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碳排放核算初探——电子制造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

 宋洋sy 2022-01-13

全球碳排放概况

(一)

因为发展阶段不同,全球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化国家和快速发展中国家

2020年全球化石燃料和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20亿吨。全球碳排放已比1990年高出16%。由于各国发展阶段不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增量差别巨大。近三十年来,中国和印度碳排放量增加迅猛;在中国和印度,化石燃料用于发电占世界发电量66%;中国在1990~2003年间排放总量增加73%,印度排放总量增加88%。而美国和日本排放总量增加20%和15%,欧盟国家碳排放总量仅增加3%。

图片

图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BP

(二)

发达国家碳排放规律

一是总量呈现先增后降态势;二是强度呈现倒U型,但峰值不尽相同;三是碳排放总量、强度和人均值的变化趋势,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大的相似性。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碳排放总量衡量制定减排计划。日本在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到1990年的25%,美国在2007年就已实现碳达峰,已在调整能源结构,2020年碳排放总量减到2005年的17%。

(三)

温室气体与二氧化碳

《京都议定书》明确了6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尽管CO2的增温潜势小于其他几种,但由于其排放源多、排放量大,而关注度高。因此温室气体排放也称为碳排放。

我国碳排放概况

我国工业发展起步晚,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能耗多,碳排放量仍然处于增长阶段。
我国在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总体排放量从2005年的54.07亿吨至今,增长将近一倍。2020年我国总量为98.9亿吨,全球占比超过30%。

图片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IEA;《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杂志

(一)

政策层面:“1+N政策体系”

什么是1,什么是N?

“1”是指一个顶层设计的文件:《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9月22日颁布)。“N”里面的第一个文件是《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10月24日颁布),以及陆续将发布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现这些目标的政策措施和要采取的行动。
主要目标是什么?
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二)

各产业及行业碳排放的发展特征

虽然我国三次产业及大部分行业的碳排放量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不同产业及行业的碳排放量也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差异。

第一,第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总体碳排放量中始终占据较大比重。
2011—2018年第二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占比约为70%。2018年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62320万吨,占总排放量的65.93%,其中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碳排放量约占94%。
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前三个行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约为13.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约为10.8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比约为6.95%)。
第二,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碳排放增量的主要“贡献者”。
2011—2018年第三产业碳排放增量占总增量约57%,是碳排放增量的主要“贡献者”。从碳排放增长率来看,第三产业增速最快:2011—2018年期间,第一产业碳排放增幅为14.41%,第二产业增幅为12.58%,第三产业增幅为50.43%。其中居民生活增加约52.6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约46.89%。

(三)

国内碳交易市场

我国在建立健全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也在逐步建立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是摸清各行业碳排放“家底”的基础工作,也是建立完善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前提。

从碳排放市场规模来看,我国碳排放交易启动初期覆盖电力行业,年配额总量将超过40亿吨,在全球20多个排放交易体系中居首位。
除电力行业已纳入全国碳市场以外,“十四五”期间,其他7个重点排放行业(包括钢铁、有色、水泥建材、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也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将超过50亿吨。
从碳排放用能情况看,高碳排放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火电、煤炭、冶炼、石化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在落后产能淘汰和退出方面面临更大压力;而在碳减排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或将迎来一定的行业整合机遇。

电子制造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

(一)

核算依据

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10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其中包括《电子设备制造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目前业内企业碳排放的核算仍然以此指南(试行)为指导。本指南对于半导体生产企业工业生产过程排放计算所涉及的参数推荐值的确定阶段,参考了IPCC、WRI和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发布的数值。

(二)

总量计算

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该等于边界范围内所有生产系统的化石燃料所产生的排放量、工业生产过程排放量,以及企业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产生的排放量之和。

(三)

工作流程

进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完整工作流程主要包括:

1、 确定核算边界;

2、 识别排放源;

3、 收集活动水平数据;

4、 选择和获取排放因子数据;

5、 分别计算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工业生产过程排放量、企业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产生的排放量;

6、 汇总计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作者:韩连勇,北大纵横合伙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