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10日,是我们在江苏师院完成四年大学学业毕业离校的日子,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四十年山河巨变,四十年人生沧桑。当年的我们青春芳华,血气方刚,现在都已年过花甲或古稀,满头银发,真让人感慨万千,我们不由得又想起了自己当年的高考故事。我是江苏省盐城中学1966届高中毕业生。当年6月,正当我们进入高考最后冲刺阶段之际,文化革命一声炮响,打碎了我们所有人的梦想,整个中国从此陷入了十年动乱的深渊。两年后,下放插队成了我们的必由之路。1968年8月,我和其他同学一起,作为第一批知青,来到了“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插队一年后,我被安排做了大队民办教师,第二年暑假,因为参加公社教育系统排演“革命样板戏”,被公社文教助理看中,调我到公社中心小学。那时候,初中都是小学办,我成了一名初中教师。我记得,除了音乐课以外,其他课我都上过。 刚下乡的时候,有时空闲,脑子里还经常憧憬着有朝一日上大学的美梦。但随着时间流逝,年龄增长,美梦越来越渺茫,最后彻底死了心,只想当一辈子民办教师,把书教好,别无他求。1977年暑假后不断传来一些小道消息,说要恢复高考,要通过正规的考试,而不是贫下中农“推荐”,让真正有学问的上大学,而且说年龄放宽到30周岁,婚否不限,目的就是为了让被文革耽误了的66届高中毕业生也有一次参加高考的机会,他们大多数这一年正好30周岁,而且许多人都已结婚生子。这个消息让我们将信将疑,因为毕竟已隔了11年了,有可能吗?后来消息越传越多,越传越真。10月21日早上,广播里全文播发了教育部关于恢复高考的通知及细则,并在当天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明确规定了招生条件和招生对象。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蹭地一下跳了起来,奔走相告,举国欢腾。欢呼过后,晚上冷静下来想一想,许多实际问题就摆到了面前:复习时间这么紧,来得及吗?能考上吗?小孩怎么办?生活费如何安排?等等。对第一个问题,我没有什么担心,凭我的老底,集中精力拼搏一下,我有十足把握,但下一个问题却使我犹豫不决。儿子才两岁多,又十分顽皮,爱人一个人能带好吗?特别是经济问题,民办教师上大学不带薪,仅凭爱人一个月26元的工资如何养家糊口?这时,家中所有人都鼓励我,并提出帮助我。岳父明确表态每月资助我们10元钱,作为他外孙的生活费;同事们也劝我,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这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一次的机会。学校校长坦诚地对我说,“从学校的工作需要来讲,很不希望你报考,但为了你的前途和全家人的幸福,为了发挥你的才干,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还是支持你、鼓励你”。爱人也深明大义,全力支持。说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多年的梦想,也为了争口气,一定要考。还说如果不是因为儿子年龄太小,她也要拼一拼呢。在全家人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下,我毅然地报了名。考虑到师范院校每月可以有14元的生活费,足以解决我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且我也喜欢教师这一职业,我报考了师范学院。因为我的外语基础比较好,我填报了外语专业。学生们听说我要报考大学,也很高兴。一下子十多个学生来到了我的家里。他们说:“吉老师报考,正好也可以辅导我们一起复习报考,我们也更有把握了。”这句话一下子增加了我的思想负担。我想学生们年纪轻,记忆力好,反应快,如果学生考上了,我没考上,那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啊!管他呢!不要患得患失!压力可以变成更强的动力,推动我更加下定决心复习迎考。于是,我们家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复习班。我们制订了详尽的复习计划,要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各个击破,取得成效。每天晚上我和学生们挑灯夜战,都要到12点才结束。爱人为了支持我集中精力复习,特地把儿子送到了乡下外婆家,免去我的后顾之忧。我们的复习也遇到了许多困难。特别是没有复习资料,有些高中数学题我也弄不懂。于是我到城里向盐中的老师请求帮助,他们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有一道数学题,我请教了盐中的数学名师晏国荣老师,他的解答通俗易懂,一下子解决了我的难题。我回去立即讲给了学生们听,他们也全部弄懂了。偏偏省统考试卷上倒数第二题就是这么一道十分类似的题目,这下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一下子就为我们增加了15分,大家开心极了。记得那是11月28日,我和许多比我小10来岁的学生一起,拿着准考证,满怀信心地走向考场。然而,在考场的大门口,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一位工作人员拦住我,说带队老师不能进去。我笑着说,“我就是考生。”他们满腹狐疑,拿过我的准考证,反复对照了半天,最后,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请进。”我走后,他们还在唧唧喳喳地议论着。这样的趣事在我后来读大学的几年里还发生过多次。初考结束了。几天后,我得知我英语考了98分。其实一点也不稀奇,一是因为我在中学六年,外语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1966年准备高考时,我就打算报外语;二是那年的试卷出得很浅很浅,为的是照顾大多数考生。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我迟迟没有接到参加外语统考的通知,我着急了,特地跑到县招办去问。一问才知道,当年外语专业年龄限制在23岁以下,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外语专业的报考条件。我连忙问,那怎么办?工作人员讲,可以改报其他专业。于是,我改报了中文专业。我的中文基础也是不错的,对中文的兴趣也是很浓的。12月23日参加全省统考。一转眼,到了第二年的2月。记得是2月28日,一位同事拿着一封信高声喊,吉老师,录取通知书到啦,江苏师范学院! 我迫不及待地拆下来一看:“你已经被我院政史专业录取,请在3月5日到校报到。” 政史专业?没听说过啊,我报的中文,怎么改成政史了?政史专业学什么的,将来干什么?我一脸疑问。但是,很快就平静下来了。不管什么专业,能上就行。只要能实现“两个转变”:把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把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我就非常满足了。当时的观念就是这样简单,理想就是这样朴实。录取通知书陆续都到了,我的学生也收到了各个高校的录取通知。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南京化工学院,盐城师专,盐城卫校大专班,盐城师范大专班,还有上海卫生学校,南京地矿学校,南京建筑学校等等。我的一位最优秀的学生姚映芷继承父业,考取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先在基层工作,后来回到了母校工作,成了学校的业务骨干和著名医生。我和学生们相互祝贺,相互勉励,表示一定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希望,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建设祖国。如今40年过去了,大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既充满艰辛,也充满欢乐。它是我人生旅途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终身难忘。【作者简介】吉培坤,男,江苏盐城人。1948年生,1966年盐城中学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1969年到1977年先后担任大队和公社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取江苏师院(现苏州大学)政教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盐城师专(后升格为盐城师范学院)政教系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2008年退休。爱好文学,退休后创作了一些小说、诗歌、散文,发表在多个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