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水粉系列(四)

 艺高百利珍品 2022-01-12

《说家史》及其画稿1

作者:秦宣夫
创作年代:1970
规格:22×26cm


《说家史》及其画稿2

作者:秦宣夫
创作年代:1970
规格:22×26cm


《说家史》及其画稿3

作者:秦宣夫
创作年代:1970
规格:22×26cm


《说家史》及其画稿4

作者:秦宣夫
创作年代:1970
规格:22×26cm


川江码头苦力

作者:秦宣夫
创作年代:1943
规格:30×39cm


高田山色

作者:秦宣夫
创作年代:1984
规格:39×55cm


南京难民
作者:秦宣夫
创作年代:1946
规格:25×32cm


孙权像

作者:秦宣夫
创作年代:1989
规格:70×34.5cm


雪松

作者:秦宣夫
创作年代:1985
规格:59.5×49.5cm


自画像

作者:秦宣夫
创作年代:1963
规格:54×39.5cm


1983年致路德维希教授夫妇的新年祝愿

作者:让·丁格利
创作年代:1983
规格:40×36cm
材质:铅笔水彩画
作品简介:
  让·丁格利,1925年生于弗里堡;1940年学习装饰布景;1941年在工艺品学校学习;1955年在巴黎与尼基·德·圣—法勒来往;1959年与马赛尔·杜尚、罗伯特·劳申伯和雅斯佩尔·琼斯来往;1982年在巴黎建造斯特拉文斯基喷泉;1991年8月31日去世。在一个有机玻璃盒子里存放着一页纸,纸中间有一水平折痕,右边有一条垂直的黑线。纸上绘有色彩的图形,小点及线条。其中有一顶蓝色的帽子,一张红嘴,一颗红心,一个想象出来的彩色人物形象及一只大象。这是一张设计草图,其上写有艺术家祝福的话语。这件作品是作者送给路德维希夫妇的一份不同寻常的新年祝福,同时也是邀请他们参加巴黎斯特拉文斯基喷泉落成典礼的邀请函。1982年,丁格利受巴黎市的委托在蓬皮杜中心旁边的伊尔戈—斯特拉文斯基广场了建造了一座喷泉。这座喷泉由不锈钢喷水装置和彩色的聚酯雕像组成,是丁格利同女艺术家尼基·德·圣—法勒一起设计的。喷泉里的雕像情景代表了女性和男性的阴与阳。尼基·德·圣—法勒设计的代表“女性”的动物如美人鱼、蛇等雕像处于丁格利设计的代表“男性”的喷水装置的对面,水在这里作为生育的标志具有特别的意义。通过水克服了“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将二者完美统一。丁格利以其由废铁等金属材料和现成物品做成的运动造型而闻名。他的作品属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追求艺术和生活相适应的“新现实主义”一类。其目标在于把所有材料都统一到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艺术中。他的艺术创作的榜样是把运动(亦即时间与变化)带进艺术作品中的马塞尔?杜尚。丁格利的作品通过开动的马达,锤子敲击的铁块,颤动的铁丝及自身运动着的物体给人以惊异之感。作品在这种明显的毫无作用之中讽刺了现代社会中机器统治人类的现实,并激发观者去关心、讨论这类问题。


1988年7月21日,致路德维希教授夫妇的问候

作者:让·丁格利
创作年代:1988
规格:29×46cm
材质:铅笔水彩画
作品简介:
  这件作品绘制于放在有机玻璃盒子里的白纸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五彩斑点和抽象图案。画面上分布着像儿童手迹一般难以辨认的语句和各种不同的大写彩色字母。这些话语涉及到丁格利对路德维希教授的生日祝贺。其中画面底部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又:巴黎附近有一个相当美的独眼巨人——请您来看一下。”作者以独眼巨人为题,援引了一个艺术家一生要从事的,而且迄今也未做完的工程。一九六九年,丁格利计划与他的朋友——艺术家伯恩哈德·鲁金比尔和女艺术家尼基·德·圣—法勒一起在巴黎附近建造一所“独创工作室”。从一九六九年奠基开始,这一建筑物——一个巨大的独眼巨人的脑袋就发展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艺术品,发展成一个“包罗万象的,人们只可臆想而不符合逻辑的妄想构图”。其目的是创作一种超艺术和超社会的艺术形式。所有规划设想及对艺术解放的要求作为主线贯穿在丁格利的作品中。在这件作品中,令人惊讶的和具有活力的客观对象及小小的生日祝福来自一位艺术家热情的幻想,这位艺术家至其生命的终结仍以值得羡慕的天真烂漫愉悦地工作着。

国王的灰尘 第二号作品
作者: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
创作年代:1988
规格:73×73cm
作品简介:
  让—米歇尔·阿尔贝罗,1953年生于阿尔及利亚赛达港;在法国的勒阿弗尔、巴黎和Neapel生活和工作。2号作品描绘的是在朦胧背景上的两个含混不清的物体,它们可能是衣服、头巾或者披肩,而画面的上部布满了菱形装饰。13号作品表现的是褐色画面上的两条腿。虽然只画出膝盖及其以下的部分,但是可以看出主人公身穿灯笼裤且紧扎裤脚至膝盖,而在两腿之间则是两只色彩鲜艳的黄色毛刷。17号作品顶部涂以褐色,余下部分的中央绘有一个留短胡须的男人头像,右侧物象好似一座山,而左下角则是一个类似书的平放着的立方体。这三件作品全部以大写的“作”(A.FECIT)字落款来代替艺术家的签名,这是艺术家特别是版画家们隐名的传统方式。这三件作品都用暗喻的方式来表达主题:2号作品令观者想到皇帝的衣物,13和17号作品则通过两条腿和一张脸使人联想起皇帝的形象。这种面容和衣着使人想起十七、十八世纪对皇帝的描写,而富有诗意的标题往往涉及到法国的历史。阿尔贝罗拉属于“自由具象”派(Figuration Libre)艺术家。这个派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致力于造型绘画艺术,多运用具有象征性的符号语言,并常常借用神话题材(如上述作品)和历史题材。阿尔贝罗拉把具体的描绘与多种题材结合,给人以富有诗意的奇妙的想象空间。


国王的灰尘 第十七号作品
作者: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
创作年代:1988
规格:73×73cm


国王的灰尘 第十三号作品
作者: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
创作年代:1988
规格:73×73cm


薄雾
作者:邵宇
创作年代:1957
规格:15×29cm
材质:水彩画
作品简介:
  1957年初夏,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美术家远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和创作。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的邵宇担任组长。《薄雾》就是此次云南之行中完成的速写性作品。《薄雾》画面清新淡薄,饱含水分,表现出笼罩在薄雾中的南方夏日晨景。作者运用灵动的笔触,或勾或点,轻松淋漓,一气呵成,生动描绘出集市上的热闹场面。
  邵宇(1919—1992)曾用名邵进德,出生于辽宁丹东。1935年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即投身革命,在新四军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并继续木刻、连环画等美术创作。1949年后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编辑出版的领导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长、《人民画报》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领导了《中国美术全集》等大型画册的出版工作。工作之余,兼事速写、水彩画和中国画、连环画的创作。早期作品有反映亲历狱中生活的素描组画《上饶集中营》,五十年代起出版有多部速写集。


老生常谈
作者:王复羊
创作年代:1981
规格:30×18.5cm
材质:纸本水粉
作品简介:
  复羊,满族,1935年生于辽宁大连。1951年毕业于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先后在东北、青海等地任美术编辑。现为《中国漫画》主编,北京市美协主席,作者以夸张的手法,以干部帽、酒糟鼻、伸出的“讲三点”的三个手指,勾勒出一个官僚主义者讲话时的形态,形象地概括了一些领导只会脱离实际夸夸其谈的迂腐庸俗作风。“口含留声机”是作者对生活反复体察后借用的比喻手法,为此画之妙笔所在。


五台山佛光寺唐塑
作者:吴冠中
创作年代:1954
规格:43×38cm
材质:水彩,纸


风雨欲来
作者:伍必端
创作年代:1950s
规格:34×45cm
材质:水粉画


两个女学生
作者:伍必端
创作年代:1950s
规格:65×43.5cm
材质:水彩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