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族人面临的尴尬问题

 碧华视窗 2022-01-12

汉族人面临的尴尬问题

作者:周碧华

某一年我去湘西采风,看到苗族瑶族同胞穿着极富民族特色的服装,赞赏不已。席间,有个瑶族青年问我:汉族的服装特色是什么?

我一时语塞。

他的提问时常回响在我的耳际,少数民族能说汉语,而汉族人不会说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舞蹈,而汉族已说不清什么舞蹈代表着汉族。说服装特色,汉族人根本就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了。

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汉族人,服装其实已经西化了,从上层到市井,正式场合以西装为“正装”代表,即使不穿西装,如今五花八门的样式,其实都是吸取的西方服装元素,顶多融入一点中国古典元素。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一般看语言文字、饮食、服装、建筑几大方面,汉民族除了语言文字和饮食还在顽强坚守外,服装与建筑是被西方文化冲击得最厉害的两大领域,我们如今强调文化自信,但至少在服装与建筑方面失去了文化自信。

有人兴高彩烈地说,如今许多女人穿旗袍,那不是民族特色吗?旗袍风行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然很美,但我认为当时仅仅局限于名媛们,并非全民族女子普遍穿着,如今兴起旗袍热,除了它本身能使女子前凸后翘半露春光之外,多少含有女性追求高贵的情愫。但至少弥补了中国人留给世界没有服装特色的印象上的缺陷。

其实,一个汉民族占人口主体,有着几千年悠久文化史的国家,肯定是有服装特色的,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化着。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二十四史中竟有《舆服志》。

从文献及考古成果来看,如今的欧美等地的人还如野兽般裸着的时候,黄帝时代便有了“胡曹作衣”。“伯余之初作衣也,綖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之为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西汉刘安《淮南子》)也就是说,在原始纺织技术应用之前,就有了手编织物做衣裳的历史。山顶洞人的出土文物,已证实我国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初始,北方先民们已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唐尧时“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韩非子《五蠹》),说明那时的服装材料已分成了皮革与植物纤维纺织品,且在穿着上有了季节区别。

战国时的猎人一律短衣、紧身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帛画,贵族妇女云纹绣衣。春秋战国至汉代,贵族男女衣着,有袖口的称“袍”,无袖口的称“衫”。汉代的农民,照法律规定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能着色,反映了等级制度。晋代女人衣着“上俭下丰,皆掩腰。”

隋朝上层社会的女子多穿无袖端的大袖衫子,另加小袖式披风,披风多翻领,内外不同色。而普通女子则着小袖上襦。

从唐初李寿墓中出土的《步辇图》中宫女穿着来看,初唐衣着还多沿袭隋代旧制,变化不大。一般多小袖长裙,裙上束至乳部以上,外着半臂。裙常采用两色绫罗拼合,形成间道裥褶效果。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宋人的穿着竟然各种职业都不同,式样十分丰富。如裹香人“顶帽披背”,质库掌事“著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在酒吧里为客人斟酒换汤的女人必“腰系青花手巾,绾危髻”。富家子弟则“丫顶背,带头巾,窣地长背子,宽口袴,侧面丝鞋,吴绫袜,销金裹肚”,秀才们则是“把一领皂褙穿着,上面着一领紫道服,系一领红丝绫吕公条,头戴唐巾,脚下穿一双乌鞋。”贵族女子在夏天衣着薄质纱罗,外衣衫子对襟,有两长条花边由领而下。

而到了元代,由于是蒙古族人统治,服饰则百花齐放,各民族特点兼容。如男服有深衣、袄子、褡护、罗衫、汗衫、披袄、团袄、夹袄……围腰有玉带、金带、角带、出袖……头上戴的有帽子、笠儿、凉巾、暖巾……佩服有昭文袋、钞袋、手帕、汗巾……脚下穿的有朝靴、花靴、钉靴、球头直尖靴、麻靴……

而女性服装还分南北,南有霞帔、坠子、大衣、长裙、衫子、背心、裙子、衬衣……北有团衫、大系腰、长袄儿、胸带、里衣……

一直到明朝,中国人的服装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各民族特色融合中演变。清朝实行强制性的“剃发易服”,汉服遭到毁灭性打击。民国推翻清王朝后,男子以“中山装”为正装,兼着长袍马褂;女子则以旗袍为时尚。但无论怎么变化,愚以为,汉民族的服装,以汉唐时的“长袍宽袖”为主轴,虽然相比较于现代服装而言有些繁琐,但宽松,休闲味浓,这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达相契合。

当然,专家们对汉服特色的权威解释是:上衣下裳,采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深衣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我是有汉服情结的,这也许是读汉赋唐诗宋词时,常有进入情境后角色转换的结果。记得2011年5月我参加全国名博四川采风会,在成都宽窄子巷里,我猛然看见一座老宅门前站着一个着汉服的少女,一下觉得时光倒流了,就觉得她在等待她家的少爷。犹豫片刻,从不主动找异性合影的我上前征求女孩的意见,她欣然同意让我合影了。(如图)

前不久,我在常德河街散步,遇见一家名为“素坊”的汉服馆,但见里面汉服琳琅满目。忍不住进去参观,得知是两个女人合开的店子,姓胡的女店主热情相迎,向我介绍汉服知识。攀谈中,但见她愁结于眉间,原来,疫情发生两年来,生意遭到很大的影响,许多同行都转而销售日本JK服去了,那种服装利润高。但她坚决不改初衷,她说:“俺中国的文化这么悠久,凭什么没有自信呢,打死我我也不销日本服装。”

没想到一个普通的女人竟然说出如此有气节的话来,后来从朋友那里了解到,小胡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十几岁就到城里打工为父母分忧,端盘子、发传单、销手机,什么活儿都干过,曾经为了保住一个岗位连续上班直至晕倒。用自己的积累为乡下的父母修了房子后尽了孝心,然后开始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却又屡遭厄运,但她从不向命运低头。

我不禁肃然起敬,正所谓平凡的人物也有高贵的灵魂,于是特地拍摄她的店铺晒出来。我寻思,现在有如此多的人喜欢自拍,如果买一套汉服或租一套汉服,是不是别具特色呢?茶楼等传统文化场所的员工如穿上汉服,是不是更和谐呢?中学生的成人礼若穿上汉服,是不是更符合礼仪呢?虽然在工作中我们不可能穿上汉服,但休闲状态下,汉服能让我们感到更闲适。特别是女人的箱底,一生总得有一套汉服。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也在日渐影响着世界,麻将、广场舞已深受欧美人喜欢。如果越来越多的国人喜欢上了汉服,那么总有一天汉唐之风会吹遍世界。

义务为传统文化坚守者呐喊—

2022年让我们一起吹!

你们打碎的世界,我来修复

宁可独身,也要保住中华农耕文明之根

流浪的花朵不再流浪,绽放三十年越来越香

小女孩一句什么话影响了小男孩六十年?

美了一座城的女人们

旗袍美人的笔下功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