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诊分享——林氏中医群,续8

 中医小白 2022-01-12


Image

Image

Image

黄苔

▲ 郭小伟整理


黄苔分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黄苔的形状有厚薄、润燥、腐腻等不同变化。 《察舌辨证新法》说∶'黄色有深浅老嫩之殊,其形似亦有燥润滑涩之异。有正黄色者,有老黄色者,有黄如炒枳壳色者,有黄黑相间如锅焦黄色者,有嫩黄色者,有牙黄色者,有如裱心纸兼灰青色者,有黄如粟米染着者,有黄如虎斑纹者,有黄如黄蜡敷舌上者,有水黄苔如鸡子黄白相兼染成者,有黄腐苔如豆渣炒黄堆舌者,此皆黄色之类。'可见黄苔种类繁多,其主病亦颇复杂,可以说,表里寒热虚实之症都可呈现。如苔色淡黄,多属外感温热之邪或风寒化热入里;苔黄而干,多是里热灼伤胃津;青舌上布淡黄苔,多属阳虚寒湿内盛;黄瓣苔,乃系热结胃腑;淡白舌上布淡黄水滑苔,乃脾阳虚水饮内停;焦黄苔,多主阳明里实症等。尽管如此,但仍有其一定规律可循。

为了更好的区分开了,我们直接把它细分开来,大家更容易去对照:

就黄苔本身而论,黄苔主热者,多见深黄或老黄或灰黄或沉香色,或黄而干燥或老黄焦燥起刺,或黄腻,舌质偏红或红绛;

黄苔主寒者,多见淡黄或浅黄而滑、或灰黄腻而滑、或黄滑腻而罩黑,或白腻而罩淡黄、或黄白相兼而滑,舌质偏淡或淡白而胖嫩。

关于黄苔主热主寒之机理,前者系实热或湿 热(痰热)之邪侵淫脏腑所致;后者属中焦虚寒,湿、痰浊邪壅滞而成。诚如章虚谷所言;'皆阳气不化,阴邪壅滞'之故。现代对舌诊之研究认为∶黄苔的形成与炎证、感染、发热及消化功能紊乱等关系最大,临床所见炎证、感染、发热大都属实证、热证,致于消化功能紊乱形成的黄苔,尚有寒热之别,不可不辨。例如胃肠有实热者苔黄而干燥,脾阳失运痰湿郁中者,苔黄必兼滑腻。这说明黄苔在消化功能紊乱方面有主热主寒的两重性。黄苔主热,在外感温热病中,应无异议,若在内伤杂病中出现黄苔则有寒热之别,尤其是在消化功能紊乱之慢性疾患中,黄苔主寒占有一定的比例,须仔细审辨,不可一见黄苔,即投苦寒,戕伐正气,贻误病情。

此外,如苔腻而不板,厚而不滞,根苔黄滑,或兼淡黄而灰,不能竞作痰饮论治。这类舌苔常见于慢性疾病之恢复期,或其人素质湿盛,胃气蒸化之反映,不可 视 为病苔,否则燥之则损阴,清之则伤气。内伤杂病黄苔故然有寒热之别,腻苔亦尚有板松之分,腻苔主湿主痰是其常,常人见之是为变,知常达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切不可一见腻苔,遂投温燥,以致贲事,不可不慎。

一般说来,黄苔所主病症,临床上基本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主表邪入里化热:

凡苔薄白或稍厚,白中带有黄色,润泽如常;或白苔初变微黄苔,中根淡黄而润泽;或舌苔尖白根黄。皆示表邪将罢而入里或表寒初入里化热。一般疾病初起,舌苔多为白色,当表邪渐入里化热时,舌苔始变为黄色,若黄苔中尚兼带白色,则示邪尚未完全入里,必纯黄而无白,才是外邪由表入里之征。

第二、主里热实证 :

邪热在里,熏蒸胃腑,舌苔黄而干涩,深黄而厚,甚者可见芒刺、焦裂等色;或舌苔黄而干涩,呈黄瓣苔,均示实热内结。'黄苔者,里证也。伤寒初起无此舌,邪传少阳也无此舌。直至阳明腑实,胃中火盛, 火乘土位,故有此苔。'《伤寒舌鉴》可见黄色舌苔,一般标志着病已入里,邪已化热。

第三、主湿热内蕴:

舌苔黄而粘腻,滑润多津,或见黄滑苔,并见身目俱黄,小便黄,均属湿热为患。

现将临床常见的十种不同黄苔,分述于下:

一、淡黄苔

舌象∶淡黄苔,苔淡黄浮薄而润。

分析∶此苔见于外感病时,是由白苔转化而来。苔色由白转黄,标志着病将化热入里。若伴见恶寒、发热、自汗、咳嗽、脉浮等表证,便属于肺卫的症状。因此,苔色淡黄,常为风热在表,或为在表之风寒,已开始化热,由表入里。

结论∶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

治法∶辛凉解表。

处方用药举例∶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牛莠子、桔梗、竹叶、芦根、甘草)。

【舌象特征】舌面附着黄色的苔垢为黄苔。黄苔有淡黄苔、深黄苔和焦黄苔之别。淡黄苔又称'微黄苔'(图3.2.2.2),是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深黄苔又称'正黄苔'(图3.2.2.3),苔色黄而略深厚;焦黄苔又称'老黄苔'(图3.2.2.4).是正黄苔中夹有灰褐(黑)色苔。黄苔多分布于舌中,亦可满布于全舌。黄苔多与红、绛舌同见。黄苔有厚薄、润燥、腐腻等苔质变化。

Image

【临床意义】黄苔主热证、里证。舌苔由白转黄提示邪已化热入里。苔色愈黄,邪热愈甚。淡黄苔表明热轻,深黄苔为热重,焦黄苔为热极。

【相关舌象】 主要有以下几种∶

1.薄黄苔(图3.2.2.5)表明邪热未甚,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邪热未甚。

2.舌苔由白转黄或呈黄白相兼苔(图3.2.2.6)是表邪化热人里,处于表里相兼阶段。故《伤寒指掌》有'白苔主表,黄苔主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故黄苔专主阳明里证。辨证之法,但看舌苔带一分白,病亦带一分表,必纯黄无白,邪方离表入里'的说法。

Image

3.苔黄而质腻者为黄腻苔(图3.2.2.7)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或食积热腐等证。

4.黄而黏腻苔(图3.2.2.8)为湿热蕴结之象,是痰涎、湿浊与邪热交结所致。

5.苔黄而垢浊胶结者为黄浊苔(图3.2.2.9)多属湿热秽浊内盛。

Image

6.苔黄黑、质黏腻者为霉酱苔(图3.2.2.10)多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熏蒸秽浊上泛而致,或为湿热夹痰的病证。

7.苔薄黄而干燥(图3.2.2.11)见于病初,是邪热传里伤津.见于疾病后期多为热退津伤。

8.苔干而硬,颗粒粗松,扪之糙手者为黄糙苔(图3.2.2.12);

9.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形为黄瓣苔(图3.2.2.13);

Image

10.苔焦黄,黄黑相兼,如烧焦的锅巴为焦黄苔( 图3.2.2.14)。

以上三种舌象,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11.苔淡黄而润滑多津者为黄滑苔(图3.2.2.15),多为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是气血亏虚者,复感湿热之邪。

Image

【治疗原则】以清里热为主。夹痰夹湿者佐以化痰、祛湿之品。焦黄苔属燥结腑实之证则宜攻里通下,所谓急下存阴。里热之证多有伤阴之象,应刻刻顾护津液为要。


二、黄滑苔

舌象∶黄滑苔。黄色苔较厚,湿润光滑。

分析∶常见于外感病热邪入里之初期。苔现黄色,说明邪热已由表入里。苔现湿润光滑,则表示热邪初入里而津液未伤。里虽有热,而热尚未炽。即使其苔较厚,邪热亦仍在聚而未结的阶段,仍可辛凉清透。若苔黄而润滑多津,临床多见于湿温病或温热病,而兼有水饮的患者。他如在黄疸病中,由于湿热熏蒸上应于舌,也有见这种黄滑苔的。此外,据临床所见,痰火上逆,郁结胸膜,亦能见到黄滑苔。但必伴见胸高气急,痰鸣声嘎,咳嗽烦渴,肺胀鼻张及脉洪数等症。

结论∶热初入里,湿温病,黄疽,痰火郁结。

治法∶清热透表,清热化湿,清利湿热,宽胸涤痰。处方用药举例;清热透表,用葱豉桔梗汤(葱白、豆豉、桔梗、薄荷、栀子、连翘、甘草、淡竹叶)。清热化湿,用黄苓滑石汤加减(黄芩、滑石、获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连翘、

陈皮)。清利湿热,用茵陈四苓散(茵陈、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宽胸涤痰,用小陷胸加枳实汤(黄连、瓜萎、枳实、半夏)。

三、黄油苔

舌象;黄浊苔,舌上覆盖深黄色腐垢苔,而且垢浊胶结,浑成一片。

分析∶常见于湿热秽浊内盛的病人,为湿热之邪夹秽浊上泛于舌所致。临证欲辨晰准确,必须注意苔的形色变化。若苔面略呈光滑,苔虽黄浊而不甚厚的,为邪热尚未积聚。若苔黄浊,犹如土碱粉铺舌上,色暗黄而厚的,为湿热秽浊之邪已与肠中的陈腐宿垢相结合。

结论∶湿热秽浊内盛。

治法∶清热化湿,辛开苦降。

处方用药举例: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半夏、黄岑、黄连、枳实、生姜)。

薄黄苔主热轻;黄苔主热重;焦黄苔主热极;黄腻苔主湿热证。

Image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里证、热证

四、黄腻苔

舌象;黄腻苔,舌上布深黄或浅黄舌苔,舌中部苔厚,边稍薄,质紧而细腻光滑。

分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苔滑腻为痰涎。舌苔黄腻,常由湿热阻滞,或痰湿中阻所形成。浅黄腻薄者,胃热轻;干涩深黄厚腻者,胃热重。若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酒酪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湿热阻滞,熏蒸蕴酿,上达而成此苔。

结论∶湿热积滞,内阻中焦。

治法∶清热除湿,消积导滞。

处方用药举例∶枳实导滞丸(枳实、大黄、黄芩、黄连、茯苓、泽泻、白术、建曲)。

Image

(红舌黄粘腻苔)

五、黄粘腻苔

舌象∶黄粘腻苔,舌上布黄而粘腻之苔,犹如黄蜡敷舌上。

分析∶常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所致。临证应以 黄 色的深浅,粘腻的厚薄,稠稀为根据,分辨湿热的轻重和多少。就一般情况来说,若黄色浅,粘腻程度较稀薄的,是湿多热少,湿重于热,痰涎之邪亦轻;若黄色深,粘腻程度较稠厚的,是热多湿少,热重于湿,痰涎之邪亦甚。

结论∶湿热痰涎胶结。

治法∶清热化湿祛痰。

处方用药举例;小陷胸汤合二陈汤(瓜萎、半夏、黄连、陈皮、茯苓、甘草)。

红舌黄粘腻苔

舌象∶舌质红。苔老黄,颗粒紧密胶粘,板滞不宣。主病∶湿热痰涎交结。

辨证∶痰热腑实。

多见于脑血管意外,感染发热疾患。



Image

六、黄干苔

舌象∶黄干苔。苔色黄而干燥,苔薄或厚。

分析∶常由邪热伤津所致。临床辨证,应注意苔的厚薄、苔干程度和苔色的深浅等变化。若薄黄干燥,均匀布于舌面,见于疾病的初期,为外邪化热,热初入里,邪热伤津的现象。若苔色黄厚而干,虽无芒刺、糙裂等现象,病情发展至此,不论见于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则皆为实热里证。

结论∶热邪初入里伤津,实热里证。

治法∶清热生津,苦寒攻下。

处方用药举例∶清热生津,用新加玉女煎(石膏、知母、生地、玄参、麦冬)。苦寒泻下,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Image

红歪斜凸凹舌黄腐苔

舌象:舌略红,向左歪,根部起瘰,凸凹不平。苔白中带黄,碎腐湿润。

主病∶风邪中络;温病、热毒、时疫;外感风寒化热;胃肠实热;湿热入血。

辨证∶风痰阻络,湿毒化热。

可见于颈淋巴瘤、感染发热疾患。


Image

舌体:胖大,有齿痕

舌苔:深黄、厚腻

舌面:有裂纹、瘀斑

Image

此舌象患者或有发热、身热不扬,头痛而重、身重而痛、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症状

七、黄厚腻苔

舌象∶黄厚腻苔。舌上满布黄色厚腻苔,中根更厚。分析∶多由湿热痰滞蕴结中焦,或肝胆湿热内盛所致。苔黄主热,苔腻主湿,苔厚主病气有余,里滞已深,此常理也。若湿热蕴结脾胃,病气熏蒸浊垢上达,苔黄厚腻,常伴有脘腹痞闷,呕恶厌食,大便潇泄等症。肝胆湿热内盛,湿热浊垢上泛,苔黄厚腻,常伴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寒热往来,身目发黄等症。

结论∶湿热中阻,肝胆湿热。

治法∶清热化湿,清利肝胆。

处方用药举例∶清热化湿,用半苓汤(半夏、茯苓、厚朴、黄连、通草)。清泻肝胆湿热,用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枳实、竹茹、青黛、滑石、甘草、陈皮、半夏、茯苓)。

舌面:有裂纹

舌体:较红

舌苔:黄厚腻

Image

患者或可伴有心烦易怒、头晕头痛、目赤胁痛、全身燥热、大便偏干、小便黄短等症状。

舌质:暗红

舌苔:黄腻

舌体:舌边有齿痕

Image

黄腻苔且边有齿痕则表示痰湿重且有化热的趋势,齿痕位于舌根后部,说明病位偏于下焦。

舌苔:黄腻

舌质:暗淡

舌体:两边有齿痕

Image

此舌象患者或同时有面色少华、手足不温、怠倦食少、便溏、咳嗽、短气、痰多等症状。

Image

        (淡红舌黄糙苔

舌质:淡

舌苔:厚白腻

舌体:有齿痕

Image

此舌象提示脾虚痰湿。此舌象患者或有身重体沉、乏力、大便溏泄、汗多、胸闷等现象。

八、黄糙苔

舌象∶黄糙苔。苔色黄,或薄或厚,颗粒粗松,干而且硬,望之似砂石,扪之则糙手。

分析∶多由火热之邪灼津所致。火热暴盛,胃中津液焦灼。阴液不能上承,故现舌干口燥,望之似砂石,扪之则糙手。

结论∶火灼胃津。治法∶清热生津。

处方用药举例∶白虎汤合增液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生地、玄参、麦冬)。


Image
Image

九、黄瓣苔

舌象∶黄瓣苔。苔黄,干涩,中隔有花瓣形。

分析∶多由热结胃腑,或由黄疸或由下焦蓄血之所致。若伴见身热,日晡潮热,汗出连绵,便秘,腹满痛拒按,烦躁,谵语,脉沉实有力等,则属热盛伤津,燥实内结胃腑之证。若黄瓣苔,伴见身黄如橘,目黄如金,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腹部胀满,脉弦数等脉症,则属湿热黄疸之证。若黄瓣苔,伴见少腹硬满急痛,大便秘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脉沉实,舌色紫绛等脉症,则属温病下焦蓄血,瘀热互结之证。

结论∶热结胃腑,黄疸,下焦蓄血。

治法∶急下存阴,清热除湿退黄,破血逐瘀。

处方用药举例∶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清热除湿退黄,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栀子、大黄、虎杖、车前草、郁金)。破血逐瘀,用桃仁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甘草、桂枝)。

Image

十、焦黄苔

舌象∶焦黄苔,苔色黄黑相兼,边尖薄而不净,厚苔积于舌中,犹如锅焦黄色。

分析∶多由阳明里实或热与痰滞互结所致。若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与胃肠糟粕相结,腑气不通,热势更增,津液日益枯竭,邪热与胃肠中浊气上蒸,苔由黄而变成深黄,甚则成焦黄、燥裂。若温热之邪,由口鼻而入,肺胃与痰滞交结,阻塞于胃肠间,热势亦有增无减,邪热与痰浊之气上达,苔由黄而变深黄,甚则焦黄,垢腻厚浊。

结论∶阳明里实,热与痰滞互结。

治法∶荡涤燥结,清热涤痰导滞。

处方用药举例∶荡涤燥结,用大承气汤加味(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生地、玄参)。清热涤痰导滞,用荡痰汤(生赭石、大黄、朴硝、半夏、郁金)。


如果体内干燥状况变严重,就要担心长期性的慢性病,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症,有气喘的人会感到呼吸困难。

Image

糙苔微津液亏损之重症。

要注意因为暴饮暴食引起的身体不适及感染症。

Image

腐苔多属热证,主食积、痰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