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底,原本是回顾一年的美好和遗憾,得意与失意,再向远方望一望的好时候。结果一眼望去,诗和远方前面居然还……拦了个期末考试。群里的仙女们纷纷化身补天的老母亲,从女娲补天到精卫填海,最后感觉自己像夸父追日,被逼疯了的老母亲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朋友圈里一片哀嚎……这个时候总是忍不住想,妈妈的诗意生活哪去了呢?来,我们一起看看妈妈们的美好生活吧。 今天这篇读书笔记出自文话童心群友@daybreak 之手,是她从2021年阅读的书目中选出的最喜欢的十本。这个选择其实挺难的,因为她一年阅读量超过120本,读书记录做成的表格一屏显示不完。阅读量惊人只是她的一个小斜杠,更神奇的是,这篇文章中所有配图均出自她本人。是的,她是审美和品位都有着高水准的摄影爱好者。更更神奇的是,照片中所有美食,也出自她本人——她还是一个热爱厨艺,而且相当有天赋的美厨娘! 当然,她也是一位妈妈,但她更是她自己。看着她的生活,再次确认了一个真理:幸福生活是一种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不管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品尝到幸福的滋味,甚至能把这种幸福传递给身边的人。 好想成为这样的人啊!如果达到别的标准还太难,最起码,从读书做起? · 《营造天书》&《梦回唐朝》 · 第一次读王南这套书,最被打动的是《万神殿堂》那本。因为曾经去过,读来有强烈的代入感,加上他在那本书里除了介绍建筑本身,更多的是用文字营造了置身其中的神圣氛围,感觉已经跳脱了建筑本身。相较之下,以往对佛寺庙堂这样的建筑一直感觉看不出门道,于是读后续中国古建那几本有点囫囵吞枣。 今年跟着娃的古建热情先后读了一些这个主题的书,又在北京看了一系列古建,直到这次带着这两本去山西一边实地探访一边重温,感觉对中国古建之美有了全新的更深刻和发自内心的体会,也对书中的很多描述有了切身的体会。记录一些highlights: 南禅寺是本次行程的第一站,摸索着在不起眼的乡间小路拐错两个路口之后才终于找到。最终大殿出现在眼前时,有一种特别的平静之感。作者说,“对比长安宫殿、寺观或者洛阳明堂之宏壮”,像南禅寺这样的“遗存实在不能代表唐朝的建筑成就”。然而,这看似不起眼的几间小屋,却给了我们一个难能可贵的亲眼“触碰”历史的机会,于我而言,已经充满了感激和庆幸了。 佛光寺是此行最期待的目的地。走进山门,高台之上的大殿掩映在古树中,随着台阶拾级而上,慢慢揭开面纱,直至最终豁然开朗,完完全全出现在眼前,那种“非同一般的庄严古朴之貌,比之明清古建筑之富丽色彩与繁缛装饰,大殿简约而不失雍容”......“那是极其简朴而又华贵的气度,就如一阵扑面而来的'唐风’。”虽然我们完全是外行,但是作者的描述简直每个字都直叩心扉。尤其是为数不多的游客散尽之后,整个古寺几乎只剩下我们和滴滴答答的雨声,那种涤荡心灵之感,大概会一直留在回忆里了。 善化寺中轴线上连续三个建筑(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都是清一色的单檐庑殿顶一贯到底。一直坚定的觉得歇山顶比庑殿顶要美的我,也忍不住赞叹这雄浑的气魄。 《营造天书》封面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壁藏的天宫楼阁,用作者的话说,“极尽浪漫幻想”,殿内因为被佛像挡住无法窥见,但华严寺门口广场正对山门的1:10放大版确确实实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纯粹美感。如作者所言,“藏经的书柜都如此美轮美奂,当时文化之昌盛可见一斑。” 在华严寺的塔上,大风摇响塔顶的铜铃,伴着略有些阴郁的天空,俯瞰整个华严寺建筑群,尤其是厚重的大雄宝殿,真是有深深的穿越之感和厚重中华文化带来的自豪感。 应县木塔的四个暗层五个主楼层,书中读到时忍不住会想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设计。而当自己在素描本上细细勾勒每一层的屋檐、斗拱、环廊时,会格外仔细的观察建筑的比例、细节、整体观感,忍不住赞叹古代能工巧匠的巧妙心思和极致审美。 回家之后,又和娃一起搭建斗拱,榫卯之间再次感受到中国古建的精巧和审美,也一起怀念这趟短暂却无比悠远的旅行。 《长物志》 “长物志”本意为“记录多余的事物”。“长物”本出自《世说新语》里王恭说自己“身无长物”,表达了远离物欲的朴素生活方式。而《长物志》中则把物看作是趣味的东西。作者文震亨是文征明的曾孙,出生书香门第,耳濡目染,他认为,所谓长物,是古代文人构筑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不可获取的元素,不在于豪华时髦,而在于以合乎清雅格调的方式欣赏、使用这些物品。 全书共十二卷,其中讲述居家陈设的有室庐、几榻、器物、位置四卷,与造景布局相关密切的有花木、水石、禽鱼三卷,与文人雅趣直接关联的有书画、香茗两卷,集中谈论日常生活的有衣饰、舟车、蔬果三卷,共列出两百余种“物”,详细介绍了从文人雅士的角度对这些器物的要求、使用方式、注意事项等,让人感慨于古代文人的清雅生活格调。 书中的很多物品对于我们现在普通大众的生活而言,其实颇为遥远。而且所谓美,应该是主观的、发自内心的,像作者这样把每一样物件的所谓格调品味三六九等都定义得如此细致,在现代人看来,也不见得是最合理的。然而,作者文字中对于美好、清雅而非物欲、奢华的追求却让深得我心。而且,他对于器物的态度和一些审美格调,也让我心有戚戚。比如作者认为,美好生活一定需要美好的器具,器具不只是为了实用功能,而是同时展现了使用者的爱好、审美和个性。那么,就让我继续收藏美好的锅碗瓢盆吧~:)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 又是一本传记,却意料之外的难啃。巴赫的音乐形象如此鲜明,平均律也好,赋格也好,都有一种超越人性的理性和力量。而巴赫本人,较之贝多芬、莫扎特这样同等量级的音乐家,确实形象要模糊很多。怪不得很多人都直接认为,巴赫的音乐就是来自天堂。 一个著名指挥家写的音乐家传记,跟茨威格描述亨德尔、罗曼罗兰描述贝多芬,感觉完全不是一种文体。与其说是人物传记,这本书似乎更像是学术论文。没有那么故事性、鲜明的戏剧冲突,有的是平铺直叙甚至细枝末节的人物经历。作者试图诉说一个并非高高在上的巴赫,种种琐碎让人不由感慨,天才如巴赫,一样要面对世俗的纷扰,而天才如巴赫,也一样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当然,书中更多的则是长篇累牍的分析乐曲,一个声部,一个小节,甚至一个音符,在指挥家眼中都有太多的情绪、心思和画面。一开始忍不住会有一种中学时代语文课上逐字逐句解读鲁迅文章的感觉,然而读到后来,仿佛有点明白,指挥家大约是发自内心的被打动,并且想跟所有人分享这种感动吧! 虽然作者描述的很多细节我还无法完全理解,但是确实一直以来,在心情最纷乱、最需要平静的时候,默认的歌单就是古尔德版本的《哥德堡变奏曲》。巴赫的音乐+古尔德的演绎,有一种强大的超越情绪抚慰心灵的力量。读完这本书之后,似乎离巴赫近了一些。用本书作者的话说:“每当我们探索巴赫的音乐时,都会感到仿佛我们穿过了很远的距离,抵达一片遥远而又令人着迷的声音图景。每一个将要成为终点的瞬间都是途中的另一个驿站,以及另一场旅行的跳板——通往一个新的约定以及与巴赫的新关系。” 那么,继续聆听,期待下一场和巴赫一起的旅行吧! ![]()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一本小书,读来却满满的欢喜,兼具科学的思维,浪漫的笔触和深邃的哲思。 原来植物也有各种精巧的“感知能力”。不管是嗅觉、触觉、视觉,感知位置的能力,包括记忆力,作者用娓娓道来的笔触,为读者揭开了植物感觉的奥秘。这些精妙的设计让人赞叹于植物对环境的主动反应。虽然它们看上去只是安安静静在属于自己的角落生长,但其实表面的风平浪静之下,是千姿百态和风起云涌。作者的很多文字都让我想到费曼说的只有科学家才能看得到的美和浪漫。 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探究植物奥秘的过程也非常fascinating。再一次想到费曼的chess理论(人们如何一点一点破解大自然棋局的规则)以及他提到的他父亲教会他的最重要的科学精神之一:耐心。旺盛的好奇心驱动着科学家们不断开脑洞,修正自己的hypo,但只有热爱才能让他们保持这样的耐心和持续探索。 “不过度拟人化”是作者强调的一个概念。一开始并不能完全get the point。反复琢磨和思考,体会到的是作者更深层次的哲思。植物也好,人类也好,都是广阔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是在进化历程上走上了不同的岔路。对植物,对自然,人类要保有humble和respect,如费曼而言,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无知。 Gordon Ramsay's Ultimate Home Cooking 传奇大厨Gordon的几档做菜节目反反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次收了两本节目同名菜谱,Gordon Ramsay's Ultimate Home Cooking和Gordon Ramsay's Ultimate Fit Food。厚厚两大本,菜谱到照片,都让人心旷神怡。菜谱书也买过不少,最爱Gordon的地方就在于他从不卖弄,而是一直在看似平常的菜式上,加入一些自己多年实践中的特殊技巧、调味方式,四两拨千斤似的点亮一道道家常菜。 那么,今年的厨房月度主题,这个月就来一个致敬Gordon吧~同一道菜,看节目时最大的感受是大厨做菜的游刃有余到充满美感,读菜谱时则是忍不住跃跃欲试想自己操练,而最享受的还是真正自己动手,一点一点把食材变成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从中体会到大厨的各种巧心思,并且享受最终美食入口的惊喜和满足。厨房,于我而言,不仅仅是做饭的地方,更是充满魔力的所在,每天给我带来满满的元气。正如Gordon所言,above all,have fun. Happy cooking! ![]() The Art of Impossible: A Peak Performance Primer Impossible is nothing不再是一句口号。 Peak performance不只属于运动员、科学家、CEO们,畅销书作者Steven Kotler系统性的梳理了实现peak performance的要素,让我们普通人也能突破自己的可能性,实现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和梦想。 一些印象深刻的点: “目标”和“明确的目标”:作者定义目标为一个宏大深远、有影响力的愿景,这能给人带来激情和动机。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日常的todo,可以帮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朝宏大的目标前进。 卓越需要重复,即使你的目标是你热爱的事业,在日常重复中依然会有无聊和挫折。 为什么我们要读书?你读一篇博客花三分钟,而这篇博客需要三天来创作,所以你用三分钟换到了作者三天的efforts;读一篇杂志上的文章相当于用二十分钟换取作者的四个月;而读一本书则是用五个小时换到了作者十五年的心血。所以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所以书群的同学们真是赚大了!) 心情好的时候创造力会更高,同时,一定的框架范围限定之下更容易发挥创造力。 每天读25-50页你专业范围之外的书,给大脑提供建立更多更复杂知识联系网络的原材料,但不用主动去思考如何建立这些联结,而是把这个工作交给大脑。 遇到很难的问题的时候,稍稍远离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心流能够带来巨大的力量,专注力是开启心流最重要的钥匙。所以为了实现心流,需要set aside专门的大块时间,避免干扰,才能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之后需要积极的恢复,然而看电视喝啤酒这样并不是积极的恢复。积极恢复是指冥想、瑜伽、桑拿等。 《日日是好日》 Ins知名摄影博主安部明雄的摄影散文集。安部明雄的照片记录的都是最日常的生活,尤其是他妻子的料理,然而就是这些最普通的场景,却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次读他的文字,听他讲述他和妻子的故事,讲述自己点滴生活中的感悟,也是一样的简单朴素中能感受到他敏感、温暖、宁静而深沉的内心。 “她站在厨房里,切菜、做饭,锅里冒出的热气让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本意,在某些细微的地方,闪着光。” “无论是料理还是人生,比起在意结果如何,更要在意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固地打好基础......如果能够纯粹地把这当作'目的’的话,就能基于这种想法,真正地感受到每一天的幸福。而这不正是所谓的充实感和幸福感吗?” “蒸汽是我最重要的拍摄对象之一。其理由不仅是因为蒸汽'漂亮',也是因为,多看几张自己所拍下的蒸汽,就会意识到一种说不出的悲伤和尊严的感觉......新生的蒸汽一瞬也不停留,一边改变形状一边上升、消失。消失并产生,产生并消失,那简直就如同'此刻’一样。即使舍不得消失,也会有新的希望产生,就如同'时间’一样。然后,总有一天,热的会冷却下来,就如同'生命’一般。” 作者说,他妻子有一次被人问道梦想是什么的时候回答,“我的梦想......就是生活呀。”一般人如果要回答“梦想是生活”,往往会加上一定的描述,比如“平静的生活”,“认真地生活”,而他妻子只是最纯粹的说“生活”,这就是所谓的活在当下吧。 The Pleasure of Finding Things Out 费曼的访谈集,非常intriguing,感觉真正的科学家都有深刻的哲思。一些印象深刻的观点: Knowing the name of somthing doesn't mean knowing something,深以为然,大部分人对于学习、对于科学的认知往往就停留到表面上知道了一些术语、定理,但是没有深究的习惯。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来检验是否真的明白了,就是抛开term本身,看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东西解释清楚。 科学家/人类探索科学/自然规律的过程就好比上帝在下一种棋,人类不了解规则,只是偶尔有机会能观察一会儿棋局(有时候或许只是棋盘一角),从看到的那些对弈步骤来揣测游戏的玩法。有时候似乎搞明白了,能解释自己看到的那些步骤了,但又观察了一阵子忽然又发现有跟之前总结的玩法不符的move,于是又重新去揣测推演。(唯一两个过程不同的可能是,在棋局的比喻中,规则往往会推演越来越复杂,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规律却经常往简化和归一的方向发展)。 和上文棋局的比喻相关联,费曼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往往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所谓的科学道理和发现,其实也就是在当下能观察和理解的范围内,对世界运行方式做出的最好的解释,没有人能够肯定这种解释绝对正确,只是这种解释比其他解释正确的可能性更大。一个有趣的观点,费曼说,真正尊重科学的科学家是不会给出“上帝肯定不存在”这样的论断,他只能说,“上帝不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有点像文字游戏,但是仔细琢磨,很有哲学意味。 关于参与原子弹的研究,费曼描述了自己作为当事人的很多经历和心理活动。他自己也承认,过程中其实是经常因为身在此山中而缺乏更全局的perspective。最初,大家的目标很明确,不能让德国人抢得先机,但后来就几乎就是全情投入研究,甚至德国人投降之后都没有想过,是不是就不应该继续了?而真正爆炸成功的时候大家还会兴奋、庆祝。直到之后离开Los Alamos,才在某种程度上开始comprehend自己参与的这个project带来的是什么。原子弹的研制是个很极端的例子,但体现的道理却普适很多,人太容易迷失在当下了,随时提醒自己跳出来反思吧! Los Alamos的那些日子在费曼眼中充满了火花,也许还是因为他自己的火花太强大。和各种真正科学家的智力交锋,各种戏弄censorship执行人员,充满了追求intellectual challenge带来的乐趣。科学家其实可以很有趣,而不都像我们课文里学的陈景润。另外,费曼和审查人员斗智斗勇,以及破解各种人的密码乐此不疲,也让我想到他前面提到的探索棋局规则的比喻,探索无处不在,探索的乐趣无处不在! Los Alamos还有一些“normal people”来做一些看似简单的任务。由于保密原因,一开始他们没有被告知任何背景,结果效果和效率都很差,后来费曼提出要给他们适当介绍背景,之后everything changed,他们开始有了很强的ownership和responsibility,不由想到我们工作中的场景,只是take order和take ownership的人,表现会截然不同。那孩子也是一样,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vs.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之后自己去做什么,后者经常要麻烦很多,但是也只有后者能真正激发内驱力。 关于如何teach science,费曼举了自己成长的经历,他爸爸不懂科学,却以一种最为inspiring的方式启发了他的科学精神,他们花了很多时间一起在森林里漫步,观察世界,谈论各种问题,他爸爸从来不“教”他什么科学理论,却从身边的每个细微的细节出发,让他去提问,去思考,去理解,去发现,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启蒙和教育。 费曼可遇不可求,但是普通人也可以有像他一样有趣的灵魂和充满火花的生活吧! 《神田裕行的四季料理》 米其林三星大厨神田裕行的菜谱,收录的都是家常菜,但读来却让人很是心悦诚服。大厨在前言中说:“有时,挑战至今从未尝试过的珍有菜肴的确也是一件乐事;但是,用心把平凡的菜肴熟练地做好,这才更是烹饪技艺精进的捷径。” 从头到尾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大道至简”。很多菜谱,动辄就有长长的原材料、调料清单,于是读菜谱更多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而神田大厨的这本菜谱里,不管是食材还是调味料都是区区几种,并且基本都是很常见的,做法也不复杂,让人边读边忍不住跃跃欲试。而大厨细心的给出很多tips,让读者了解处理步骤背后的逻辑,以及在这道菜基础上的一些花样和延申的可能性。 神田大厨说,当下的诸多菜肴都美味过剩,第一口惊艳,到第三口就会腻。并且舌头习惯了过度的美味,会对真正的美味变得迟钝。只有“适度的美味”,才是吃不腻的家常菜的味道。而几道拿手的家常菜,在做法了然于胸之后,可以在食材、调味、做法上加入自己特有的元素,从而赋予这道菜“自家的味道”。 还有一段特别喜欢的文字,神田大厨说他有一本很喜欢会反复翻看的菜谱,其中的菜谱里竟然有“在晴朗的日子里,打开窗户深呼吸”这样的步骤。其中的意思应该是说,厨子做饭时的心情大约也会影响菜肴的味道。大厨说:“在繁忙的日子里,要考虑当日的天气、食客的心情,还要自己心情美美地做菜,着实不易;但这的确是比菜谱更重要的东西。”于是忍不住会心一笑,做饭去喽~:) Tuesdays with Morrie 非常触动人的一本书,作者 Mitch Albom在大学毕业十几年后,偶然发现自己的一个大学老师Morrie得了渐冻症,生命已接近尾声,于是在之后的十四个星期里,每周二作者都飞到老师身边,听老人“上课”,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 在这十四个星期二里,Morrie和Mitch谈论了一系列人生的话题,家庭、爱、金钱、死亡......Morrie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却努力用一种detach的心态来面对这些痛苦,让自己跟生命make peace,让自己努力去爱周围的人并接受来自这个世界的爱。老人的很多话都让人深思和动容: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learn how to give out love, and to let it come in. All of us all walk around as if we are sleepwalking. We don't really experience the world fully, because we are half-asleep, doing things we automatically think we have to do. You strip away all that stuff and you focus on the essentials. Learn to detach. Don't cling to things, because everything is impermanent. Let the detachment penetrate you fully. That's how you are going to leave it. If you want the experience of having complete responsibility for another human being, and to learn how to love and bond in the deepest way, then you should have children. Devote yourself to loving others, devote yourself to your community around you, devote yourself to creating something gives you purpose and meaning. You need to make peace with yourself and everyone around you. Forgive yourself. Forgive others. Don't wait.Cherish the chance to make things right. You have to find what's good and true and beautiful in your life as it is now. Once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Audio book里还记录了几段珍贵的Mitch和Morrie谈话的录音,老人略沙哑的声音,传递出来的却是深深的豁达和幽默感、以及对生命的无限热爱。数次听到泪目,但却是笑中带泪。 愿Morrie在天堂安好,愿你我都珍惜当下。 小编说:相信亲爱的你,也有属于自己的年度精彩,别管是“十大”还是“前三”,是看了书,还是看了剧,是有骄傲的战绩,还是有心动好物,哪怕是年度循环金曲,都欢迎跟我们分享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