏步栏杆下端有抱鼓压边,下方土衬石上还雕卧兽一头。 台基正面和月台前面分别用螭首以震四角,庙祀建筑等级之高,于此可见一斑。 大殿重檐庑殿顶,通高二十五米,红墙妆面,青瓦盖顶,结构优雅,宏伟雄壮,为国内现存最大的元代木构建筑。 殿顶用“九脊封十龙”,正脊两端为琉璃彩瓦拼作而成的大吻,三米有余,部件虽有后代更换,但元代遗意仍存。 大殿正面高悬华牌,绿地金书“德宁之殿”四个大字,笔力雄健,遒劲多姿。 “德宁”一说为“以德治国,天下安宁”之意,一说为“天德地宁”之意,天德即风调雨顺,地宁即五谷丰登。牌匾大字上款为“特旨重修真定路转运使司经历官李庭瑞奉诚明真人命书”,下款“大朝至元七年正月一日施主建”。 诚明真人名为张志敬,从王重阳算起,为全真教第八任掌教。有介绍称其与尹志平同辈,其实不然。丘处机之后,其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相继为掌教真人,而《披云真人道行碑》明言,“八岁送入长春宫,礼真常李真人为师,给使左右。”,则张志敬为李志常弟子,丘处机徒孙,是全真第四代。 大殿殿身上下,均为面阔七间,进深显四间,下层在砖壁之外,四周出廊,面内部在神像左、右、后三面筑砖壁一层,前施槅扇,成为内外两层墙壁。除外檐进深稍大之外,其平面布置符合《营造法式》所称的“殿身七间,副阶周匝,各两架椽身内金厢斗底槽”。 刘敦桢判断,此庙在元世祖至元七年二度重建时,即以北宋淳化二年规模为蓝本,所以才和《营造法式》如是契合。 ▲德宁之殿平面图 柱网布置有明显的侧脚和升起,柱头卷刹,仅有阑额和普拍枋各一层,无绰幕枋,交角出头纯属元式。 下檐副阶斗栱为重昂五铺作,补间铺作,当心间为两朵,尽间一朵。补间铺作下昂为假昂,里转华栱;上昂为真昂,里转华头子与上昂后尾均斜上,但华头子并未与昂尾一起到达下平槫与襻间之下。 四周廊步进深一间用二椽,乳栿升到外端作上置驼峰、大斗承上部搭牵,并用襻间、托脚。乳袱与搭牵的后尾分别插入殿身柱内。 上檐殿身斗栱为单杪重昂六铺作,未用真昂。内槽斗栱为六铺作,形制与上檐里转一致。殿身梁架乳栿与斗栱连接处下施绰幕枋,使外观成为月梁形状。 大殿内顶施平棊,中柱后部当心间为藻井,前部为海墁天花,当心间天花绘云龙戏珠,其余皆有太极图,提示着岳庙的道家属性。 大殿原有雕像十五尊,不知毁于何时,现今塑像为1992年保定美校师生重塑。当中为北岳神,北方属水尚黑,因此用黑脸。左右有“风伯”和“雨师”二神。 北岳大帝为五岳之一的恒山大帝,为道教尊奉岳渎尊神。道教《神仙传》称,北岳大帝为黄帝之孙颛顼大帝。唐天宝五年(746)封北岳神为安天王。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加封北岳神为安天元圣帝。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加封为安天大贞元圣帝。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重新诏定岳海镇渎神号,考虑到“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故依古之定制,去先代所封号,只称北岳之神。 殿内东西两壁有巨幅壁画,从山墙内壁下至墙肩、上至上檐阑沿下皮处,画幅宽敞,人物众多,有疏有密,旗幡衣带随风飘拂,极具动感。 东壁描述的是天宫中众天神兴师天庭、布云施雨、普降甘露于人间,故名“云行雨施”。诸位天神各具姿态,气韵生动,面容传神,鬓须衣纹长达数尺,上方绘有体态蜿蜒的巨龙,描摹有力,若浮若动,呼之欲出。
西壁描绘的是众天神完成为民普降甘霖后,偃旗息鼓、鸣金收兵、隆重回宫、打道回府的宏大场面,得名“万国咸宁”。著名的“曲阳鬼”即在此壁,相貌狰狞,虬髯连鬓,毛骨森棘,横枪倒戈,气势非凡。
据说后壁还有满幅壁画,不知何时何因,被人以红色土浆颜料涂沫覆盖,1982年在维修徳宁之殿时被发现,因无文字记载,故以“北岳恒山神出巡图”或“北岳启跸图”命名。仅见网络图片,风格与东西两壁壁画明显不同,或为后期补绘。 《曲阳县志》记载北岳庙壁画为唐吴道子所绘,这种说法流转极广,众多地方志及碑记多有记载。但从唐五代之后,曲阳正处宋辽边界,战火频仍,北岳庙曾遭焚毁,宋元时两次重建,后世更多次修缮。德宁之殿主体为元代遗构,吴画之说自不能成立。 从画风、技法及服饰判断,壁画为元人手笔,而东墙壁中间蛟龙和左边的山水,更在明清时做过大面积的补绘。 金石为证,满目琳琅的石刻 在建筑及壁画之外,曲阳北岳庙中所存的大量碑碣和石刻亦值得特别关注。 北岳庙中碑廊、碑楼林立,存有碑、碣、经幢二百余通,是河北省最大的碑群之一。从时代上看,自南北朝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各代碑刻俱全,跨越一千五百多年。 碑刻内容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也有的用诗、词、歌、赋记的观后感。纸张易损,石刻久长,这些无疑是北岳庙历劫之后最宝贵的遗存。
《大明诏旨》碑,此碑立于明洪武三年(1370)六月,系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称号特下的文告,并命勒石庙内以告世人。这碑在五岳庙及渎神庙中多有遗存。 《大明诏旨》碑右边为《魏故侍中散骑常侍定州刺史司空邸公之碑》,即著名的“北齐邸珍碑”,碑原立于曲阳城东二里许的王子坟内,后移入北岳庙内,刻于北齐武平五年(574)。 《邸府君之碑》,北魏和平三年(462)年所立,北岳庙现存最古之碑刻,碑文已多漫漶。 《高叡比丘僧檦修定国寺记》,此碑刻于北齐天保八年(557),记述北齐皇族高叡潜修佛法,修建寺庙的功绩。北岳庙中存有著名的《李克用题名碑》,唐中和五年(885),幽州李克举等犯易定,李克用领兵救援时到北岳庙祈祷,并题字勒石: 河东节度使、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陇西郡王李克用,以幽镇侵扰中山,领番汉步骑五十万众,亲来救援,与易定司空,同申祈祷,翌日,过常山问罪。时中和五年二月廿一日,克用记。易定节度使、检校司空王处存看题。至三月十七日,以幽州请就和断,遂却班师,再谒睟容,兼申赛谢,便取飞狐路,却归河东。克用重记。 文虽短,但自有英雄潇洒气魄。此碑早在沈括《梦溪笔谈》中即有记述。清时朱彝尊感叹:此碑:“克用本武人,未尝以知书名,而碑文楷画端劲,词亦简质可诵,英雄之不可量如是夫! ” 北岳庙内还保存古雕刻百多件,琳琅满目,此处仅选取北魏背光千佛像、唐石灯、唐佛像等佳品,造像优美,刀工细腻,可见曲阳石雕之精美。 在北岳庙中闲游,大雨滂沱不止,独看残碑断碣。 “夫何事于冀州,聊托公以游居。历九州而观风,亦哲人之所娱。望常山之嵯峨,登北岳而高游”。 “岩岩恒岳,永镇北方,时出云雨,用育万物。嗣位之初,聿严告祀,翼我皇祚,尚赖神庥”。 “唯神毓秀钟灵,永表北土,奠安民物,万世允赖。兹予嗣承大统,谨用祭告。神其歆鉴,佑我国家”。 千年以来,一个个王朝君主昂扬而来,在这里默默祷告,祈求江山永固,万国咸宁,但终究难免金戈铁马,腥风血雨。到如今,祭拜的香尘散去,仪典的钟罄无声,只落得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