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录 | 秋起寒露

 枚庸 2022-01-11



◆ 枚庸
这个秋天,是从寒露开始的。
早上打开窗,一股凉意扑面而来,没有丝毫掩藏。一切都像在昭示着秋的来临,不早不晚,偏偏就在今天,“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今年气候极为异常,立秋已有两月,处暑也早远去,白露、秋分相继到来,南昌的酷热暑气,却半点没有褪去的意思,始终维持在三十五度以上。

仿佛一个国庆小长假,都发生了逆转。
我九月底就笃定了主意,回趟小城。近五年来,尤其是转隶应急管理部门后,假期概念越来越模糊,不加班、值班就算不错,更别谈跨越几百公里的回还。
作为一个恋家的孩子,上大学、刚工作那会儿,但凡是节假日,从来只有唯一的选择,便是踏上归途。在我眼里,回到大山怀抱,才能有片刻的宁静和安心。
离开的时间长了,总是在城市丛林里,开始变得彷徨,不断走向迷失,就越发想起小城的过往、人情、旧事,怀念曾经的自己,和回不去的青春。
其实我最牵挂的,仍是至亲的老者,日渐孱弱、日益消瘦的祖辈。当初四老皆在、身体康健,每每回到他们身边,我尽享着为人孙的疼爱,并没有太多惆怅和担忧。
自从前年十一月,接到外公病危的电话,匆匆赶回见到骨瘦嶙峋的他,有种无法言表的情愫。更是去年一月,来自母亲急促的铃声,让我顿时明白失去亲人的滋味。
那一刻,我更加知道什么叫阴阳相隔。从前是想见就能相见,但工作忙碌而不得见,如今是想见不可相见,以后再回到小城,也永远见不到他了。
朋友跟我说,生老病死,人生规律谁也不能阻挡,但至少让我们明白,该懂得珍惜当下在世者,能见到的时候,多回去见见,否则以后还是会追悔莫及。
 
对于这个话题,我找过很多理由来宽慰自己。
比如工作忙、家事多、时间紧、路途远,等等。道理仿佛谁都明白,真正到实际行动,很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也包括我。甚至大言不惭地说过,“忠孝难两全”。
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内心里总抱有幻想和期待。时光那么长,我们有足够时间去陪伴,哪怕没那么多的时间,多探望两次应该还是可以的。
家中其他几位老人,平时感觉身体都算可以,也就成为很少回去的借口,至少可拿来敷衍自己。去年回去过一次,今年也只是清明匆匆来去,待了两天。
我以前很难想象,老人们的身体,有时就如这暮秋的天气,说变就变。奶奶去年重病住院,尚未恢复如初,外婆上月摔倒在卫生间,头部出血,脸上淤青仍没退去。
特别是年届九十的爷爷,据说八月开始,已两月几乎未进食、基本不起床,从一百六十来斤暴瘦至皮包骨头。实在难以想象,直到我此次见到他,不由涌起一股酸楚。
在印象里,他应该仍是能够拄着拐走出门,在院子里和我聊聊往事,饭桌上喝一两小酒的样子。母亲说,她七月底来昌前,爷爷还是能自己走路、憩坐、吃饭。
 
去看看他,是我这次毅然回小城最强烈的愿望。
生怕再不把握住,就失去多一次的相见的机会,尽管我知道,他已经不会再跟我,谈起永新的故事,说上林场的旧闻,讲点人生的道理,喝下团圆的美酒。
在小城那几天,到爷爷和外婆家打卡,成为日常。即使静静守一会儿卧床不起的爷爷,陪着奶奶空场聊上几句,与外婆前言不搭后语地说说话,也是一种幸福。
我常说自己三十多岁,也不小了,却时常觉得年轻。在他们面前,虽然真的还是个孩子,但看着行至暮年的他们,才真切体会到什么叫老去,无人可以阻挡的老去。
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都会悄无声息地离开,恰似这瞬间消失的暑热,昨天依旧如火得像夏天。寒露至、秋风起,顿时生起阵阵凉意,无处躲藏。
 
待在小城的日子很短,能为祖辈做的,也十分有限。
父辈讲,我们四五个兄弟姊妹,还算可以轮流照顾,等我们老了,你们估计真忙不过来。我接不上话,实在不知如何回答,或许是每个独生子女都面临的难题。
假期结束,我依旧这么匆匆地离开,又要投入紧张繁杂的工作。曾经走出大山,是一种奋斗的追求,如今却更加理解,奶奶为何会说,要是你能留在小城上班该多好!
此刻,刚刚忙完一天的工作,推开窗透口气,又是一阵寒凉的秋风袭来,裹了裹衣服,也无济于事。
我知道,这股寒意,出于心而不来自身体。
 
这个秋天,始起寒露。
生长在我仍留在小城的心底。
 
写在2021年10月8日夜,寒露
END

【关注此文的人还在读】

随感 | 选择

随感 | 猝不及防

随感 | 亏欠

听说 | 塔克拉玛干沙漠变洪泽

随感 | 戴口罩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