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感 | 保持忏悔心,也是一种信仰

 枚庸 2022-01-11


◆ 枚 庸
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卢梭《忏悔录》的开篇如是说,我想,完全依照本来面具和全部事实,是需要勇气的。而作者接下去还写到,不要抹杀这部有用的独特的著作,它可以作为关于人的研究的第一份参考材料,也不要为了照顾他身后的名声,埋没这部关于他未被敌人歪曲的性格的唯一可靠记载。
由此可见,作者是重视这部自传的,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生的重现,也是最真诚的忏悔。而我说,保持忏悔心,也是一种信仰,因为,只有心中仍有信仰的人,才会懂得忏悔。就像那些手捧《圣经》的基督教徒,那些口念南无的佛教僧人,他们心中有耶稣、有佛陀,所以才有忏悔。而对于我们青年公务员,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是否也该忏悔什么呢?这让我想到现实里,另一种《忏悔录》,作者不是卢梭,而是那些已关进牢笼的失足官员们。
其实,正如卢梭自己说的,《忏悔录》是研究人的参考资料,他在书中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似乎又都可以在后世那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里得到印证,这就更加奠定了卢梭《忏悔录》的重要地位和现实意义。
书中说,“儿童第一步走向邪恶,大抵是由于他那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缘故。”“邪恶进攻正直的心灵,从来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它总是想法子来偷袭,总戴着某种诡辩的面具,还时常披着某道德的外衣。”是不是就像那些落马官员,我想,最初走入仕途,进入公务员队伍,他们是否和我们这帮年轻人一样,同样有着自己正直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呢?只不过,渐渐在那些披着朋友、兄弟外衣,戴着老乡、同学面具的“糖衣炮弹”诱惑下,因为他们纯粹感情而放松了警惕,忽略了甄别,迷失了方向,最终踏进了歧途。若他们能把保持忏悔心当作信仰,在这一路,不忘时刻忏悔,及时反省,是不是可以拨开迷雾,不再疑惑呢?
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中学课本里,我们就学过“吾日三省吾身”,讲的也是反省,而反省,当算作是一种忏悔。对青年提出的四点要求,勤学、修徳、明辨、笃实。有人就说,勤学是基础,修徳是关键,明辨是核心,笃实是保障。为何明辨是核心,因为明辨才能知得失、明是非、辨对错、清取舍,所以该学什么、该修什么都从明辨来。这里说的明辨,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省,一种忏悔呢?在忏悔中懂得自己知识的薄弱,所以勤学;在忏悔中认识自己德行的粗陋,所以修徳;因为忏悔而知不足,所以愈加不敢懈怠,所以一路笃实前行。如是说来,保持忏悔心,不单单像是一种信仰了罢,或许,它更像是一盏人生路上的明灯?
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贵在哪里?自然是说人很难真正的看清自己,尤其看清自己丑陋邪恶的那一面,看清自己贪婪奢欲的那一面。而《忏悔录》里,卢梭可以做到,我们青年公务员要学习的,就是这种精神,这种敢于直面内心、深度自我剖析、忍痛割除脓瘤的决心。在这种更接近灵魂层面的忏悔,或许就不仅仅是反省、明辨能够做到的,而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定性,如何在抛开金钱、名誉、虚荣、女色等等表象后,寻找达到内心安稳平衡感的方法。
《忏悔录》仿佛又给了我答案,“我反复说过,真正的幸福是不能用语言描绘的,它只能用心体会,感受越深就越无法描述,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系列事实的积累,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这让我们明白,幸福不是钞票多厚、官位多高、女人多少等等的叠加,我们大体可以判断,幸福应该是这样的人生追求,一种在安稳中前行,在平静中享受,在甜蜜中回忆的状态延续。
重读《忏悔录》,我一直在忏悔,用一种接近审视的目光,在反省自己的过往,在一步步看清那些开始萌芽的丑陋与邪恶。总是羡慕谁谁谁挣了多少钱,总是感叹谁谁谁当了多大官,偶尔也想通过老乡情、同学情图个办事方便等等,虽不算大事,也该警醒。或许不读这本书,我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也不愿这么直接地面对自己。万一真的走向歧途,或许就该在某一个特定的地点,在特定的心境下,写下属于自己的《忏悔录》了。
还是把保持忏悔心,当作一种信仰吧。供奉忏悔,可以远离名利地位、酒色财气;供奉忏悔,更看清自身成败得失,更看透人生步履曲折。
忏悔,并不是对人生罪孽的总结和救赎,它更像是比赛的中场休息,它,让人生之路,走得更远更长!
END

【关注此文的人还在读】

随感 | 依在水南  梦留上堡

随感 | 高涨与低潮

随感 | 作恶多年

随感 | 半日闲

随感 | 意外随时可能到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