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灵手巧的大舅舅 || 作者 会宁悠悠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2-01-12

心灵手巧的大舅舅

作者    ‖    悠悠

作者前期作品链接:

《祖父祖母的宅院》

每当想起大舅的时候,姝总会有深深的愧疚,还有难过和怀念。好几次,都有把这些思念记录下来的念头,却一拖再拖,无处无法去做。感谢平台,令这个想法有机会落地,无论表达的水准如何。

由于生病治疗不够彻底,应该是损伤到了运动神经,又不懂得康复训练,姝的记忆里,大舅从起初行走时双脚会颤抖,无法踩实到地面,后来需要借助拐杖,再后来需要双拐,再到不能够外出行走,到离开。

姝幼年、童年、少年时期,有很多的时间,都有大舅舅的相伴,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由于在另外一个县里工作的父母亲,没有办法照顾到姝和姝的弟弟,因此,学前和小学初期,以及读书时期的寒暑假,姝还有姝的弟弟,基本上都待在外公外婆家,在外公外婆家长大。

姝的祖父祖母同外公外婆在同一个县。但那个时候,都被“下放”,去到了在当时看来很远而且交通很不方便的农村,去一趟,见个面都不容易。

姝的印象中,被称作外爷爷和外奶奶的外公外婆都要工作,舅舅和姨姨们陆陆续续参加工作,大都离开县城,只有过年或者很长时间才见得到。家里平时相处相伴时间最多的,主要还是大舅了。

最初,大舅就在家里,负责给家人煮饭,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北方气候的原因,自然条件下,没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特别是冬季,可供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少。那个时代物流交通大概仅仅用来流通包括粮食之类的紧缺物质和生产资料都不充裕,副食品的流通几乎没有。商品、食品的种类也不多,什么反季节瓜果蔬菜听也不曾听到过。就在这种情况下,姝的各种挑食,让大舅在做饭的时候总会说道:“你究竟要吃什么?”、“我看看你吃了这些会怎么样啊?”但最终,还是不会勉强或强迫姝吃那些她不喜欢不愿意吃的东西!尽管大舅从来也不曾表达过,但这应该就是他发自内心的关爱吧?!每每想起,都会泪目。

其实,那段时间,即便有舅舅和姨姨离开家去工作,留在家里吃饭的人也还是不少的。除了外公外婆最小的舅舅,姝的父母弟弟时常回来,留在本地的舅舅结婚娶妻生子,需要吃饭的人并没有减少。就是那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腿脚不便的大舅,在外婆的帮助下,明天都辛勤付出,让每一位工作回来的家人,吃到热乎乎暖融融的饭菜。也因此,让姝和留在家里的人,生活多了惬意,多了时间,多了情趣,多了爱好,多了那么多美好!

外公弹三弦、拉二胡,家里的另一位舅舅拉二胡,饭前外公外婆的院子上空,一定悠扬着琴声。而姝、弟弟,还有慢慢长大的表妹们,就在院子里嬉戏,还可能,舞着头巾、枕巾之类,舞蹈着不知是什么的舞蹈……

再后来,大舅搬到了姝祖父祖母留下的祖屋的院子里。当时院子里唯一留下来的建筑物是称之为“对厅”的房子,靠近入户大门。房子比较大,雕着花的木门木窗,门前房檐下宽宽的檐廊,进到房间要上几级台阶。

为了方便大舅居住和生活,在院子的中间位置盖了一间仅供一人住宿的小屋,盘了北方当时家庭普遍使用的火炕,炕边上一方小窗。小屋对面,盖了可供做饭的小厨房。就这样,大舅在姝家诺大的祖屋里,不记得居住生活了几年,就为了看护院子,院子里需要有人住宿。

姝家祖屋和唯一的房子,在祖父祖母和其他家人“下放”去到农村以后,分家留给了姝的父母亲。姝的父母亲工作在另外一个县里,没有办法看护打理,外公外婆一家人就一直在帮助做这件事了。最初的几年,几个舅舅和姨姨,基本是谁方便谁就过来,住在“对厅”里。所以说,那里也在姝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欢乐开心。

院子够大,可以放开放心了跑、疯跑。院子里住的人少,别的小朋友来了可以一起跑。有意思的是,如果谁淘过了,大舅会参与进来,将拐杖抡将甩过去,小朋友会跑,自然打不到了。但大舅会严厉地要求将拐杖拿给他,小朋友既要拿过去,又要防止被敲,呵呵,于是会小心将拐杖丢在大舅可以拿到、又不能够敲到自己的位置。

之前小姨去看房子住的时候,姝是一定会跟着的。记得有很多次,小姨会约她的同学或者小伙伴,或者姝本家的姐姐,一起住在“对厅”的大炕上,那样的时刻,一定是欢乐无比的。她们尽情的聊天、嬉笑,姝便跳跃其间,跟着她们的嬉笑嬉笑。

也就是在那里,从那个时候起,大舅展示出了他艺术,还有巧匠的才能。起初的时候,他会折纸,小朋友们用过的作业本,任何一张纸片,他都会折来折去,折成可以玩的折纸或者小动物。没有老师,没有学过,不晓得他是如何做到的。

到后来,折纸折的越来越复杂,开始折人物了。折了穿着官服的老爷,通过拉伸,折的乌纱帽帽翅可以上下闪动,等等。折好之后,需要画脸画服装,自然地,画的也多好看的。迷的姝,特别是姝的弟弟,成了小迷弟,一度爱上了画画,画到了课堂,画到作业本上画的“老爷”多过老师布置的作业。

偶尔地,大舅用废弃的打包带,废物利用,为家人编制成小篮子,方便买菜装东西。结果用现在话讲,引来围观,啧啧称赞和喜爱。街坊邻居,收集好各种各色的打包带,请大舅为他们编成篮子。以至于,改革开放初期,大批农村“下放”“返乡”人员返城,姝的父母也回到老家工作,大舅回到外公外婆家里居住之后的很长时间,大舅的房间地下堆了好多打包带,大舅每天都在编制编制。走在街上,看到很多人手里拿的拎的,都是大舅的作品。

从实用到美观,大舅发挥出艺术和巧匠的才能,打包带由整条编制到拆分为更细小的条来编制,小篮子的大小形状,颜色搭配,图案样式各不相同。

当打包带包包框框风尚未走远的时候,已经跟随父母读书的姝回到外公外婆家,看到大舅又有了新的工具,改了新的工种,少了打包带,放了不少的“辐条”,就是当时那种自行车的辐条。还是废物利用,那些废弃自行车的辐条,在大舅敲磨抛光之下,变身为不同造型的钩针。不夸张的说,大舅打造的钩针,是姝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为美观漂亮的。

那时县城不大,人们说的城里人人口也不多,总共几条街,街坊邻居大都互相知晓,或者穿来牵去,多多少少有所听闻。每当兴起什么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兴致勃勃地参与。比如用纸卷了串门帘等等。配合当时大姑娘小媳妇织毛衣、钩台布桌布,毛衣针钩针需求比较大,自行车辐条两头磨光做毛衣针之外,竟然可以打磨成钩针,都说很好用,质量好,还不生锈。

大舅可以不厌其烦地耐心打磨,将钩针打磨到光滑好用。最难得的,是将钩针做成艺术品一样,凤凰一样造型的最多,还有其他小鸟和形状的,造型之美,回想起来,有飞天那样灵动之美。很可惜没有保留留存的,现在无法看到了。

姝很是叹息大舅怎么有那么灵巧的双手!而且,大舅所有为邻里们做的那些手工,全部都是不收费的。不停的试,反复地做,做到最好,做到最美。看到有谁开心满意地拿走作品后,又开始琢磨做下一个。

再后来,再次见到大舅的时候,因为常年足不出户,大舅身体状况下降,脸色有些惨白的样子,着实惊吓到了姝,令她几次想要去看看大舅走到房间门口的时候,又折转回来。大舅一定听到脚步声来,又听到脚步声离开吧!好惭愧和心痛,请大舅能够原谅吧!

此生已过,大舅已经远走。

姝很想很想能够为大舅做些什么,回报大舅的照顾和陪伴,感谢那些过往。

怀念大舅,感谢大舅!

愿您化作光,与日月、山河大地同在!

2021年1月1日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