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赣县区:“崩岗”嬗变 白鹭归来

 zqbxi 2022-01-12

图片治理后,崩岗变绿洲    (赣县区水土保持局提供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金钩形崩岗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至今还留有几块“活化石”工人参观——光秃秃的岗是凸起的峰,呈金钩状,直刺天穹。岗下则是凹下去的沟谷,盘根错节,幽深荒芜。

大自然曾给这里“水土流失大县”“崩岗侵蚀大县”的称号。全区有崩岗4138座,面积达18平方公里,其中金钩形崩岗2474座,占崩岗总座数的60%,占总面积的40%。

崩岗集中连片,“搭伙成群”,显然一处“江南红色沙漠”。

崩岗侵蚀造成地形破碎、土层受损、养分流失,土走山破烂,肥走田低产,生态被破坏,农业没收成,当地群众深受其害。

赣县区水土保持局局长黄才民说:“金钩形崩岗群涉及白鹭乡的吉塘、上塘、桃溪、仁源等4个村和田村镇的杨梅、坪内、湖塘3个村,2015年7个村共有立档建卡贫困户294户1229人,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崩岗这个水土流失治理“顽疾”,与贫困脱不了干系。

赣县区人民与崩岗侵蚀作斗争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早在20世纪50年代,赣县区就获得由国务院颁发、周恩来总理批示的“叫崩岗长青树,让沙洲变良田”锦旗。旗帜是形象,更是方向,几十年来,赣县区在这面旗帜的激励下,赣县啃硬骨头,誓克“顽症”,写下“崩岗规模治理、生态脱贫致富”的篇章。

“2017年,赣县区委、区政府将金钩形项目区崩岗治理列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推进生态扶贫、助推群众脱贫致富重点项目进行整体谋划,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崩岗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实现了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双赢。”黄才民感慨。

担任大田乡高排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的杨茂权回忆:“在这次崩岗治理过程中,我在现场一住就是6个月。国家投入这么多资金,必须用在刀刃上,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山坡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牌子引人注目。从原来的崩岗光秃秃,到现在的群山青郁郁,“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已成为现实。然而,雨要年年下,怎样保持现有局面,让群众脱贫致富?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这时,国家“以奖代补”资金来了。黄才民说:“我们采取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治理开发形式,有效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助推脱贫致富见成效。”通过自主经营,公开竞拍大户承包,“公司+农户”合作等形式,赣县区落实土地经营权,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住、长受益,实现“人养山、山养人”的良性循环。

43岁的谢小路,是白鹭乡上塘村主任,也是承包崩岗治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广州打工20年,1998年回乡创业,一次性流转崩岗1000亩,平岗填土,建起“小路农场”。眼下,农场的橙子刚刚挂果,用不了多久就可大量采摘。

谢小路说:“我种植的脐橙,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甚至不用牲畜粪便,施的是用豆渣、油茶籽渣等做成的肥料,是纯正的绿色食品。”

在农场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打卡机。附近在此打工的村民凭卡计时,家中有事可随时离开。每天,都有约50人来此打工。

刘兰兰,65岁,上塘村村民;刘瑞梅,60岁,桃溪村村民……他们来这里除草、打药、施肥,一天80元,月收入2000多元。像刘兰兰、刘瑞梅这样,参与工程建设、管护经营的有百余名贫困人口,他们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勤劳致富。

离开岗上的“望鹭亭”,几只白鹭飞翔在郁郁青山的怀抱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