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丰沛】破译族谱密码:寻寻觅觅谒始祖

 王子书屋 2022-01-12

《转者按此篇文章似乎对本家上源冒认琅琊提出疑问,另外萧县行简谱述,弟兄八人南来丰沛留三,五人散如吴楚,不知和萧县简公系是不是同枝。》


文史丰沛】破译族谱密码:寻寻觅觅谒始祖

原创 丰沛文化 丰沛文化 2022-01-11 05:18
收录于话题
作者:丰县  王思礼

王老家地处苏皖交界,几里路不见村庄,难免给人留下偏僻之感。其村西南隅,矗立着同治十年所立的大石碑。

春露秋霜,小字已斑剥,然碑文却清晰可见:“明故王氏始祖迁民占荒明清两代讳号失传”。确凿的很哟,此碑即王楼人始祖碑。


(同治十年王老家立的始祖碑)

与此碑相对应的,便是早它六十九年的“玑”祖碑。王玑,清初贡生,其墓志由其曾孙婿——丰县书法、作文名家史大骏撰文、书丹。志文有云:皇明开国来中阳,规度土宇列城旁......且有“家更两代”文字记载。

中阳,古丰县城旧称。由此可推断,始祖最初的栖息地是“城旁”的王楼,原因是城郊已有村落,难以“占荒”。之后,随子孙的成家立业,更是不改初心,继续西行,寻觅可“占荒”之穷乡僻壤直至最后一息,卒,葬于王老家。

时光流转,又过了四代人,王楼后人,名正言顺迁入始祖所“占”之地,开始劳动、生活、繁衍生息......此信息,代代相传。时至今日,王楼人仍把王老家尊称为自己的老家,那里,毕竟是始祖的归属地!


先人“讳号失传”,后人却毫无愧色为之立碑,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定会有人发问:"尊祖敬宗何以释之?然,一代又一代,终归传下来:始祖为“三公”!何也?易记!看来,族史真的给人开了个大玩笑!

遥想当年,我始祖千里迢迢,携眷带孙千辛万苦,信心满怀地“占荒”,可县城郊不能落脚,“城旁”“方可”规度土宇,似乎也穷苦潦倒,大概也无甚文化,要不,其孙、曾孙怎么也都不识字呀!直至来孙,名曰“观我”,方有改观。

那时,也算得经济的腾飞时期,据先祖居住地——“宅户顶”的土层遗迹考证,正是这个时期,兴土木,凿水井,置土地,使一子西迁。

在这近二百年的时间段,先人们在自给自足的形态下,确实存在着生存危机,自命难保,更重要的是,文化落后,无书面性的东西,文字、口头信息的交流极为不畅,何有闲情逸致谈及先租、近支的盛况?



如是,倘隔一世不传,始祖名讳后人岂敢或岂能乱猜?知始祖排行老三,就不错了!尤其是始祖第二次定居,已为垂暮之年,虽有子但无孙在身边,大抵孤苦伶仃吧......物质、文化、信息的匮乏,“讳号失传”情理之中。

1858年,捻军占领丰县,大小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战乱的时期,我们这支与金祖支的联谊谱便开始酝酿了。

“八大会首”之一的王开,其子又有“预选州同”的头街,与王楼著名的“诉讼师“王允卓一起筹划家谱如何联谊。既为“州同”,文墨高手矣!加之广大王氏后人,“抱团取火”“人多为胜”心理盛行,一拍即合,富者出资、文人投笔,几个月的工夫,告竣。

既联谊,须有一个假定的始祖,并且后世人的辈份差异力求最小,于是定下了两支的最小辈为十八世,允卓与王开同世,如是平衡,少有异议。

“金”,明洪武三年生,与我支慎祖之子京禄、世祿相当,真是妙手偶得!


天、地、人,万物之本。我《王氏族谱》正是依此规,百年无纷扰。

天,命之为“天眷”;地,命之为“载岳”,是啊,能载五岳者,唯大地耳。天眷为“始祖”,载岳为二世祖,下面,仲宾为三世祖。

另一“金祖”后代的三世为柄寅,恰是成谱时的丙寅年份!

金之父即上一代为“宗周”,祖代为“际昌”(谐音为姬昌)金之上两代,为溯源——姬姓王。这两代,喻指姬昌起兵于宗周(地名)。

真个文墨高手!金之前五世皆为铺垫,意在溯源。

联谊谱表达为一支人的始祖谓“金”,另支谓“仲宾”,那么与“讳号失传”,岂非水火不容?立碑岂不多此一举?那是后话。

依谱,仲宾的后人参与弄笔者六人,其中包括八里方的两位达人,这两达人,又何以参与如此妙绝的编辑工艺?

八里方(坊),明朝初期就是温姓人家开的染坊,(另说粮坊)资本主义业已萌芽,后来,又出了一位明代的五品官——济南府通判王希贤,其碑至今可清晰见到碑文。


希贤碑阳面碑文“嘉靖十八年岁次巳亥仲秋中浣

明故承德郎山东济南通府致仕王二公东山讳希贤字好之墓

孝子中立大立稽颡泣血首”。

《王氏族谱》主修王立超,从其碑阴抄下原文:“王氏宗派之图  显高祖考讳仲宾,妣吴氏  显曾祖考讳振,妣刘段氏  显祖考玘,妣刘氏   考讳奎,妣金氏  生女一人配谢垣  生子一人德杰妻杜氏  显考讳希贤妣于氏  生子二人  长中立妻刘氏    次大立妻张氏  生女一人配齐”

照理,希贤碑明朝所立,1866年的八里方两位达人必知其文。既希贤的先人谓仲宾,吾始祖岂为仲宾?既仲宾名载于谱,怎么无其后人,却是另一支的“讳号失传”者的万千后人?

族史似乎又多了一个玩笑;谱上有仲宾讳号妣之姓氏,那么,其子振、孙、曾孙,连五品官希贤也敢不写?希贤的后人,在此后的五十余年,竟也如此地忍气吞声、默然无语!


八里坊王守忍 民国六年在大山支谱将仲宾尊为始祖

答案只有一个:仲宾的后人,自希贤之孙勉学之后,无一男在丰县!要不怎么解释如此明目张胆地冒名顶替?细思,八里方两位达人必定熟谙希贤碑,熟知希贤后裔之境况:是外迁?失散?无后?必熟知仲宾和“讳号失传者”者的血缘、关系。

更重要的是,将谱上的兄弟三人定为柄寅、仲寅(失)、仲宾,仲宾则为“讳号失传”者的代号,并不改其兄弟排位。质言之,借用仲宾名讳,顾个颜面,字面表达而已,一字之虞,处于续谱时的窘境,似情有可原。

然而,时光老人最公正,谱成后的四年中,几多纷争,几多舌之战,这冒名顶替之虞毕竟抹黑始祖,更何况,孺人又非其人......终于,正本清源回归史实—— “讳号失传”碑立!

难以容忍的是,嗣后的历次续谱,“主修”们总是闭而不谈佚名碑,对史实充耳不闻,不考察,不论证,不修不改,置若罔闻,足见其打着尊祖敬宗的幌子,仅仅是按原谱添上新出生的后人而已。如是人云亦云,非能谓“主修”,说成“主编”尚恰当。

歪曲族史者不断萌生,尤以几个死硬狼牙更甚,二零一九年九月底,它以种种理由、种种借口拉倒近一百五十年前先人立的始祖碑,宛如未喝迷魂汤的阴人那么的先知先觉!竟在始祖墓前立起三世祖“仲宾”、“孺人吴氏”之碑......苍天哪,终会有眼!

一九谱主修尝曰:兄弟八人南下,三人留丰沛。几十年间寻根问祖,几十年的寻亲,花去几十万,找到琅邪之孝友村为源,而“兄弟三人”却杳无音讯,足见其“良苦”用心和別有用心。


(清朝道光年间 古沛王氏族谱对始祖兄弟三人的记载)

丰县的邻居沛县,其清朝顺治六年初修《古沛王氏族谱》,初修的序言有云:仲礼、仲宾、仲刚兄弟三人,明洪武三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沛,仲宾、仲刚二支或归故里、或徙他乡,未可详载……年代、背景事件与玑祖墓志大有相似之处。

倘仲宾确为希贤的先祖,先定居于八里方,仲宾又是同治谱上我支始祖的“替代始祖”,且为三公,并且在成谱之后纠正为“讳号失传”,那么,孺人也非吴氏,真实的讳号,非仲宾更非天眷。施楼距八里方四十余里,王老家距王楼近四十里,仲宾祖正处中间,天作之美,何等巧合!

始祖啊,始祖,你的名讳是:“仲刚”乎?

作者简介:王思礼,丰县王楼村人,退休教师,深谙丰县文史,对家谱文化有深入的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