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直播间有粉丝提到“宋玉红”、“橘皮纹”的一点看法

 积祥轩 2022-01-13


白玉童坠、宋、高6厘米 宽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青白色玉,表面赭色沁。圆雕一童子攀枝。童子上身赤膊,背后披一披风,手腕带镯,长裤,裤角肥大,屈膝,双臂攀一长枝,枝叶大而长,伸于童子胯下。
“宋玉红”的形成至今还未有科学权威的解释,而民间古玩界的说法则是传自晚清民国。

白玉瓜坠、宋、长6.4厘米 宽5厘米 厚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白玉,赭色沁。片状,一面琢瓜叶及瓜三个,瓜叶居中,叶上方有瓜两个,下方一个。瓜椭圆,瓜纹叶脉清晰可见。瓜蔓集一束于左侧,并镂雕—孔,可系挂。另一面较平,琢瓜、瓜叶、瓜蒂等。以瓜果做佩、坠是宋代玉器中出现的新题材,这类作品既扩大了玉佩的题材,又表现出较浓的生活气息。这种瓜型坠可作玉佩佩戴,也可系于器柄作坠,雕琢圆润,造型浑厚,是宋代玉雕精品。
按照民间老古玩行的说法,“宋玉红”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经由几百年人为的把玩盘磨,玉吸收了人的精血所致。对于这个观点,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不过目前所见的“宋玉红”确实多为传世品。

青玉童、金、高5.8厘米 宽3.4厘米 厚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玉色青白,有沁色及土斑,人为立形。头面较平,五官隐起,三丫髻分别于头顶及两侧耳上,衣襟敞开,分向两侧,衣褶简洁。左手握拳,右手托海青鹘。两腿较短,着肥裤,左腿前,右腿后,似行走状。可能是金代童婴。宋金玉童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注重表现生活中的一瞬间状态,神态较真实。这件作品为金代玉童代表作。
金代被南宋、元所灭,在时间轴上,金代与宋平行;在玉材选用上,金代多以岁供、交易、掠夺自南宋;工艺上,金代玉工多是承接了辽代掠夺自北宋时期的玉工。故,“宋玉红”自然也应有金代之玉,而这件金代童子也确有“宋玉红”特征。我个人认为,“宋玉红”的形成时间至迟到元代早期,而元代中期以后则极为少见。这也许是因为“宋玉红”的形成有部分原因应来自玉料,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推测,但也比说是吸收了人的精血所形成的原因要好点吧?


青玉迦楼罗神鸟、辽金、长7.2厘米 宽6.1厘米 厚1.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玉质有瑕斑赭色沁,圆形,片状,浮雕。中下部凸雕人首,眼瞳已失仅存其圆坑吊角眼,阴刻火焰眉,蒜头鼻。尖喙,两侧有对穿孔,可穿系,阴琢细发并饰发箍,双耳垂饰环。短双臂,四趾爪蜷起置口前。双翅,上饰阴纹羽。扇面形尾,并饰勾形对称翎羽,有透雕六孔,翅尖搭在尾侧。背面头下琢圆环,环内呈内凹圆拱形,环边有三个等距对穿孔,可嵌连在它物上。这种图纹之嵌件盛行于辽金时期,神鸟(金翅鸟)可能取威严、护佑、辟邪之意。
“宋玉红”多出现于白玉、青白玉、青玉,其特征开始以丝或点状出现,后逐渐连成片状。鉴别“宋玉红”的方法,我个人的观点:参照沁色鉴别方法,略有不同的是,沁色一定要有沁门,而且沁门必然明显,有明显的颜色过渡;“宋玉红”的形成也应与沁色成因相似,虽找不到沁门,但一定可以通过放大观察找到颜色的过渡。无论是“宋玉红”还是沁色,都不会有颜色堆积,但凡发现颜色堆积,就一定是作伪,这点不可不辨也。
相对于“宋玉红”的鉴别而言,“橘皮纹”会更直观一些。“橘皮纹”顾名思义,就是表面类似橘子皮一样,但作假者通常会用喷砂机。鉴别“橘皮纹”特征需要放大观察,真正的“橘皮纹”多数为不规整的坑洼,另外坑底部与表面的氧化层是否一致,或差异极小。如果是有规则的圆形坑,坑底部干涩并有颗粒状物质,并与表面氧化层有明显差异,那么很有可能是喷砂机所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