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世界上90%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生命优胜劣汰的法则是,让喜好正面、积极情绪者,健康长寿;让偏执沉湎负面、消极情绪者,失去健康,提前消亡。 2.昨天师父在阅读“阅读真理&常识”直播群里继续领读《改变思维》。终于让我弄懂了,情绪、思维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原来“脑子不够,情绪来凑”是真的。 3.我们身边常常会有一些人因为一点点小事,无缘无故就发火。尽管他知道发火不好,伤自己也伤别人,但还是忍不住。表面上看“合情合理”,但深层次反映了他的思维存在缺陷。 4.情绪本身并无好坏。情绪是人受外界刺激和内在欲望驱使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状态。若没有情绪,人不就成了行尸走肉吗?该高兴时高兴,该发火时发火,该哭泣时哭泣。这是人之常情。但问题就出在“该”字上。中国人喜欢讲“度”,讲“中庸”,本质上就是讲“合理”。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绪也是如此。 5.话虽如此,但我常听家长说,“我知道发脾气不好,但还是忍不住?!”。其实,家长情绪化背后有两个层次的原因: (1)浅层次原因是情绪化让本能替代了理性。 (2)深层次原因是缺乏经验,思维单一。而这就是“脑子不够,情绪来凑”的具有体现。因为浅层次原因并非真原因,深层次的思维单一才是根本原因。 6.什么是思维单一?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想到”。思维的缜密程度决定了一个人对事情的把握程度。没有对行为(包括情绪)所产生后果的精准把握就会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举个残酷而现实的例子,那些跳楼自杀孩子的家长,如果知道情绪化会让孩子跳楼身亡的话,你说他还会情绪化吗?你说他能忍住吗?反过来想,正是因为在他们潜意识里的思维模式认为批评孩子是正确的,是为孩子好,才会造成这样无法挽回的恶果。然而,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因为思维单一和思维缺陷是普遍现象。而正确的思维并非天生就有。 7.思维的本质是头脑里默认地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主观反映。只有当主观思维与客观世界的规律保持一致时,人的本能反应才符合“道”,人的行为才能正确,结果才能达到预期。也就是说,当你知道孩子成长与成绩变化背后的规律时,你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应对,而不是焦虑。焦虑的本质就是没有确定性而缺乏安全感。由此可见,人生的许多不幸都是由于错误思维导致。而情绪化只是思维错误的一种表现而已。 8.进一步说,人的理性表面上是由意识决定的。其实,意识影响有限。理性的深层次根源是思维。因此,真正要进行情绪管理,实际上是要改变思维。 9.尽管思维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改变的,但你得知道什么是正确思维?而要知道什么是正确思维,就得拥有大量知识和大量实践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需要通过你的大脑思考加工和现实检验才能真正影响你的思维。如果说思考是正向思维训练的话,那反思就是通过回溯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来训练思维。 10.思维是思考的技能。改变并非一天两天,这得持续修炼。正如师父所说,要想改变思维,四项基本素质,即“阅读、思考、写作、表达”与做事的实践,一项都不能少。高手永远保持情绪稳定,而我们还在修炼。 11.马克.吐温有句名言,“光靠大声叫嚷,并不能证明什么事情。一只母鸡不过下了十个蛋,却每每要咯咯地叫一阵,好像它生下了一颗小行星似的。” 我想说,如果母鸡知道咯咯叫,蛋会被拿走,它就不会叫了。世界在变化,过去的思维会失效。没有一劳永逸的成果,只有拥抱变化的持续思考与实践,才能让思维改变。 12.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改变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