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0112教学手记——阅读,就是基于语脉的分层

 晋诺工作室 2022-01-12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实质就是读懂其语脉层次。但是,很多学生读书十年,仍没有这个意识,当然也不具备这种能力。
为什么有这种缺失呢?
我感觉与孩子的从小思维培养有关。
一个三岁的孩子可以有条有理的讲话,一个十八岁的高中生可能常常语言混乱、辞不达意,大脑中的逻辑思维模式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初具整体架构了,随着年龄增长,学习的深入,大多数的学习只是修修补补,并没有触动其其思维模型的改变。
学习的价值在于尽可能触动其思维模型的转变,而常年累月的追求固定化套路模式的教学不仅于此毫无益处,甚至恰恰相反,思维越来越固化,思维模型不再具有被触动的激活状态了。仔细分析一下一些学生的学习过程,确实如此。
比如下面这个语段: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自原始陶器纹饰、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莼菜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这本身也正是一种净化了的“有意味的形式”。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元代名画家名书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师、书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对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基本要求和理想。
针对这个语段的命题是:
4. 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4)
 
如何解答这个题目?
题目表面上说是“你”对“笔墨”的理解,实质上是让应试者说一说作者对“笔墨”的理解,也就是要求考生把这个语段里关于“笔墨”的观点梳理出来,能快速、全面地梳理出要点来,阅读能力就强;读不清晰,丢三落四者,阅读能力就低。考试就是这样来筛选应试者的。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一些考生的答案:
答案1:①绘画的美在于描绘自然和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即笔墨;②笔墨的线条美是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元素,有悠久的历史;③笔墨表达了独特的意味和意境。
答案2:①笔墨的突出是与“文人画”文学兴趣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的元画特色;②笔墨通过自身的浓淡、位置、画出了线条美,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③书与画因笔画而相通。
从这两个答案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语段的理解是朦胧模糊碎片化的。这个语段并没有在他们的大脑里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框架,很多情况,就是这样,他们在一片模糊中向远处走去。
其实,这个语段的表达主体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
句提出观点,元画重视突出了“笔墨”;
句对元画突出“笔墨”这一现象的高度评价,评价有两个关键词:创造性的发展、独有的审美成就;
第③句阐释笔墨的具体所指,所谓笔墨就是线条、色彩;
第④句是基于第③句笔墨内涵的意义阐释,即,把线的艺术推上了最高阶段;
第⑤句是对第③句的具体阐释,简述了线条的历史演变;
第⑥句是承第⑤句的句尾“书法”艺术而强调元画的重大特色即“重视书法趣味”,这样就把论述落元画这个话题上来;
第⑦句是紧承第⑥句而来,“它”指前句的元画注重书法艺术这一特征;元画借鉴书法艺术的线条、色彩,是一种净化了审美趣味和理想;
第⑧句是具体阅读线条的审美内涵,即线条因包含情感因素而使画具有了意境;
第⑨句是对线条的审美实质的提炼,即,线条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第⑩句是用摄影作对比,突出笔墨独特的审美意义;
第⑾句用赵孟頫的诗进一步佐证书法线条对元画的价值;
第⑿句作了一个总结。
它们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当整个语段的内在结构以这种形式呈现在大脑里的时候,我们再组织答案,就非常简单了。比如,③句是对笔墨内容的阐释,可以列为一条;②与④都是对笔墨的评价,可以合并为一条;⑥句突出书法艺术,可以列为一条;⑦⑧⑨是对线条的审美内涵及意义的阐释,可以合并成一条。
这样,就可以得出以下答案:
①笔墨是指绘画时所运用的线条和色彩;
②它本身具有创造性和独立的审美价值;
③借鉴书法线条形式表达审美趣味理想;
④笔墨中包含情感因素,能够形成意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