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个角度思考--《魔鬼经济学3》

 伊卡洛斯之翼 2022-01-13

16.《魔鬼经济学3》4.21

一个问题没找到答案,其实你是否想过,你的问题错了?

还是列维特这个天才的书,这是第三册,英文名字也很有意思Think Like A Freak

当我兴致盎然的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书上说的魔鬼式的思考,其实只是种逆向思维,我常常这么干,于是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

逆向思维,说得轻巧

逆向思维,知易行难。

  • 人们习惯从众,快速接受现状,不愿改变想法,过于依赖别人思考

  • 大家容易被政治与知识的偏见蒙蔽(大家愿意找到证明自己对的东西,而不是真相)

  • 大家太忙了,以至于根本无暇思考

这不就是维纳说的,每个人接受信息的带宽大了,但是信息的总量却少了。

最关键的是,如果坚持逆向思维,你会与主流渐行渐远,就像我一样。不论是谁,尤其是政治家,开始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做决定的时候,首先牺牲的就是真相。仔细揣摩,这句话,你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难以启齿

当我们愿意接受逆向思维的时候,我们最难以启齿的话语会是,“我不知道”。当你不承认你不知道的时候,你会编造各种表达你知道的鬼话,结果是你几乎学不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实话说,我们对外界的事物并不如我们想象中多,其实我们连自己都不甚了解。这就意味着,很多人的自信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智慧,而是别人的评价。对自身不切实际的高估与不愿承认自己的不了解,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更要命的是,当你拼命的找问题的元凶的时候,你不会想到这是自己的问题,最后只能怪责于他人。

不过这多少有点好处,因为你加罪于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抑郁得想去自杀。还真有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杀的人往往是因为“无处归咎责任”。

问错了问题

承认自己不知道很难,承认自己问错了问题难上加难,要是你问错了问题,你还能期望有对的答案么?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教育质量差了,查找原因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是师资的问题,更多的调查表明其实家庭投入更重要,这包括:

  • 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什么

  • 孩子在家的用功程度

  • 父母是否培养了孩子的求知欲

同样的原因去解释高等教育,那也是成立的。

比如大胃王比赛吃热狗,你要参赛,要考虑的是什么?如何张大口,更快的咀嚼,还是像冠军小林那样,发现面包和香肠分开吃,香肠掰两半,面包蘸温水,这样吃得最快?

这就是我说的什么是正确的问题?这就是我一直遵循的目标驱动(Target-Driven)的做事方式,而不是项目驱动(Project-Driven)。为了完成目标,可以各种发散去想,而不局限于当前大家一直做的事情,因为真理真的往往掌握在小数人手里,你能这么想的前提是你的自信不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而是自己的智慧。

寻找真相

所以如果你要回答“为什么贫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可以说没钱,但是救助这么多为什么还是贫困?所以根源不是没钱,而是缺乏基于可靠政治、社会以及法律体制的有效经济体系。

此前说到过的美国通过了允许合法堕胎的政策,使得后30年犯罪率下降,这根源在于:

太多的儿童在不良的环境中成长,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堕胎合法化之后,在那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少。

同样的道理,中国实行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是让城市与农村贫富差距增大,让中国得以高速发展的原因,父母只有一个孩子,都会尽力的给他最好的资源让他成长,尽量的远离不好的环境,也不会出现争夺家产的内耗。只不过这个政策也带来很多不良的副作用,但是没有这个政策,中国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

直面真相,会让你珍惜生命,减少与影子打仗的时间。

当断则断

我说的不是纠结的爱恋,而是该放弃的时候要放弃。

我们不愿意主动放弃,因为:

  • 我们一直被教育,放弃是失败的标志,我们怕被贴上标签

  • 有关沉默的成本,而且诸多成功学的书告诉你,可能离成功还差一点点,大部分其实会变成“协和谬误”

  • 关注了实际成本,而不是机会成本

不完成断舍离的抉择,你会被很多事情耗掉了时间。失败不完全是损失,起码你知道这么干是个死胡同,于科学而言,这是好事,于媒体而言那就是个失败,于是大家不愿创新,政府也不愿意承担风险。

我们对失败妖魔化了,以至于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失败,最后会让我们承担巨量的损失。高智公司,这个拥有了巨量专业的公司,面对失败,只用了一个小小的悼念仪式,然后开始新的尝试。飞利浦公司一年研究很多产品,只有小部分能上市,剩下的封存,然后接着研究。

那个让挑战号失事的O型环,当你的项目主管明确的表示风险,不同意发射,而NASA的高层不以为然坚持原计划,他选择不签名,取而代之的是老板的签名。这个调查故事在费曼的自传中,说得很详细了,但是今天说的只是放弃,如何正确对待放弃。不过,再次看到这个故事,我已从无动于衷变成了悲怮。

对于事前分析,一个好办法是项目组成员匿名回答,他们可以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担忧。

结语

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不是看一本书,开一个会就能完成的。

这的他主动的认识到问题,承认问题,之后才能解决问题,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能够逆向思维的人,都喜欢追寻思维的乐趣、浅显的思考、不怕被人笑话,这些都是孩童的特质。为何成人难以做到,只是因为虚伪作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