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继高铁后,另外二张国家名片将横空出世,美日将嗅到能源危机

 闻道缘起 2022-01-12

如果评选现在最能代表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无疑就有中国高铁,毫无疑问,高铁的成功对于今日的中国经济是一个现象级的事件,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还正在开发超级高铁,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借力大数据、物联网添加到现在的高铁旅行体验中,打造中国高铁2.0版。

文章图片1

而中国在高铁领域的研究将由此驶入创新无人区,超级高铁将成为继目前的高铁、华龙一号、C919大飞机后,中国经济第四张更加智能的国家名片,也就是说,一列更加智能的超级高铁或也将在不久之后横空出世,且已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有消息称时速达600-800公里的超高速磁悬浮列车,或将在成都与重庆之间布局,真正实现同城化,这也意味着,将来深圳到上海,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中国这项世界级工程虽然起步比国外晚,但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横空出世,相当再造一张国家名片,实现中国轨道交通技术持续领跑,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抢占技术制高点。

与此同时,除了高端制造外,此刻,世界已经处于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迭代的交汇期,如果说货币是一个国家经济信用的展示,能源则是一个国家经济未来的体现,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线,我们所熟悉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下神火、中国传说中燧人氏钻木取火等等,都在说明人类长久以来对光明和能源的探索,从草木到煤炭,从煤炭到原油,从原油到新能源......,而新能源又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文章图片2

而在这个过程中,就当全球还在中东产油国家的原油供应链争吵喋喋不休之际,中国经济已创下了多个全球绿色能源之最,中国勤劳智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则实现了众多重大领域的突破和创新,这些突破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能源安全保障、降低用油气成本及优化能源结构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并确保这些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如,可燃冰,中国也将要正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这就意味着将用上比石油更加清洁的新能源,但这一技术,中国已领先美国日本等国外公司。

除可燃冰外,中国预计还将在几十年内建成世界上首座用于发电的稳定燃烧人造太阳项目,给人类带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据项目装置总工程师介绍,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是中国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有望在2022年建成。

文章图片3

目前,中国首座中等规模球形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已经在河北建成,并实现第一次等离子体放电,这就意味着正式启动物理实验,该装置是托卡马克聚变和仿星器聚变装置之后的另一种磁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实验装置。目前,科学家和工程师正在攻坚各个技术难关,专家估计,聚变能商业化有可能在30年后实现。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一周前报道称,被称作中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太阳项目托卡马克装置已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放电运行。

另据媒体在2021年12月6日从第二届中国磁约束聚变能大会上获得的消息称,目前,位于合肥的人造太阳装置已经正式开启新一轮实验,此外,在合肥还将建立起一个聚变相关产业基地,进一步推动核聚变能源从科研走向应用。

文章图片4

据专家介绍,人造太阳项目与传统热电站或核电站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会因温室气体排放而对大气造成污染,也不会产生有毒的放射性废物,甚至海水也可用作燃料。这标志着中国相关机构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将进一步加快人类探索未来能源的步伐。

所以,仅从这点上说,中国的人造太阳项目将能产生人类用不完的大量能源,这项核聚变技术将改变人类获取能源的新高度,解决未来能源短缺问题。

要知道,目前,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巴西和欧盟多国也正在致力于掌握这项核聚变新能源技术,但没有一个团队能像中国团队一样保持核聚变的稳定性,而目前,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外的核能公司前景却暗淡。

文章图片5

BWC中文网头条号财经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世界能源史上继煤炭和原油被开采使用之后的又一次能源变革。而我们要告诉读者朋友们的是,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代人所面临的重大投资机会之一,将成又一张国家经济名片。

不仅于此,中国还将首建空间太阳能电站,对此,澳媒评论称,中国将可再生新能源的科研努力推向新高度,比如,中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已在内陆城市重庆启动建设,中国将在36000公里外的太空建太阳能发电站,根据计划,将在2030年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这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首个建成有实用价值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国家,并助力中国的深空探索计划,而以上这些都让美国和日本的能源工业嗅到了最大的新能源危机。(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