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亮剑》原著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和尚正要收拾剩下的两个,就听见“啪,啪”两声枪响,两个日本兵应声栽倒,他回头一看,见赵刚正扬着枪口吹气呢,和尚不满地说:“政 委,省点儿子弹行不?要拼刺刀就别开枪,你看人家鬼子多懂规矩,子弹都退了,别让鬼子笑话咱八路军不讲规矩呀。” 赵刚“叭,叭”又是两枪打倒两个日本兵,嘴里说:“废话,哪儿这么多规矩?只要能消灭敌人就行。” 和尚拎着红缨枪向格斗激烈的地方窜过去,嘴里低声挖苦道:“政委枪法不赖,两三米内弹无虚发……” 是役,独立团一营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日军阵亡371人,两个中队全军覆没。 关于所谓的“鬼子拼刺前退子弹”的谣言,在笔者之前的《鬼子拼刺刀前并不退子弹》解释过,这里不再赘述。 那八路军拼刺刀的时候开枪算不算不讲规矩呢? 二、 看了这张照片,你觉得鬼子还称得上是军人吗?配什么狗屁武士道吗? 和尚那时候说话是没过脑子的。拼刺刀的时候日军不开枪,咱们也不开枪就算守了规矩? 那不拼刺刀的时候,鬼子用92步兵炮轰八路军的时候,你对鬼子说:我们八路军没炮,你们炮击是不讲规矩! 你看鬼子肯不肯跟你讲规矩?讲屁的规矩,不但用大炮轰,还派飞机炸! 它们不讲规矩你能怎么着?吐口水还是竖中指? 三、 按《亮剑》书中描述,野狼峪白刃战中使红缨枪的和尚刺死的鬼子应该最多,但杀死鬼子最多的很可能是政委赵刚。 赵刚心理素质不错,敢拎着驳壳枪冲进白刃战场,而且枪法着实不错,“两三米内弹无虚发”。和尚亲眼看见赵刚四颗子弹打倒四个鬼子。 也就是说,赵刚哪怕不是拿的20响,只是经典C96,凭弹仓里面10发子弹也能打倒10个鬼子,这交换比划算,而且及其划算。要知道独立团一营与鬼子的交换比也就1:1左右,赵刚政委至少是0:10。 东方人的思想观念里面可能还讲点尚武精神,觉得白刃格斗的时候开枪不好。但崇尚现实的美国大兵可不这么看。他们觉得双方都在拼个你死我活了,还在乎什么拼刺刀时候开不开枪? 四、 本来日军拼刺刀是很厉害的,尤其是全面抗战初期的日军老兵,那射击技术和拼刺水平确实极高。但日军是否肯主动发起拼刺就分情形了,与八路军新四军交战,日军就不愿意主动发起拼刺刀,因为不划算,己方火力占优,能用九二步兵炮和掷弹筒歪把子解决的,为什么要拼刺刀? 抗战中,日军对国军的交换比平均下来在1:6左右(淞沪会战最高1:3.3,一号作战的时候甚至1:10),但是真拼上刺刀,也就能保证1:3的交换比,这对日军太不划算了,所以日军并不愿意主动拼刺刀。但是八路军新四军缺乏子弹,更别提炮火优势了,所以要求接敌就近战,展开白刃格斗,主动发起拼刺刀。 不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日本陆军郁闷地发现自己成了火力不占优势的一方,没办法,学八路军吧-夜战-近战-拼刺刀。 可美军压根不愿意拼刺刀,他们用这个来对付日军的刺刀: 柯尔特M1911A1手枪! 左边是11.43毫米子弹,右边是9毫米子弹 看看左边这M1911A1的枪管直径还有这粗壮的子弹。难怪当年中国人把柯尔特M1911A1喊做“大眼撸子”,.45ACP子弹喊做大眼子弹。比起驳壳枪常用的7.63毫米手枪弹,弹头重一倍不止,那停止作用刚刚的,端着三八大盖冲到跟前的鬼子,一枪担保放倒一个。 这柯尔特手枪并不是美国政府发给每个士兵的,按照要求只发给军官和士官,但是美国大兵人手一把怎么来的? 去偷也行,让家里人寄也行,总之要搞一支带在身上。 六、 美军总结过:对付日军的猪突冲锋,用重机枪、冲锋枪、卡宾枪、加兰德。 对付冲到眼前的日军士兵,冲锋枪扫射怕伤到自己人,用柯尔特最好,一枪一个。 实际上八路军也总结,拼刺刀的时候驳壳枪最好用。可惜咱们驳壳枪只有这么多,子弹更缺。另外,咱们八路军新四军也专门练习过如何在拼刺中开枪,反正被打死刺死的鬼子都该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