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与其他国家的差距2003年9月日打破“绿色壁垒”的最有效办法是超越壁垒?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负责人说:绿色壁垒 问题还会不断增加日本:制定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卫生标准,仅农药残留标准就有几千个;欧盟:已有上万个残留标准;欧盟 新的茶叶农残标准多达40多项,而新标准并未改变其现在使用的农药残量限量。叶永茂:1990年三次与美国食品安全检验署谈判中国肉类进 入美国市场,美方就肉类的残留限量蓝皮书一本就是上千个,而当时我查遍我国有关标准限量仅几十个而已。我国2000年至,农残标准也只19 7个,今年人大前卫生部又颁布了100多个,加起来也只有300多个。所谓绿色壁垒,是各国为保护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采用绿色壁垒是国 际贸易中的一种游戏规则。其中,虽不乏滥用技术贸易壁垒来限制中国产品的现象,但更多反映出我国出口产品在质量、标准等方面相对落后的问题 。打破“绿色壁垒”的最有效办法是超越壁垒我们必须逐步、及时地了解,并适应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打破“绿色壁垒”的最有效办法是超越 壁垒!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安全食品,有利于国民身心健康,造福于子孙后代,造福于人类。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 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中国政府一直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1995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颁布以来,国家把食品安全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这是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发展的保证;建立了一系 列法律、规范和标准体系;设立了一批国家级、部级与地方级监督检验机构;培养了一支专业执法与技术队伍;积极参加了国际食品法典活动。目 前,我国食品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如:《食品卫生法(试行)》施行前的1982年,食品卫生检测总体合格率只有61.5%;《食品 卫生法》正式施行前的1994年,食品卫生检测总体合格率为82.3%,上升了20.8个百分点:2000年食品卫生检测的总体合格率达 到了88.9%,比1994年又上升了6.6个百分点。2001年北京、山西和广东省的食品卫生检测平均合格率已经达90%左右。1. 1初步建立了食品有关的法律、规范和标准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将食品安全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国家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食品卫生、安全、质量有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建立了一套从上到下的、较有效的、食品质量、食品安全卫生、食品进出口有 关的管理、科研、监督、检验机构。国家造就了一支基本能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管理、科研、生产、监督队伍。对保障我国食品的卫生安全和 人民的身心健康起着关键作用.1.1.1食品法律1、1995-10-30《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2、1991 -10-30《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3、1989-02-21《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4、2000-07- 08《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5、1988-12-29《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6、1986-12-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 卫生检疫法》7、等;1.1.2食品法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食品广告管理办法、新资源食品管理办 法、茶叶卫生管理办法、蛋与蛋制品卫生管理办法、调味品卫生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功能评价规范、等等;1.1 .3食品标准?按《标准化法》规定,我国食品标准由:1、国家标准(GB),2、行业标准(SB、NY、QB、SN),3、 地方标准(DB××/),4、企业标准(Q/××),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食品标准化体系。1、食品卫生标准:GB17400-1 998方便面卫生标准、GB16320食品中农药亚胺硫磷限量标准、GB15201-1994食品中镉限量卫生标准;2、食品质量标准 :GB/T15037-1994葡萄酒、3、试验(检验、测定)方法;GB12517.2-90糖果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 贮存4、名词术语:GB8873-88油脂工业名词术语;5、卫生规范:GB8950-88罐头厂卫生规范、GB17404膨化 食品良好生产规范;6、其他:GB/T13494-92食品标准编写规定2.中国食品安全与国外差距?随着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食品安全已变得没有国界,世界上某一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很可能会波及全球,乃至引发双边或多边的国际食品贸易争端。有鉴 于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以及世界各国近年来均加强了食品安全工作,包括机构设置、强化或调 整政策法规、监督管理和科技投入。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不仅对食品原 料、加工品都建立有较为完善的标准与检测体系,而且对食品生产的环境,以及食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都有相应的标准、检测体系,以及有关法规、 法律。?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仍然处在较低水平。我 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先进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2.1缺乏食品安全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背景资料?对我国食品中的许多 污染情况“家底不清”。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等的污染状况尚缺乏系统监测资料,对健康危害大而贸易中又十分敏感的污染物 ,如二恶英、多氯联苯、氯丙醇、某些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食源性(生物性、化学性)危害是目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 要因素,而当前缺乏食源性危害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资料。2.1缺乏食品安全的系统监测与评价背景资料?在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危 害方面:中国目前尚缺乏定点主动监测网络,没有对引起中毒事件中常见重要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李斯特菌、0 157:H7等)进行危险性评价的背景资料。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通过主动监测网络对其进行监测和评价。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积极开展禽、肉制品中沙门氏菌,以及乳制品中李斯特菌的动态监测和定量危险性评估。?在化学污染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WHO -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EP)-FAO共同启动了“全球环境监测规划/食品污染与监测项目”,主要目的是监测全球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 污染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一些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固定的监测网络和比较齐全的污染物和食品监测数据,如美国建立近20年来动物性食品中 农药(如DDT等)的残留量资料。中国在一些重要污染物(农药、兽药、重金属、真菌毒素等)方面仅开展了一些零星工作,缺乏系统的监 测数据。2.2缺乏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中国目前缺乏一些对健康危害大,而国际贸易中十分敏感的污染物(如二恶英、氯丙醇、真 菌毒素、农药、兽药等)的关键检测技术。例如:农药残留检测方面:(1)多残留检测:美国的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360多种 农药,德国的DFG方法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其中GC-MS检测239种,HPLC-Flu or检测12种),中国缺乏同时测定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2)现场快速检测:目前,虽有“速测卡、速测仪”等在蔬菜交易市 场中使用,但检测的农药种类、灵敏度、稳定性与可靠性,仍存在某些不足,不尽如人意。2.2缺乏关键检测技术与设备在环境污染物 检测方面:发达国家拥有二噁英及其类似物(10-12~-15)的超痕量检测技术;食品卫生检测方面:“瘦肉精”、激素、氯丙醇(10- 9)的痕量检测技术和大型精密仪器,而中国尚缺乏这些环境污染物的有效、快速检测方法、技术和设备。一些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研究食品中 疯牛病朊蛋白、禽流感病毒的检测方法,而中国尚未可供监督检测用的实用方法和技术。河豚鱼中毒死亡人数占食物中毒总死亡人数的33% ,居中国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之首,但目前尚未有河豚鱼毒素的监督用快速检测方法。2.3未全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和控制 技术?危险性评估是WT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必要技术措施,也是评估食品安全技术 措施有效性的手段。中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技术措施与国际水平不接轨的原因之一,即是没有广泛采用危险性评估技术,特别是对化学性和生物 性危害的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0157:H7、疯牛病等,均未进行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2.3 未全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和控制技术?从“土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发达国家:近年来,建立了从源头 治理到最终消费的监控体系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广泛采用:“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兽医规范”(GVP)、“良好生产规范”(G M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先进的安全控制技术,对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十分有效。我国:在实施GAP、GVP的源头治 理方面,科学数据尚不充分;在采用HACCP方面,食品企业才刚刚开始,尚缺少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标准。有机食品、 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研究与开发,在我国刚刚起步。在生产规范、推广、市场营销等,都亟待深入研究、进一步规范化。2.4新技 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的安全性研究评估,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美国:投入巨资开始对所批准登记的农药进行内分泌干扰 活性的筛选,并将于2008年根据筛选结果重新确定农药的最高残留限量。。?中国:对目前大量使用的农药尚未进行内分泌干扰活性的筛 选,对实际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未进行安全性研究与评估。2.4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的安全性研 究评估,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保健(功能)食品国外:功能食品多以营养素单一的植物成分为原料,功能因子结构、含量、作用明确, 质量有保证。中国:保健食品原料往往是多种植物的混合物,有效因子含量、功效不明确,缺乏安全性评价。?食品工业用菌欧美发达国家对 食品工业用菌的管理、审批非常严格,对菌种的使用历史、分类鉴定、耐药性、遗传稳定性、有效性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数据库,建立了完善的菌种 档案和安全性评价、检验方法。中国多年来传统食品发酵中使用的一直是大量未经检验和科学性评价的菌种。另外,中国对一些新型食品添加剂、 包装材料、酶制剂,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缺乏研究与评估。2.5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方面的差距?法律、法规和标准是食 品安全的重要保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均把基于健康保护为目的的食品安全标准作为标准化战略的重点领域 。例如:美国政府每年有7亿美元的经费支持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日本1999年6月至2001年9月投资数亿日元,历时2年3个月完成了日本标准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任务。中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准,但许多标准标龄过长,缺乏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技术内容方面与WTO有关协定和CAC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采用国际标准(采标)英、法、德等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采用国际标准己达80%,日本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发达国家目前采用某些标准,甚至高于现行的CAC标准水平。中国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食品行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只有14.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