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靖初年,那个在文庙秉烛讲论的县令是谁?︱颍上叙事

 村庄物语 2022-01-12

嘉靖初年,那个在文庙

秉烛讲论的县令是谁?

图文无关。图源网络

大明嘉靖年间,具体地说是嘉靖三年至六年。很多时候的晚上,凤阳府颍上县城东关文庙里的明伦堂,往往灯火可亲。

在这里求学的学子们,围坐在一起,听当地的知县大人讲经论义。如用现今的笔法描述现场,该是:

诸生听县令讲论,也可能间或时事报告,都是那时那地的常态了。他们时而为县令的精彩谈吐鼓掌叫好,时而陷入沉思。明伦堂大殿内,一时嘈杂欢快,一时又趋于沉寂。

这个县令,名叫廖自显。

这个场景,并非我一时兴起的虚构,而是源于当地旧志的记载。

顺治年间的《颍上县志》中,有廖自显的传。其云:

廖自显,字德潜。直隶卢龙人。登辛巳进士。任知县,为政简易,断狱平允,保安良善。刁顽息风,豪强屏迹;舞文弄法之徒若远遁去,境内号称大治。暇则就诸生讲论,秉烛不倦。门设教民条约,令人读之,咸知公之德政云。

这一段百来字,但信息量很大。其一,他为政简易,且效果很好;其二,他“暇则就诸生讲论,秉烛不倦”;其三,县衙门外张贴“教民条约”,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一览无余。

图文无关。图源网络

后来的道光年间的县志中,也有一段廖自显的文字。其云:

廖自显,字德潜。直隶卢龙人。辛巳进士。为政简静不扰,诸滑屏息。暇则聚诸生讲论经义,常秉烛不倦。每有教告,民咸遵之。

这一段较前文,缩减了差不多一半的字数。但基本的信息量,都在。而从两部旧志的记载看,廖自显知颍两三年间,之所以呈现“大治”气象,与他为政简易,与他“暇则就诸生讲论,秉烛不倦”的施政风格,不无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为政简易或曰为政简静不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在古代,衙门里的人手少,而一个县域的大事小情又那么多。对县令来说,他想在简易的路子上小迈步,可能并非易事。

不仅如此。简易施政,往往还存在某种仕途上的风险。上面州府乃至朝廷对他轮番的考评,就够他“喝一壶”的。一副懒散状态,还不懂得留痕,怎么得了。

那么,他廖自显是受到了“高人”的指点吗?

是的。顺治《颍上县志》卷十四《古今诗集》中,录赵延瑞诗一首。题为《送廖公自显令颍上》——

凤苑春归早,

青门初送君;

何官非报主,

此去岂离群;

天近双凫集,

琴清独鹤闻;

帝乡应卧治,

河润远淮濆。

凤苑,即皇家园林;青门,泛指京城东门。帝乡,帝王的家乡。在明代,颍上属凤阳府。而凤阳,则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此处之帝乡,应为颍上无疑。

卧治,政事清简,无为而治。西汉时,汲黯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武帝曰:“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廖自显是直隶卢龙人,即今河北卢龙县。它位于河北东北部,燕山南麓,明长城脚下。这里与京城近在咫尺。他跟在朝廷做官的赵延瑞相知相交,自在情理之中。廖自显登进士榜,朝廷让他赴任颍上;临行前,作为知交,赵延瑞送他一程,也是理所当然。

赵延瑞,字信臣。河南濮阳人。正德辛巳(1521)进士,历任户部给事中,刑部给事中、右通政,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北京兵部尚书等职,史称开州“八都”之一。嘉靖二十六年(1547),擢南京户部尚书;未及行,改兵部尚书。他曾多次上书参劾不法大臣及宦官奸党,“一时直亮之声震中外”。治边建有军功,曾受赏金币。嘉靖二十八年三月进太子少保,遭劾,称病奏请去官。嘉靖帝疑其委难避事,令削职闲住;不久病逝。

资料上看,廖自显和赵延瑞是同年进士。但三年之后的1524年,才谋得颍上知县之职。而此时,赵延瑞已在京城浸淫有年了。“帝乡应卧治”,该是他的为官和观察所得。他能把这首诗送给即将踏入仕途的廖自显,也可见他们之间的交情匪浅。

有意思的是,廖自显在颍上县令任上,也就是按照“卧治”的方法来干的,而且政绩卓著。

图源网络

嘉靖六年,廖自显卸任颍上知县,升任广东道试监察御史。再后,他出任过巡按山东御史、汝宁知府、巡按宣大御史等职。网上可查,在山东任职期间,他写过一篇《陟岱纪事》诗——

不登泰山巅,不信天下小。

巉岩费板跻,悬崖势欲标。

肩舆十八盘,大夫松五杪。

青霄直可上,碧霞时纵绕。

羡尔庐山高,孰与蓬莱表。

曾读蜀道难,奚啻儿孙遥。

忆昔文成五利封泰山,

今在昔何杳。

摩崖石字皎皎,无字碑漾何窈。

奔走快玺碧,谁向玉皇?

舍身甘沟壑,全归那得晓。

嗟嗟泰山真奇观,丘垤纷纷空自扰。

该诗刻于岱庙环咏亭碑。落款为“漆滨主人廖自显,时嘉靖十年首夏东巡暇日也”。字里行间,大格局跃然。

↓↓点点在看  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