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兴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gudian386 2022-01-11

​​海兴根雕

流传于海兴一带的根雕艺术包罗万象,以根雕、木雕、圆雕和树瘿雕为主,造型惟妙惟肖、生动自然,已有200年的历史。2019年,海兴根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俗话说:“朽木不可雕”。但是,在根雕艺人心中,朽木不仅可雕,而且还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一截枯树干、一段老树根,经过他们精心揣摩和妙手雕琢,褪去表面的粗糙,成为一件件别具韵味的根雕艺术品。

如此化腐朽为神奇的根雕艺术,在海兴县一带已流传了200年左右。

海兴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聚龙表》

三分刀工 七分天成

“嗒、嗒、嗒”…… 海兴县苏基镇大良户村,寻着有节奏的敲击树干声,进入一个清雅别致的农家小院。这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兴根雕代表性传承人孙宝坤的居所,也是他工作的地方。

今年70岁的孙宝坤不善言语,与老伴儿路淑明常年陶醉在远离喧嚣的一方天地,摆弄根雕,并沉浸于书法、绘画创作中……

进入工作间,一件高2.6米、直径80厘米的大型根雕作品《聚龙表》赫然而立,让人眼前一亮。作品中,弯弯曲曲的9条腾龙,隐现于云水之中,真是气势若虹,栩栩如生。

孙宝坤说:“这个作品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完成。当时,朋友给推荐了这根上千年古枣树干。运到家里后,我构思了很久才着手雕刻。这件作品曾有人出价100万元,被我给拒绝了。每天看着它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啊!”

在孙宝坤的画室内,一股醇厚的木香扑鼻而来。一件件根雕作品陈列其中,奔腾的骏马、滑稽可爱的猴子、匍匐前行的鳄鱼、栩栩如生的狮子,及活灵活现的人物、花鸟虫鱼,还有山水造型……件件作品依势而成,活灵活现、生动形象。

这些作品的原材料,本是无用武之地的废根料,却在这个朴实无华的农民手中再次焕发新生,变成了可欣赏、可收藏的艺术品。

“这个根雕啊,不同于其他雕刻艺术,是没有图纸和固定模式的。我拿到树根后,首先要尊崇它本来的形态,反复琢磨,构思好之后再动手创作。通过我的想法和双手,把一些无用之材从树根中剔除,保留精华。”孙宝坤说,“因此,人们常说树根雕讲究利用根的天然形态,靠的是'三分刀工、七分天成’。”

经过多年的潜心创作,孙宝坤创作出了《鱼趣》《晚归之后》《卸驴打滚》《观音赴会》《驰鹿》等根雕作品。这些作品取材于枣树根、槐树根、桃树根、榆树根和荆条根等,达到了惟妙惟肖、生动自然、浑然成趣的艺术效果。

海兴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孙宝坤

源于董派 依海而兴

明代文人谢肇淛的《五杂俎》中,有“以枯木根作禅椅”之述。在文震亨的《长物志》中,也有“以天台藤为之,或得木树根,如虬龙结曲臃肿,槎牙四出,可挂瓢笠及数珠瓶钵等器,更须莹滑如玉,不露斧介者为佳”的记载。

孙宝坤说:“明代,京津冀一带就涌现出了大批根雕高手,先后创作了根雕双椅、玉玲珑麒麟和凤凰等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如今,海兴则以枣木和藤条根雕闻名。”

发展至清代,根雕艺术创作更为繁荣,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根雕艺术家和根雕艺术作品。《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用树根创作了低案艺术品,孔府衍圣公孔毓圻曾向清廷进贡过根雕如意、寿杖等根雕作品。

“清代,天津董宏兴、董宏达二位木雕艺人是我的师祖。海兴根雕也是从那里传承过来的。”孙宝坤说,“因为从天津董氏雕刻技艺发展演变而来,所以海兴根雕作品仍保留了触笔细腻、古朴典雅、玲珑剔透的特点。”

海兴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鱼趣》

清道光三年,天津出现了一个以专营枣木雕刻用品为主的董宏兴、董宏达兄弟作坊。他们开始以雕刻简单的镜框、风箱、手杖等家庭木制用品为主。随着生意不断做大,董氏兄弟在招徒传艺的同时开始在木制工艺、雕刻形式及构图风格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当时天津有“董氏雕刻风格”之美誉。

后来,董氏兄弟传艺给他们的孩子董海隆、董海旺。二人开阔思路,已能承担难度较大的太师椅雕花、梳妆台雕凤、八仙桌雕龙等加工雕刻技术,而且雕刻式样已达到40多种。

“清光绪二十一年,海兴小山赵高村李致和到天津董氏雕刻作坊拜师学艺,开始学习雕刻技术。李致和学过两年私塾,十分爱好雕刻艺术,加之悟性很高、习练刻苦,不足两年就成了董氏雕刻作坊的主力。5年后,因家中老母亲身体欠佳,他就拜别董氏兄弟回家照料双亲。作为第三代传人,李致和把这项技艺带回了海兴。”在海兴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主任李志兴的介绍中,海兴根雕艺术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

李志兴说:“1901年,李致和把根雕技艺传入海兴后,由李氏家族传承三代,1972年由第五代传承人李文正传给外甥孙宝坤。孙宝坤是第六代传人。孙宝坤又传艺给他的儿子孙建烨。至此,孙建烨成为海兴根雕艺术的第七代传人。”

海兴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渤海雄狮》

一根一干 咏物寄情

在海兴县,根雕艺术历经百余年传承,在附近县市也流行甚广。除孙宝坤外,还涌现出了侯秀山、安云涛等一批优秀的民间根雕艺人。

侯秀山和安云涛都是土生土长的海兴人,从小就受当地环境的影响对根雕情有独钟。虽然都有各自的工作,但是闲暇之余,他们一心都扑在了根雕艺术上,十几年来创作了数百件作品。如今,他们是海兴根雕县级传承人。

“制作根雕作品有讲究,主要在于灵感和发现。发现好的原材料,首先要在大脑里形成一个构思图,有时灵感并不是马上就能来,灵感一来就立刻截取、剥皮、雕刻,这个过程不能有丝毫马虎。”侯秀山说。

海兴根雕:枯木重生朽化奇

侯秀山(左)和安云涛正在探讨作品

“从树根到根雕是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到从土里刨出来就接近一个成品,复杂到放在那里多日仍然不知该如何下手。做根雕表面上是靠想象力,实际上要靠心境,要能读得懂每一个根结的故事,才能做出富有内涵和生命力的根雕。”谈起根雕艺术,安云涛如数家珍。

发展至今,海兴根雕艺术的原材除了枣树、槐树、桃树和荆条等,还有椿树根、杏树根及石榴树根等。海兴根雕作品按照门类,还包括根造型、根贴画、根艺花架、根艺盆景及根艺拐杖等。

“根雕魅力在于,以树根为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将形态百样的树根雕刻加工,呈现出一件件好作品。海兴根雕艺术也是渤海文化的延伸,非常感谢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我要经常利用参加活动和教学的机会,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有意愿学习的年轻人,使这项古老的文化遗产得到较好地传承与发展。”孙宝坤表达了这样的心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