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直立行走的人而言,脚是最辛苦的部位了。从身体构造来看,双脚离心脏最远,供血相对较差,所以自人猿揖别之后,人们越发注重对脚的保护和呵护。为此,鞋子首先被发明出来,然后人们又发明了脚和鞋子之间的袜子。袜子的出现,标志着足衣的完成。有了鞋袜帮助,人们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更好地去追求诗和远方。 在西方,袜子直到12世纪前都是贵族服饰的象征。1589年,英国人威廉·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袜子针织机。可惜的是,这台机器生产的袜子并没有得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青睐。为了推广自己的机器,威廉·李远赴欧洲大陆,说服了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支持自己。在法国里昂,威廉·李成功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袜子工厂,不久法国人将这种针织机传到整个欧洲。机器生产的袜子开始代替手工生产的袜子成为欧洲人的新选择。到了19世纪,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一双双的“洋袜”漂洋过海旅行到古老中国。对此,近代启蒙思想家郑观应曾在《盛世危言》中惊呼:“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 中国是世界上袜子出口的第一大国,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每年袜子产量占全世界的40%,2019年中国共出口袜子163亿双,出口金额为62.5亿美元。今天,百亿计的袜子正源源不断从中国旅行到世界各地,成为各个国家和不同民族人们脚下温暖而美观的小物件。从韈到袜,早期袜子旅行的历史迷雾 关于韈的旅行源头,有观点认为,韈最初是从西方或者游牧民族地区旅行到农耕民族地区的。如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就提出了“窃疑袜本亦田猎之民之服”的疑问,因为“农耕之民,在古代本是跣足的”,不需要穿袜子。跣足就是光脚,《说文解字》说:“跣,足亲地也,从足先声。”的确,古代中国人不仅倾向光脚,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跣足的礼仪要求。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所以待客之道都是先要脱鞋,以显示礼仪;而且,比“脱履之制”的敬重程度更高的是“跣袜之制”。在古代,如果屋里有长者或贵客,晚辈进屋除了脱鞋,还要脱袜子,即所谓“跣袜”,不“跣袜”就是严重失礼。如《淮南子》就有“跣足上堂,跪而斟羹”的记载,说的是媳妇侍奉公婆时要光着脚,不能穿鞋袜。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记载了一个有名的“跣袜”故事。卫出公(公元前469—前465年在位)在藉圃建成了一座灵台,邀请大夫们在那里喝酒庆祝。一位叫褚师声子的大夫居然没有脱袜子就登上宴席。卫出公对此非常生气,褚师声子辩解说:“我和别人不一样,因为脚上生疮才不跣足。如果脱了袜子,会臭气熏天令您作呕,因此不敢光脚。”尽管在场的大夫都为褚师声子说情,但卫出公仍不高兴。然而褚师声子还是坚持不脱袜,卫出公气得把手叉在腰上说:“今天一定要砍断你的脚!”褚师声子听了这话,就和司寇亥坐上车子逃了出去,还说:“今天没脱袜的事情,能够落个逃亡已经很幸运了。” 大量跣足的历史记载说明,古代中国人并非人人都穿袜,袜子可能局限于特定阶层。到了明末,顾炎武还在《日知录》中说:“今之村民,往往行縢而不袜,古之遗制也。”以皮革为主的袜最早不是农耕民族的原创,而是来自游牧民族。从考古实物来看,目前中国境内存世最早的袜子为公元前1000年的皮氈(音毡)袜,出土于今天新疆且末县的扎洪鲁克古墓群。很显然,在3000多年前皮制的韈先在游牧地区出现,然后旅行到东方的农耕地区。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1.9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