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们在看古建筑时,我们在看什么?

 丘山三也君 2022-01-12

近年来,伴随我国文化自信的发展和文博热的持续蔓延,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建筑时,个人认为,应该注意以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中西方传统建筑在材质、技术、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中国古建筑以木头作为主要材质,西方则是石头;中国古代匠人对木料的选用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对木构技艺的把握与创新,受到经验总结、匠人帮口传心授的影响更多,西方匠人在搭建过程中受到文化、思想运动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近代科学)的进步影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更突出。中国古人相信木头是有生命的,因此建房子施工前就考虑到结构的灵活性、构件的更替需求。以上几点,不存在抬高或是贬低一方的意思,希望你我能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中对古建筑展开深入学习和思考。

图片

上图是西方建筑中“柱式”的一些常见的样式。从左往右的四种分别是:希腊多立克、罗马多立克、塔西干(托斯卡纳)、爱奥尼亚。其中,有很具体的对古希腊多立克和爱奥尼柱式对比:

1.整体形象:

多立克:沉重、粗大、柱收分明显(上小下大)、刚劲有力、线脚少、象征男性

爱奥尼:轻快、秀美华丽、收分不如多立克明显、线脚多、象征女性

2.柱间距:

多立克:1.2~1.5个柱底径

爱奥尼:2个柱底径

3.柱子比例:

多立克:粗壮。1:5.5~5.75

爱奥尼:修长。1:9~10

4.檐部:

多立克:比较重,柱高的1/3

爱奥尼:比较轻,柱高的1/4以下

5.柱头:

多立克:倒圆锥台,正方形顶板

爱奥尼:涡卷

6.柱身:

多立克:凹槽之间形成锋利棱角,20个

爱奥尼:凹槽之间形成带圆弧的棱,24个

7.柱础、基座:

多立克:无,台基是三层台阶

爱奥尼:有,台基是侧面壁立的基座形式,线脚丰富。

以上几个角度的分析,在中国现代建筑学中,也有此类量化的描述,比方说以梁思成为代表的的营造学社成员们做的测绘和总结:

图片

图片

8.回到刚才谈到的西方建筑的柱式,我们举一些

多立克:

图片

帕提农神庙

图片

雅典卫城山门

爱奥尼

图片

图片

伊瑞克提翁神庙

图片

胜利神庙

以上是第一点,下边我们谈谈第二点:注重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宗教、民俗、政治、艺术等“软”因素的作用。

图片 上图是英国学者弗莱彻特所著的关于建筑的书籍中对世界建筑流派进行总结后画出的“建筑树”(局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树根部分从左至右列出的“地理——地质——气候——宗教——社会——历史”等因素。

图片

北京 紫禁城 太和殿

你能不能从建筑的整体样貌中感受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威严呢?

图片

山西太原 纯阳宫(现为山西省古建筑博物馆)

道家文化的思想,渗透在了上图九宫八卦院的布局中。

其实我们在分析建筑背后的人文层面内容时,还会涉及到建筑的整体格局,比方说北京紫禁城,从大清门到太和殿,会有人们概括出来的五门五院”:

大清门——T形庭院——天安门——长方形庭院——端门——纵长方形庭院——午门——横向宽阔庭——太和门——方形宽大的庭院——太和殿

图片

图片

图片可以明确地判断,紫禁城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皇权至上”、“以中为尊”的思想。

又如,宋代佛教建筑的伽蓝七堂:

佛殿、禅堂、转轮藏、香积厨、职事堂、法堂、方丈室。

图片

(上图为上海静安寺)

其中,禅宗的伽蓝七堂:

佛殿、法堂、僧房、厨房、山门、西净、浴室。(禅宗不设佛堂而设法堂的建筑要求,使其在佛教建筑中较为特殊,比方说日本禅宗寺院南禅寺。)

图片

图片

北京智化寺明代佛寺建筑的典型,同样符合“伽蓝七堂”的要求。

图片

国庆节的天安门广场,也在“中轴线”上,一股千年沉淀的庄重与威仪,自然散发。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们整体理解古建筑的维度,下边我们谈谈如何从细节去把握古建筑的原理和美感。

一、“三分法”

上分:铺作与梁架

中分:柱网(含柱础)

下分:台基

图片

图片

其中,如果只分析大木作和小木做,又可以直接切分出“柱网——铺作——梁架”三个层次。

二、建筑史的思想。图片

目前,我国南北朝陆上木构建筑单体,暂时没有。(有从墓葬中发现的木构件——山西寿阳厍迪回洛墓出土的贴耳雀替等。)但是建筑学者们一直努力从文献、石窟寺、石刻及壁画内容等不同角度和细节中构建从新石器时代到隋朝的建筑史图景,这为我们学习古建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图片

山西忻州原平九原岗  东魏——北齐墓葬壁画  门楼图(界画)

图片

建筑史的理解,要建立在对大量建筑单体和构件的理性分析之上,比方说斗拱的形态流变所反映的建筑技艺的变化;斗拱(铺作)高度和柱子高度的比例变化。这些需要我们多积累,多对比。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图为个人小结,非学术分析。

图片

图片

比方说以上两个斗拱,您如果熟悉斗拱的阶段特征了,可以看看是不是属于一个阶段的斗拱。

要注意一下,在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古建筑时,一要结合建筑考古的方法和成果,比方说营造学社确定佛光寺东大殿为唐代木结构建筑时,做了大量专业的测绘,同时结合了木建筑构件和经幢上的题记;

图片

(佛光寺东大殿北次间梁栿下皮的墨书题记: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二要避免教条和经验主义,比方说一看到一斗三升的做法就往“早期”去推断,一分析出跳就立刻要求这个斗拱有比出跳数多三的铺作数。

图片

浙江丽水景宁时思寺大殿二层檐下斗栱,出跳与铺作数已经分离,四跳九铺作,没有耍头和衬方头,图中a是华头子。

此外,阶段特征可以总结,但没必要一看到一个建筑单体就按照之前总结出来的特征去描述,比方说佛光寺东大殿的鸱吻是元代工匠做的;晋祠圣母殿的梁架在明代有过修缮。这些在我们描述建筑单体的结构特征时都需要具体分析和强调一下。

三、将古建筑的科学原理跟自己学生时代所学的不同学科知识进行合理转化和衔接。比方说古建筑和自然地理。

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一天,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当心间主尊面部在中午十二点左右(午初和午正之间)会有光线映上。这个现象怎么解读一下呢?

图片根据资料可知:北半球,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冬至这一天,日照时间(昼)为全年最短,但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着纬度由南向北自低到高的变化,也会有规律地变大。图中举了中国昆明(北回归线附近)和北京(三十九度线以北到四十度)的例子。

根据图,利用比例尺和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标出图中的光线时法线与水平线的垂足位置。

图片

c为斜边,即光线照进的情况,紫线表示一个粗略的太阳高度角浮动范围导致的变化。e是主尊,可以判断,主尊面部的光影效果,是反射造成。

图片 佛光寺东大殿 坐东朝西

小寒之后,我再次拍照,进行非专业的测量:

图片

我想表达冬至之后小寒到来之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情况α31°

图片

以上两图13:18至13:20之间(太原市迎泽区)

北半球  N37.87°  E111°30'至113°09'

图片

图片

营造法式里对“取正”(找垂直于地平线)的解释——水池景表。

我通过图中数据计算,∠1=56°(arctan1.5)∠2=20°(arctan0.375)

以上两角分别对应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景长

我借助以上图文所传达的信息,无非就是冬至到夏至之间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地移动

接下来看看古建筑和物理的结合:

图片

图中的曲线叫“最速曲线”,实验过程通俗点说,就是三个球同时从图右侧的同一个位置自由下滑,处于直线之上的小球下落速度相较于从其他曲线下落的小球较慢。

图片

紫禁城 太和殿山墙面

结合上图,可以想到古人对雨水排水效果的考量。(这里涉及到“举架”的概念,暂不赘述。)

当我们在一个寺庙或道观中,置身木构——壁画——彩塑的空间时,往往会被来自宗教的感召和引导所震憾。

图片

山西 临汾 洪洞 广胜下寺 后殿 西壁

图片

药师佛佛绘图(药师经变图) 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图片

图片

以上两图,个人用软件合成,供君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