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会沟通,永远教不出好孩子。 2.在影响亲子关系的问题中,排名第一应该是沟通问题。父母常常抱怨自己说的话,孩子不听。孩子常常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早恋、厌学、叛逆等问题的产生,多半与孩子不和父母沟通有关。 3.有人总结过三种用得最多,又最没用,但大家还一直迷信有效,其实无效的教育方法: (1)语重心长讲道理; (2)气急败坏发脾气; (3)声情并茂秀感动。 然而,这三种无效的沟通方式,却常常出现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 4.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还可以通过“威逼利诱”等方式让孩子“屈服”。等孩子大了,自然会识破背后的“诡计”,学会了“反抗”,从而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即我的事不和你说,你说的话我不听…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除了气急败坏,伤心难过外,好像还真没有办法。 5.其实,“不会沟通、不能沟通、沟通无效”的根本原因是思维障碍和思维固化。思维障碍就是面对当前的状况,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只会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效果当然不好。这是思维固化的孪生兄弟。思维固化就是按照单一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与行动。 6.现实中,思维固化的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孩子。不会沟通的父母与孩子谈话。孩子就会自动屏蔽父母的观点,表面上在听,其实内心已经构筑了防线,坚决不从。这就是典型的思维固化。如何破防?父母得先改变自己对“沟通”这件事的理解。 7.什么是沟通?沟通是双方或多方对同一个问题或行动反复多轮交换信息与确认,寻求共识,扩大共识和达成共识的过程。从沟通效果而言,会有四种的情况: (1)接受观点,采取行动。这是真正沟通要达到的效果。 (2)接受观点,不采取行动。这是常见的叛逆,内在对抗。 (3)不接受观点,但采取行动。这是迫于无奈的接受,是强制命令,不是沟通。 (4)不接受观点,不采取行动。这是完全无效地沟通。 8.每个家长都想达到第一种效果,但实际情况往往却是后面三种。为何如此?有句老话叫“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我们常常去做扬汤止沸的事,而忘记了要釜底抽薪。自然事与愿违。 9.哪些事是扬汤止沸?例如: (1)孩子犯错,当面指责。而不问青红皂白,不分场合,也不考虑环境。 (2)与孩子交流,只会谈学习或者谈家长关心的事,而不是孩子关心的事。 (3)对孩子过度干预。 (4)不尊重孩子自主性等等。 任何简单粗暴的方式都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毕竟,每个人本能都倾向独立自主,而不愿被别人强迫。 10.那什么是釜底抽薪呢?就是孩子往北走,你想让他往南走时,不是直接让他调头,而是你先和他走一段。然后,你再慢慢把他拐过来。也就是说你要做孩子的“顾问”,建立畅通地交流机制和渠道,然后,植入观点,持续影响。例如: (1)要让孩子喜欢与你沟通,主动找你沟通; (2)要帮助孩子分析所面对的问题,但让他自己去解决。 (3)让孩子对自己所做的决定和行为负责。而你只是提供必要的支持。 釜底抽薪就是构建双方相互信任的沟通基础,然后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但许多家长没有耐心,说这太难了,自己做不到。 11.其实,沟通的前提是理解。所谓做不到,不过是为“没有真正去理解孩子”而找的借口。理解孩子就是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理解孩子就是知道孩子喜怒哀乐背后的原因和思维模式。理解孩子就是能够借助他喜欢的话题与他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完成建立信任和沟通。当孩子认为你能够理解他,尊重他,他自然会听你的。(关于如何理解他人,参阅《不做“乌合之众”!》) 12.然而,真正影响沟通的因素是情绪。情绪的冲突会让人失去理性,沟通也就无从谈起。若家长做不到釜底抽薪,也做不到理解孩子, 但至少能够做到在自己或孩子情绪失控时,不去批评和指责。心平气和地交流也能起到沟通的效果。(关于情绪管理,参阅《“脑子”不够,情绪来凑…》) 13.其实,你会发现“沟通思维”不限于亲子关系,其他关系也适用。例如,教育也是一种沟通。教育是把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方法论、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受教育者。当孩子与老师关系好时,学习成绩也会好。反之亦然。因此,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家长不要一味责怪孩子,也要学会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 14.沟通之前学会理解。理解就是爱,这比多少语言或物质都更有效。 15.本文是昨天在“阅读真理&常识群”学习“沟通思维”的笔记,若对您有用甚是欣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