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套定位【C93】 “三、如果市场最终选择了(1, 1),那么这个(1, 0)区间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 区间上下两段的(1, 1),就可以进行力度比较,一旦出现后一段力度小于前一段,就是一个 明确的见顶信号,然后根据对应的走势类型进行区间套定位,真正的高点就逃不掉了。”【注: (1,1)表示向上笔延伸中;(1,0)向上笔在分型构造中】 a+A+b+B+c 的多义性【C33】 a 完全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就是把 a 看作是围绕 A 这个中枢的一个波动,虽然 A 是后出 现的,但这不影响这样解释。同样 c 也可以看作是针对 B 的一个波动,这样整个走势就简化 为两个中枢与连接两者的一个走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在 a+A+b+B+c 的走势类型里, a 和 c 并不是必然存在的,而 b 完全可以是一个跳空缺口,这样,整个走势就可以简化为两个 孤零零的中枢,把这种看法推广到所有的走势中,那么任何的走势图,其实就是一些级别大 小不同的中枢,把这些(中枢)看作是星球,在当下位置上的星球对当下位置产生向上的力, 在当下位置下的星球对当下位置产生向下的力,而这些所有力的合力构成一个总的力,而市 场当下的力,也就是当下买卖产生的力,买为向上的力,卖为向下的力,这也构成一个合力, 前一个合力是市场已有走势构成的一个当下的力,后者是当下的交易产生的力,那么研究这 两种力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市场研究的另一个角度,也就是另一种解释。 中枢的递归定义【C35】 最严格的定义,每笔的交易是最低级别的,连续三笔相同价位的交易,就构成最低级别 的中枢。有一个最低级别中枢的走势,就是最低级别的盘整走势类型;有两个最低级别中枢 的走势,就是最低级别的趋势走势类型,如果第二个比第一个高,就是上涨走势类型,反之 就是下跌走势类型。推而广之,中枢的递归定义:一般来说,假设依次存在着 N( N>2)个 中枢,只要依次保持着第 N 个中枢比 N-1 个高的状态,那么就是上涨走势类型的延续;依次保持着第 N 个中枢比 N-1 个低的状态,就是下跌走势类型的延续。根据定义可得出,在 最低级别的上涨里,只要也只有出现依次第 N 个中枢不再高于、即等于或低于第 N-1 个的 状态,才可以说这最低级别的上涨结束。最低级别的下跌的情况与此相反。 而三个最低级别 的走势类型各自经过的价格区间有交集,则形成了高一级别的中枢。 【 C20, P1】走势中枢是由前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的,其后的走势有两种情况: 一、该走势中枢的延伸;二、产生新的同级别走势中枢,而在趋势里,同级别的前 后走势中枢是不能有任何重叠的,这包括任何围绕中枢的任何瞬间波动之间的重叠。
基于中枢的背驰定义,以及顶背驰和底背弛的解释【C33】 对于 a+A+b+B+c,背驰的意义就是 c 段的力度比 b 段的小。那么站在 B 中枢的角度 看,若 b+B+c 向上,则 b 可以看作是向下离开中枢 B, c 可以看作是向上离开中枢 B。顶背 驰就是最后这个中枢向上离开比向下离开要弱(中枢特性是对向上或向下的离开有相同的回 拉作用),既然向上离开比向下离开弱,那么向上离开自然也能被拉回中枢里( c 向上离开比 b 向下离开弱),这样向上的 b+B+c 走势就构成顶背驰;对于 b+B+c 向下的走势,( c 向下 离开比 b 向上离开弱),就构成底背驰。对于盘整背驰,这样分析也有效,实际上从中枢的 角度看,盘整背驰和背驰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力度、级别以及发生的中枢位置不同而已。 对于 a+A+b+B 来说,其中 B 级别大于 A 级别的情况就简单了,这时候并不必然在 B 之后就接着原方向继续,而是可以进行反方向的运动。例如,a+A+b+B 是向下的,而 a+A+b 就可以看作是对 B 的一个向上离开的回拉,而对中枢来说,并没要求所有的离开都必须上下 上下的次序,一次向上离开后再一次向上离开也是允许的,那么站在这个角度看,从 B 直接 反转向上,就是自然的。那么,反正是否成功,不妨把这个后续的反正写成 c,那么只要比 较以下 a+A+b 与 c 这两端的力度就可以了,因为中枢 B 对这两段的回拉力度是一样的,如 果 c 比 a+A+b 弱,则反转不成功,也就意味着一定要重新回到中枢里,在最强的情况下, 也至少有一次回拉以便确认能否构成第三类买点。而 a+A+b 与 c 的力度比较,与背驰的情况没什么分别,只是两者方向不同而已。 中枢的划分及其结合【C99】 对于 a+b+c+d+e+f+g+h 而言,“如果后面包括 d+e+f 延伸出 9 段,然后又直接上去 了,划分中,首先必须保证 5 分钟中枢的成立。换言之,划分的原则很明确,就是必须保证 中枢的确立,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根据结合律,使得连接中枢的走势保持最完美的形态。”
走势和中枢连接【C99】 “……,走势的最大特点就是,连接中枢的走势级别一定小于中枢的级别,换言之,一 个走势级别完成后必然面临至少大一级别的中枢震荡。” (不一定是次级别,也可以是更低 的级别如停板、跳空等特殊情况) “这个大的走势级别的第一个中枢震荡的位置极为关键,这是诊断行情的关键。” “首先,任何一个后续的更大级别中枢震荡,必然至少要落在前一走势类型的最后一个中 枢范围里,换言之,只要这个中枢震荡落在最后一个范围里,就是正常行为,也就是说这种 中阴状态是健康的。 但是一旦其中枢震荡回到原来走势类型的第二甚至更后面的中枢里,那 么对应的中阴状态就是不健康的,而原来走势的最后一个中枢就成了一个关键的指标位置。 ” 背驰再分辨【C37】 (1)以 a+A+b+B+c 为例,说 a+A+b+B+c 有背驰,首先它是一个趋势,而一个趋势, 就意味着 A、 B 是同级别的中枢,否则就只能看作是 A 和 B 当中那个较大级别中枢的一个震 荡。如 A 级别比 B 大,那么就有 a+A+( b+B+c), a 和( b+B+c)就是围绕 A 的一些小级 别波动,这是不存在背驰的,顶多是盘整背驰。当然对于最后一个中枢 B,背驰和盘整背驰 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用多义性,可以把 b、 c 当成 B 的次级别波动。但多义性的前提依然是: a+A+b+B+c 是趋势, A、 B 级别相同。 ( 2) c 必然是次级别的,即 c 至少包含对 B 的一个第三类买卖点,否则就可以看成是 B 中枢的小级别波动,完全可以用盘整背驰来处理。而 b 的级别有可能小于次级别,力度最大 的就是连续的缺口,即 b 的级别不能大于 c。例如,若 b 是次级别的,而 c 出现连续缺口, 即 c 没有完成,最终也延续成次级别,但 c 是背驰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就算是,出现最弱走 势的可能性也极大。 ( 3)若 a+A+b+B+c 为上涨, c 一定创新高; a+A+b+B+c 是下跌, c 一定创新低。否则,就算 c 包含 B 的第三类买卖点,也可以对围绕 B 的次级别震荡用盘整背驰的方式进行判 断。对 c 的内部进行分析,由于 c 包含 B 的第三类买卖点,则 c 至少包含两个次级别中枢, 否则满足不了次级别离开后其以级别离开后,以另一个次级别回拉不重回中枢的条件。这样 的两个中枢构成次级别趋势的关系,是最常见最标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继续套用 a+A+b+B+c 的形式进行次级别分析,以确定 c 的内部结构里,次级别趋势的背驰问题,形 成类似区间套的状态,这样对其后的背驰就可以更精确的进行定位了。 一旦出现背驰性上涨就要出货, 当然要以相应的级别为前提。 借助 MCAD 判断背驰【C50】 1 分钟和 30 分钟的 MCAD 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计算周期不同而已。关键是: MCAD 只是力度比较的辅助手段,因此要先确定比较的是哪两端走势,然后再选择看 1 分钟 或 30 分钟的 MCAD 哪个更合适。
走势中枢【C18】 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称为走势中枢。 盘整【C18】 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只包含一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就称为盘整。
非盘整转折定理 任何非盘整性的转折上涨, 都是在某级别的“下跌-盘整-下跌”后形成的。下跌则反之。 趋势【C18】 在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中,某完成的走势类型至少包含两个以上依次同向的走势中枢, 就称为该级别的趋势。该方向向上就称为上涨,向下就称为下跌。 上升趋势的最精确定义:就是在第一中枢后出现第三类买点并形成非背驰类向上。【C107】 走势中枢的另一定义【C38】 对 30 分钟来说,只要 5 分钟级别的三段上下上或下上下类型有重叠的价格区间,就构 成中枢。若这 5 分钟级别延伸出 6 段,就看作是两个 30 分钟盘整类型的连接,在这种分解 下,是允许盘整+盘整情况的。注意,以前说“盘整+盘整”是在不同级别分解方式下。 任何走势,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 a1A1+a5A5+a30A30 的形式。而级别的存在,一个必 然的结论就是,任何高级别的改变都必须先从低级别开始。【C102】 中枢震荡【C92】 中枢震荡最终一定以某级别的第三类买卖点结束。 一个中枢确立后,中枢区间的一半位置,称为震荡中轴 Z;而每一个次级震荡区间的一 半位置,依次用 Zn 表示,当然,最标准的状态就是 Zn 正好就是 Z,但这是特例。 Zn 在 Z 之上表明震荡偏强; Zn 在 Z 之下表明震荡偏弱。震荡的中枢区间为[A,B],那么 A、 Z、 B 这 三条直线刚好是等距的, Zn 的波动连成曲线,构成一个监视中枢震荡的技术指标。 中枢震荡的操作原则是:向上出现次级别甚至次次级别的顶背驰或盘整背驰先出来, 反之,向下就是再进去。 技术分析原理一【C18】 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终要完成,即走势终完美。 技术分析原理二【C18】 任何级别的任何完成的走势类型,必然包含一个以上的走势中枢。 走势分解定理一【C18】 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都可以分解为同级别“盘整”、“下跌”和“上涨”三种类型的连接。 走势分解定理二【C18】 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都至少由三段以上次级别走势类型构成。 同级别分解的次级别分解是否也是同级别分解【 C38】 (即,同级别分解的次级别分解是否也要进行该次级别下的同级别分解) 不需要。因为没有必要把一个原则在各级别中统一运用,实际上完全可以这样分解:只 要某级别中进行同级别分解,但可以用中枢扩展、延伸等确定其次级别(可以用中枢扩展、 延伸等对该级别的次级别进行分解),这只是组合规则的问题。组合规则的目的是为了方便 操作和判断,只要不违反连接的结合律以及分解的唯一性就可以,关键在于分解是否明晰且 易于操作。 走势分解、组合的深入描述【C38】 走势分解、组合的难点在于走势有级别,而高级别的走势是由低级别的走势构成的,处 理走势有两种最基本的方法,一种是纯粹按中枢来,另一种是纯粹按走势类型来,但更有效 的是两种方法在不同级别下组合运用, 都符合理论原则即可。例如,可以定义一个同级别分 解原则:某级别中不定义中枢延伸,允许该级别上的盘整+盘整连接;与此同时,规定该级 别以下的所有级别,都允许中枢延伸,不允许盘整+盘整连接;至于该级别以上的级别,根 本不考虑,因为所有走势都按该级别分解了。这种分解对机械化操作十分有利,无所谓牛市 熊市,若分解级别是 30 分钟,那么 30 分钟上涨就是牛市,否则就是熊市,完全可以不管市 场的实际走势如何,在这个分解视角下,市场被肢解成一段段 30 分钟走势类型的连接,如此分解,如此操作而已。 在更大的操作系统中,分解如何运用【C38】若资金规模大,可以设定某个量的筹码按 某个级别的分解操作,另一个量的筹码按照另一个更大级别的分解操作,这样机械地、按照 一定的节奏去吸市场的血。 不出现中枢扩展的组合是最佳组合 操作级别的选择【C38】 无须关心个股的具体涨幅是多少,只要足够活跃,上下震荡大即可,这比单边上涨产生 的利润更大。可以对所有股票按照某级别走势的幅度进行数据分析,把所有历史走势都计算 一次,选择一组历史上某级别平均震荡幅度最大的股票。(原文末给出了机械操作的具体实 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