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义市贾家庄历史文化——古貌

 天下孝义人 2022-01-12

往期回顾 

·  孝义晋剧团入川纪实

·  桥南风景依然美丽


古村落


贾家庄村民自古相传一句村史史话:“先有贾李二户,后有陈靳两家”。但地下考古证明,贾李二户远不是贾庄的开山之祖,而是后世居民。真正的贾家庄土著先民是仰韶文化时期前的三皇时代的远古先民。这些先民最初是在孝河北岸贾家庄村陈家沟一带(西河湾)居住,有考古文献为证,详情在下文中叙述。

若干年后,贾李二户迁来,陈靳两家又到,贾家庄村才揭开历史的又一页,这四户先民来贾定居后,也是毫无例外地遵循人类生存规则,在西河湾、陈家沟草房陋室,伴水而栖,艰难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多,财力的聚集,生存生活技艺的提高,才由土窑洞过渡到在四级台地上烧砖建窑盖瓦房,崖顶建起了竹林寺,形成村落,建在河畔上的贾家庄雏形初步形成,原址就在西河湾到东河湾沿河一带。原址现在虽然被水库淤埋毁损,但文革前和文革中出土的众多地基遗址可证历史的真实性。

再过若干年,随着人口的增多,原有住房远远不能满足住宿生活的需求,同时在高墟打井技术的成熟,贾庄先民将河畔上的古村又迁到现在的上街老村,并以三皇庙为中心,西建门,北建门。形成东西500米,南北300米,完整的封闭式村庄。上街形成多年后,贾庄古村的历代先民,在日益兴旺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又将连接 东西区域的商贸通道(后街古路)两旁,开发为一座座颇具规模容型很大的货栈、客栈、手工作坊和商业铺面。至此,孝义邑内人口众多、农耕发达、商贸兴隆、文化昌盛的驿站码头贾家庄逐步形成了。据王俊斌先生考证:贾家庄上街古村至少形成于南北朝前。那么,史前文明不计在内,仅从贾李二户陈靳两家开山建村计数, 历十朝50代,至今已风雨1600年。
2011年3月,位于贾家庄村的孝汾大道立交桥施工中发现一座元代八卦墓。墓穴筑有八面,壁画有二十四孝图之四孝,有一幅壁画书写潦草,起首题为:“元至大四年,贾公进元寿高八十四岁。”八卦墓的规模壁画和文字记载,无疑为贾家庄编写村史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角度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有力的史证。

古文明


贾家庄地处东经111°21'27”—111°55'00”,北纬36°56'30”—37°8'45”之间,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3℃,日照总时数年均2580小时,日均9.7小时,平均降雨474毫米。
贾家庄南邻滔滔孝河,北倚广袤平原,孝河河谷南北宽2—3里,河畔宽广,土地肥沃。河谷高深,北坡坡缓。土质为原始立土,宜于挖洞筑窑。河北岸的西河湾(陈家沟)、东河湾2—4级台地背风向阳台面宽广,植被繁茂,果林成片,临河躬身可饮水,仰面张口可衔梅,是远古至上古期间,生产力低下的 古人类聚集生存的绝佳环境。
据《孝义县志》载:在贾家庄村南的孝河北岸东西长达百余米的岸畔断出上,发现有零星断续状文化灰层,1979年考察时除发现新石器时期许多夹沙陶、粗红陶陶片外,还获得石斧、石铲、石球(狩猎武器)等。这一科学考证说明贾家庄村在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仰韶文化活动的存在,贾家庄村人类文明史上可追溯到远古新石器时代。

古战场


说贾家庄曾是古战场与古兵道,可能连贾家庄人也不一定能全部理解。事实上自古以来,孝义县域曾多次处于两国交界之地,所以只要改朝换代,必然发生战争,贾家庄南为广阔的河床谷地,北为广袤的平原,正是历史上发生战争布兵摆阵之地,贾家庄村北区范围内,沟壑数条,东连孝义古城,西接晋西永宁。南北纵贯汾州、介洲,是行兵阵、粮草运输之必经要道。据先辈老人传说当年程咬金献计劫粮车、尉迟恭误入迷魂谷就发生在这里。
事实上从汉唐以降,宋、元、明、清,抗战八年,解放孝义城,在贾家庄及周边发生的多次战争足以说明,贾家庄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确为古战场和军事要道,我们不妨从尘封已久的史记方志中摘录几段军事记载予以佐证。
据1992年《孝义县志》573页《军事》篇记载:孝义县境内的关隘,以古《六壁》 为最要。早在北魏(386年-557年)时因其辖地北境入羌胡,西河郡由离石移治隰城(今汾阳)前,已“于狐岐山之东设军壁六,重兵戍守以防匈奴五部余众散处离石者”。“六壁”,除贾壁今属汾阳外,其辛壁,白壁、许壁、柳壁及六壁城,今仍属孝义县辖。
六壁一线,在战国时是赵与魏,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北汉与周极为相近的边界线。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敌我双方争夺的边沿地带,也是日阎勾结中双方争执之焦点。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汾孝战役和晋中战役的主要战场之一。
在六壁中,尤以白璧、六壁城及辛壁为重。
实际上古代设六壁的军事功能,是孝义城西的第一道军事防线,而贾家庄地处六壁之间和六壁与孝义城之间的中心位置,不管是六壁一线发生战争,还是六壁与孝义城之间发生战争,贾家庄首当其冲,都处于战争中的前沿阵地和交织拉锯之地,这种关系从下面简图中一目了然。

又据1983年《孝义县志》军事志章节载(12页):北魏太武帝拓跋煮延和三年 (公元434年)七月,河西白龙起兵,拓跋煮御驾出征,双方在吐京郡激战,九月白龙战死兵溃,百姓深受其害。
太武帝拓跋煮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太武帝拓跋煮至吐京郡讨胡平乱,郡县安定。
北魏在南北朝时,定都初为大同,后移都洛阳,统治历112年,是北方最强大的王朝。西河吐京都时隔11年,发生两次大的战乱,白龙起兵与胡乱,如果不是声势浩大,振动朝廷根基,绝不可能引起太武帝御驾亲征,这样大的平乱与反平乱战争,就发生在叛乱地吐京郡与治所六壁城孝义城之间贾家庄河谷与平原上地区,贾家庄村不是前沿阵地就是粮草后勤供应之地。
据1992年《孝义县志》军事篇载(573页):白璧关为秦晋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北魏置壁屯兵戍守卫以来,兵事频繁。隋末尉迟恭曾“守戍于此”,于武德二年(619)举介休、永安(今孝义)降秦王李世民。
六壁头(原六壁城)75岁村民闫兴耀为我们提供一个历史故事: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年)秦王李世民战败宋金刚,宋将尉迟恭领残兵逃入白璧关,李世民、程咬金月夜带亲兵出六壁西沟坡经贾庄坂道坡,顺沟向西侦察,不期被尉迟恭发现围困,程咬金逃回搬救兵秦叔宝始有“三鞭换两铜,尉迟恭降秦王”的故事。如果传说故事属实,那么“尉迟恭误入迷魂路,程咬金受计劫粮车”和“三鞭换两铜,尉迟恭举义降秦王”两件事均发生在贾家庄村纵横交错的古沟壑之中。
贾家庄村西北隅,有一块地是以马圈沟的沟名命名的,这条沟在70年代左右,农田土地建设中已填为平地,现为汾局仓库所占,关于场圈沟,贾家庄就有流传故事:一为当年尉迟恭镇守白璧关时的圈养车马之所,另一说为唐王李世民,收降 尉迟恭时的马在此饮过水(古时沟内有泉水)。
再说: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后汉隐帝(刘承佑)猜忌大将郭威,竟将其留在开封的家人灭门,又派人刺杀在外带兵打仗的郭威,哪知刺客是郭威的亲信,将事情经过全部透露给郭威,没有任何政治野心和思想准备的郭威无奈于邺都 (今河北大名东北)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951年),隐帝兵败为人所杀。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改名,仍用后汉乾祐年号,直到次子承钧嗣位三年后,始改乾祐十年为天会元年(公元957年),国号汉,史称北汉。孝义县境城以白璧关为界,向西为后周辖,向东为北汉辖。
贾家庄处于两国交界之地,身陷兵灾战祸,成为必然。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北汉刘钧天会二年(公元958年)夏六月,双方交战北汉兵溃,后周李谦乘胜追击进占孝义县城,孝义县境全境属后周辖。战发生在两国边境之地,贾家庄首当其冲后周李谦挟兵胜之锐,直捣孝义县城,沿途必经贾家庄村中大道,其关隘要冲之利害关系,尽显其中。
再从整个孝义地区历史时期和境内所留营寨布局看,孝义地区军事战略位置更为凸显。
1992年《孝义县志》军事篇营寨目介绍:
六壁,附近有连营:白璧关有校场岭,南有南营(村),六壁城南有尉迟寨(东西尉庄),许壁南有小王营,柳壁(辽北)北有上栅、下栅(村)。
七堡五寨,七堡有:司马堡、仁智堡、西盘粮堡、吴屯堡、南姚堡、仁道堡、高村堡。五寨有:下栅寨、六壁头山寨、下堡村寨、兑九山寨、三河口山寨。
其他营寨有:董屯、王屯、蔚屯、吴屯、前营、后管、郑家营、马庄营、苏家营,均为屯兵设察之所,东盘粮西盘粮则是屯粮之地。
从上述关隘军壁,七堡六寨营盘及其它屯兵屯粮之所看,合计三十五处,布满全县丘陵平川之地。自古兵营即战场,整个孝义是古战场,贾家庄更是战场的核心地带,所以贾家庄是古战场是无需赘言的史实。至于抗日战争中在贾庄北苏宋庄之战,解放战争中,汾孝战役,晋中战役二次解放孝义,我解放军2纵队和晋军34军73师在梁家庄贾家庄打的一战,以晋军失败溃逃结束,早已载入现代军事史册,本文就不作例证详解了。

古地道


贾家庄上街古村的古地道由来已久。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笔者先父陈全铭先生(他在世为111岁)年轻时(20多岁时)曾提看马灯从陈氏北院地道入口到老北院地道中探查过。现年78岁的李富财,年轻时从他家东窑的地道口进入,一直向西探寻,经过赵守芳院,陈全庭院到西端陈氏祠堂转向西门处的古井,从古井能提上水。笔者年轻时(16岁)曾从靳氏旧窑洞的地道口进入转到李富财东窑出口而出洞。陈荣江(63岁)幼时从李富财院洞口进入,到过霍应元寨堡地道。在上街地道东西长三百米左右,南北一百多米。每院都有地道口,地下通道成网络。有翻升、有避难洞、有密洞、有坑,有大瓮若干,瓮中装有煤渣(未烧尽煤炭)、已坏的陈粮,村南半崖壁上有气孔。有的气孔和入口通道设在灶台,灶台下共用,洞内顶部2米左右,洞宽可以容1-3人不等。洞高处人不弯腰,最窄处只可单人钻过,有十几个横洞,每洞可容二十人左右,地道内洞、翻井、水源、气孔、生存和防御体系兀整。
从上街古村功能齐全、体系完整的地道网络看其规模庞大,工程宏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从历史上看,孝义地区多次处于国与国之边境地区,兵灾匪盗扰民,祸害是不可避免的。如:1983年《孝义县志》记载(19页),明朝俺答入境达三次,分别为明世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七月,俺答大举入寇,掠王才,道相,克俄村等,牛羊万头,被掳男女死伤甚多,李家庄司马村被焚烧一空。
明穆宗朱载厘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九月,俺答入境掠及7昼夜,男女死伤达万人。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八月,俺答入寇,乡民逃灾,财物被劫。
从上述三次俺答入境烧杀掳掠看,官府腐败无能,老百姓无力抵抗,只能采取逃和避的办法应对。作为平原地区的贾家庄无山可躲,无林可藏。最好的办法只能是深挖洞、巧躲藏,以求自保。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效快捷的紧急避险办法。我村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记得,日本人侵占孝义期间,常来贾庄骚扰,地道是家家户户最有效的避难之所。所以我们研究认为,上街古村挖地道避兵匪之祸,求生存,是千年以来传统的紧急避险有效措施,其历史意义、文化价值、构筑特色、人文价值,正是三皇文化研究探索的新领域。可惜这部分文物古迹,因汾孝大道及北景观大道建设的需求,地上建筑全毁,地道深埋地下,破坏程度如何,有待考察。

古驿道


驿的本意是指信使骑乘之马,也就是送信的马匹。
驿道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大道,即专为传车、驿马通行辟开的大道,故有信使专用道路之意。

据《孝义县志》记载:驿道是官为便利公文传递和传车往来而开辟的大道,民间称“官道”,沿线设驿站或铺司,供往来衙役食宿和更换马匹。
邮驿通信起始于商,完善于周。《周礼》:“凡国野之道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侯馆有积,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之。”
据《孝义县志》记载:孝义的邮驿走向,在冀南道与河东道之间。古城向北,经居义铺、田屯铺入汾阳县境至之阳城铺达汾阳驿以远。向南经梧桐铺、王屯铺入介休境内刘屯铺达义棠驿以远,向东入平遥县之洪善铺以远,向西经南阳铺入中阳县、石楼县又经凤尾铺入隰县,历代皆此,通往全国各地。
北魏时在本县置驿,明代县城置总铺,由铺兵经官道传递,乡里村庄无官置,由村公所传递。
下面记载的是“孝义县乾隆35年邮驿铺司路线示意图”

据贾家庄74岁老人王俊斌先生说:他家先祖迁来贾庄的二代祖王贵臣,在道光九年修葺三皇庙时,已是村里修庙纠首中的大纠首,当时贾家庄早已成为东西向官道,村中社首在三皇庙下道院办公,办公地点常备茶水,招待往来传递书信公文的铺兵递夫。
自古以来邮驿官道一般都选河床、山谷或顺沟而设,所以孝义总铺向西北南阳和西南凤凰山的驿道,必然走南川河和北川河谷,两条驿道的路由必须经过贾家庄这唯一通道,所以,贾家庄的宫道是古驿道。
综上所述,贾家庄古驿道至少形成于北魏以前。

古建筑


贾家庄地上古建筑众多,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毁于解放后。现仅留古寺庙群、关帝庙、地藏庙三处古建筑。现将过去曾有过的古建筑详列于后
1. 竹林寺西门外陈家沟崖顶
2. 河方中庙村南北河岸北半山腰
3. 地藏庙上街
4. 关帝庙上街
5. 大胜庵上街观世音菩萨道场,依山伴水而建,台阶式三进院,第三进为二层楼。
6. 三皇庙群上街,元代建筑,省级文物,正在报国保
7. 老爷庙上街北门二层
8. 白衣庵后街,二进院有楼房
9. 三官庙后街东门二层
10. 奎星楼村东南偶,三层砖木结构
11. 上街西门、带照壁
12. 上街北门、二层为老爷庙
13. 后街西门
14. 后街东门、二层为三官庙
15. 东小坊门
16. 西小坊门
17. 坂道门
18. 陈氏祠堂
19. 霍氏寨子四合院、明朝兵部尚书邑人霍冀院落

古民居


千百年来,贾家庄村经济发展,一贯以农耕经济为主,乡民住宅的建筑结构,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多而发生质的变化。
从先有贾李二户,到后有陈靳两家,最初的房舍都是靠山挖土窑木柴搭棚舍,仅建简陋粗糙的庐庵茅屋,最典型和有据可查的是西河湾陈家沟出土的陈氏先祖住房遗址,也就是贾家庄第一代遗址(土窑洞和第二代遗址(砖结构二进院落地基遗址。贾家庄村的第三代村址就是三皇庙南的古上街,几乎是清一色的砖窑房。2009年孝汾大道立交桥占地和北景观大规划建设,上街古村属规划区域内。因此,上街古村全部拆除,仅剩两座关帝和地藏王庙。而后街古驿道两旁的民居院落,时间上虽然比上街晚点,但其建筑规模更大,风格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具体归纳为如下几点:
1. 构建型制
贾家庄的多处清遗豪宅建于清末年间,不属官宦府第,仅是乡绅巨贾之民宅,所以不敢有违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只能按其规定的“小式建筑民宅规范”去构筑。每个院落的开间依地形而走,一般开间为三开间,最大不超五开间。瓦房只能青瓦铺面,板瓦骑缝。在民宅建筑中,钦定的《工程做法则例》法规是不可僭越的,但君臣父子主宾仆从的尊卑等级,儒家思想却是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理念 的。因此,也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民居风格。
2. 风水朝向
院落座向忌正南直北正东西。南北方位座向一般都是偏东南,东南位开街门,西南立厕所。
(1)坐北向南
(2)坐南向北
(3)坐西向东
3. 院落布局
由于受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民宅开间最多为五间,所以如果有钱想多盖房,也只能顺向摆成一字长蛇阵,这样就出现了如下几种不同的布局方式:
(1)多以一门两过间布局,或三合斗院,少数为四合斗院。
(2一门二进院
(3一门二进正偏院
(4连进院即一门三进、四进院
(5附街门大门围墙
(6后院正房(地形最高处)住父母,东西厦窑(厢房)住子孙夫妇。
4. 趋高避低
构建房舍是光宗耀祖造福于子孙的百年一大计,往往是一生积蓄的总投资。所以在建筑物的选址上慎之又慎,出于风水思想的考虑,若不能依山向阳而筑,也要尽可能移土抬基而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家庄的院落大部分都选在地形高之处。除期冀子孙兴旺,家庭幸福美满外,还具有防患水灾的实用功能。于是构筑房舍中又会出现以下两种筑院方式:
(1)利用地形,逐院升高。旧规矩老人住在最后一宅院,有高高在上尊荣显贵之意。
(2)抬地基,制造落差。通过人工制造高低落差,达到上述目的。
5. 院落特点及建筑选材
(1第一代贾家庄村时代,西河湾,二级台地为草创时代。
草庐地庵
土窑洞
(2第二代贾家庄。四级台地,打基础时代。
砖窑瓦房
(3)第三代贾家庄村,移居土原上,建成上街古村和后街,为中兴时代。
一般人家新建院落,大部分为一明两暗三间上窑格局,再有力量下侧窑为东,西各三间,也是一明两暗,再配街门,大部分院落头院内圈养牲畜,堆粪盖柴房。二 进院为上述砖窑院,如果后来有钱了,则根据经济实力加盖成三、四进院。
6. 典型豪宅
全村各具特色的豪宅十一处,均为清晚期建筑,分别为宋氏院、郭氏院、霍氏寨子等。
举两例略述特点:
(1)农商并重的郭士琦院
郭士琦盖有东西两处大院,东院规模最大,为四进院带楼院落,第四进院最高,正堂为一明两梢五开间(俗称三明两暗),上有楼房五间,下有穿廊,面阔五间。下院东西各建三间厦窑,窑眉之上有砖雕假穿廊。街门为木构转厦。
第三进院,东西各三间厦窑,街门同前。
第二进院、左右各为瓦房厢房,转厦街门。
第一进院,全部盖为瓦房,作厕所,磨房,马棚。
东偏院为酒坊、库房、帐房、草料房、柜房,沿街为万贤聚杂货铺。

(2)宋元俊院落

这院落也是贾家庄村口外经商致富回乡买田置家的产物。因种种原因内院东窑没有买到手,所以只能在外二院斥巨资大行土木,内院构筑却无法展开,最后形成内院逊色于外院,这座院落的最大亮点是外院:
① 砖雕门楼
② 砖雕照壁
③ 木雕穿廊

(3)任昌盛院落

这处建筑物,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镂雕镌刻技艺娴熟,难得的是虽然经过“文革”时期,大部分保存完好,堪称邑内建筑艺术精品,早年博物馆想搬去收藏未果。电影界、电视界多次采风采景,拍摄电影几部,现在列为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进程的加快,村民们新盖住房不少,但总体上看,全古民居仍占到全村房舍的70%以上,是个典型的古色古香古村落。
7. 建筑特色
贫寒人家三间上房、篱笆围墙,配街门。
中等人家头院圈牲畜,二院住人。
有钱人家一连三进四进带楼房,二层窑顶举楼设阁,外围高出部分筑高墙围护。正窑穿廊饰面,雕梁画栋。街门,大门,石狮,屋面片瓦铺底,沿街门市,后为作坊,骡马牲畜头进院,典型的农商并作生活模式。

古树


1. 古槐
贾家庄村的古树在七十年代遍布全村各个角落,因贾家庄村和晋中各地的民风民俗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中之一就是房前栽柳,屋后植槐,所以,到七十年代时,四五人才能合抱的空洞大槐树不下十几个,后来由于修街扩路,汽车进村等因素干扰,把古槐树挖伐殆尽,现仅余几株较年轻的古槐,这些留存的古槐不过也就几百年的树龄。
2. 古柏
除了古槐,贾家庄村当数古柏最为年长。古柏属寺庙、阴宅栽种之树,居所内外是不允许栽种松柏树的。但几座寺庙的古柏,也早已荡然无存了,现仅留三皇庙大殿前两株古柏。

古井


贾家庄最古的井,在上街古村的西门东20米处。现已被北景观大道占埋,此井十余丈深,水质甘甜,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邑内少有,有益寿延年之奇效。笔者97年回家探母时,对上街古村当时在世的70岁、80岁以上老人做过统计分析,全村80岁以上老人总有18人,上街多达12人,后街3-5人,80岁以上老人6人,而后街总人口是上街人口的几倍。90岁以上老人好几位都在上街居住。我母亲于2007年谢世,享年96岁,是全村有记载最长寿老人。

古墓葬


贾家庄古墓经常因基建而被发现,现在被发现的古墓葬按朝代划分,大致改为宋金元明清民国和解放以来这么几个类型,而以金元时期的年代最久远八卦墓,为保持较为完好的古墓。
最近(2011年3月)孝汾大道贾家庄立交桥施工又发掘出一座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贾进元的八卦古墓,至今整700年。墓内壁画画有二十四孝图,配有文字说明:贾进元寿高八十四岁。根据墓室建筑奢华程度推断,应是贾家庄开山之祖贾氏一脉,家境相对富裕,贾姓古墓的发现,为贾家庄村史渊源提供了一个有力证据。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