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038:何谓地道--《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伊卡洛斯之翼 2022-01-13


我是得到App的忠实用户,除了听完罗振宇所有的节目以外,还付费订阅了吴军的《硅谷来信》。认同罗振宇主推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或许源自于我本身就是一个愿意探索未知世界,认同多学科的知识会构建一个更科学的思维模式,或许会对自己未来更有好处

何谓地道–《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这本书我看得很仔细,因为在看其他经济学领域的书籍的时候遇到的好些自己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都在这里找到了解答。对我而言这是继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理》、达斯古普塔的《牛津通识读本:大众经济学》后,对我认识这门学科有着醍醐灌顶般作用的书。用很大的篇幅仔细的解释了阿尔钦与科斯的理论。

经济学是个庞然大物,即使是专业的学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薛兆丰认为无论如何,得做个掌握地道经济的人,什么是地道的呢?

可证伪的,与生活相关的,看见看不见的,能分辨原因和结果的,能分辨事实和语言的,能分辨愿望与结果的,能分辨个体与全体的,能牢记基本事实的

可证伪意味科学的,与生活相关的意味着不脱离实际,看见看不见的思考才全面,能分辨原因和结果的才不会颠倒是非,能分辨事实和语言的才能实事求是,能分辨愿望与结果的才能尊重现实,能分辨个体与全体的才能识别应用场景,能牢记基本事实的才能保持初心。

对于经济学要解释的问题,薛教授精辟的总结为:

人类面临着四大基本约束: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

其实不单经济学如此,物种竞争,社会发展,都是面临这些基本问题,只是通过经济学这门学科把这些范畴统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思考公平和销量的问题,国家层面是这样,企业管理也是这样,双方都有道理,但立场不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薛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公正背后是效率考量,比如保护产权的努力是会消耗资源的,这种消耗越大,资源的净值就越低;社会的道德规范,越是能够帮助降低这种消耗,社会财富的积累就越多。当我们讨论公正的问题时,背后的含义往往是:这是符合效率标准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一个人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要把比较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天平两边去比对。而经济学要教给大家的是,在比较的时候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也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如何评价一个经济学家好不好,薛教授借用了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论述:

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只能看见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权衡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通过推测得到的后果。

经济学家关心的是,那些出于良好的愿望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会产生哪些有害的后果。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相通的地方就在于,它研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学关心的是事与愿违的现象,而不是事与愿符的现象。

地价贵所以房价贵?

这是颠倒了因果的说法,虽然看起来也很有道理。合理的经济逻辑关系刚好反过来。不是产品的原材料决定了产品的价格,而是产品的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而最终产品的价格再反过来,决定它上面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原材料价格。

阿尔钦在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 1987/2008)中“租”这个条目中写道:

“正因为这块土地从事生产能赚取更高价格,才使它的租值被哄抬到这么高。人们通过高价取得土地后,却往往误会,以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向顾客索取高价,是由于自己支付了较高的地租。“

一块地不仅可以用来建采石场或者建住宅小区,它还有好多其他用途:A、B、C、D、E……当一个资源有若干个选项时,被选中的那个选项,它的成本就是所有放弃了的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简言之,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放弃的东西越多,代价就越高;放弃的东西越少,代价就越少;如果没有放弃,就没有成本。

年轻的时候花大量时间去学习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哪个职业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兴趣,同时自己所花费的成本是最低的。经济学的看法是:

你拥有你的生命,但是你的生命是怎么度过的,你的职业是怎么选择的,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上其他人决定的。

房产交易税到底是买房人付的还是卖房人付的?之需求三大定律

  1. 当其他情况不变时,只要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在经济学里,一条需求曲线刻画的是在所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请注意,是“所有其他条件都不变”。

  2.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的含义是:每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需求量会变化百分之几。

  3. 每当消费者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时,高品质的产品相对低品质的产品就变得便宜了,这笔附加费越高,高品质产品相对就越便宜。

需求第二定律说的是,当出现新的情况、新的冲击时,人们寻找替代方案的范围一开始可能没那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选择替代方案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能够找到的对策就越来越多。

房产交易税到底是买房人付的还是卖房人付的?正确的答案由两句话组成:税负是双方共同承担的;双方各付多少,取决于需求者和供应者双方的相对弹性,谁的弹性低,谁对这份交易的需求更迫切,谁就付得多一点。同理,谁越需要这份工作,谁的谈判能力就越低,就会承担更大比例的负担

分配,没有哪一种规则比另一种规则更公平。

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竞争规则。人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的约束就是稀缺,东西不够。那么东西不够时,人们是怎么分配的呢?

  1. 暴力依然是非常重要和常见的竞争规则。暴力,只有当它失败的时候,人们才会谴责它;当它成功时,人们往往会膜拜它。暴力是古老而常见的竞争方式,在文明有了相当发展的今天仍然如此

  2. 靠智力高低竞争资源。

  3. 以论资排辈界定产权。

  4. 按社会身份分配财产。

  5. 按照劳动时间分配。

  6. 随机分配的,摇号决定。

  7. 先到先得,谁先来谁先得到服务。

  8. 按需分配,谁需要给谁。

  9. 按照出价的高低,价高者得。

所有这些竞争规则里,哪一个更公平?答案是,公平与不公平要看说的人是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公平观:身强力壮的人、喜欢练武的人,会觉得暴力是个挺好的规则;学霸会觉得考试是一个挺文明、挺公平的办法;根正苗红的人会说要按出身来排序;有北上广深户口的人会说户口其实挺好的……当然,有钱的人会说,按照出价高低更公平。

关于竞争的规则,我们需要了解,没有任何一个规则比别的规则更公平。选择不同的规则,禀赋不同的人,胜出的机会就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要让所有人都同意某个规则是最公平的,是近乎不可能的事.

从公平的角度看,出价高低并不比别的分配方式更公平。从效率的角度,从社会财富积累的角度,从如何减少竞争带来的无谓损失的角度看,出价高低比别的竞争方式更有效率,它直接带来了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

短缺与过剩

短缺是指因为价格受到了抑制,人们仅仅用出价的办法买不到这种商品,而只有采取其他的竞争方式才能得到这种商品的情形。

过剩是价格被人为拔高的结果,以至卖家必须搭配其他的竞争手段或服务,才能把商品卖出去的现象。

价格管制跟收税不一样。如果一间公寓的租金市价是100元,政府说这100元中要征收40元的税,政府就变成了二房东,也就是说房租的60%归房东,40%归二房东——政府。这叫收税。但价格管制不是收税。政府不要钱。政府只是说,这房子的租金100元太高了,需要加个限制,租金不能超过60元,这样房东就少拿了40元。这少拿的40元,政府并没有得到,这会导致下面两个结果。

  • 价格管制必然导致资源价值的耗散。一间租金市价明明是100元的房子,非要按60元租出去,它最后就会落到那些使用价值只有60元的人手上。这房子最后就只值60元,而本来应该实现的那40元的价值,就白白地耗散掉了。

  • 人是追求损失最小化的动物,人可不愿意看着那40元白白耗费掉。在人们被迫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时,他们就会选择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的竞争方式。

它山之石

很多时候,我们看某个作者的书,一般只能看到一派的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俯瞰经济学这个领域,只有看到一个个在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说了什么,才能了解这领域,下面摘录一些大家的观点。

活着最重要,阿尔钦如是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世界运行的规律是客观的,对所有的事物都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为你有道德,有效率,有公平,有理性,就会对你好些。前半句很通俗,后半句很消极,意味着大部分的努力都是徒劳,接着就会有人想既然徒劳,何必努力,还是守株待兔罢了。

其实道理很残酷,但是千万别用消极的心态对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也说到,基因难道是为了让生物活得更好,更强大吗,进化都是向着对生物体自身更有利的方向发展吗?不是的,一切都为了能让这种基因能传递下去,肉身过得好不好,他们从不考虑,为了活下去死得再多也不可惜。其实人类社会也和物种竞争繁衍的规律一样,万物存活看条件,和理性与否无关。

阿尔钦认为,参与经济活动的人究竟是否理性,这个问题不重要。

  • 首先,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从统计学的观点看,只要存在不确定性,人们就没办法算出所谓的最优解,顶多只有一个最优的概率区间。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制度,是如何存活下来的,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够存活下来。这些跟人是不是理性的没有关系

  • 其次,树叶都朝着阳光生长,不管树叶有没有理性,我们关心的只是一个规律,就是朝阳光的地方树叶长得茂盛,背着阳光的地方树叶长得稀疏;而哪怕在一个人人都是傻瓜的世界里,哪怕每个人的智力水平都只有树叶那么高,也仍然有人能获取利润,能存活下来,甚至还活得挺好。

阿尔钦为经济学找到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的条件。也就是说,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能够存活下来,而如果条件发生了改变,人们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晚餐不是恩惠而是私利使然,斯密如是说

斯密在《国富论》写下了这样一段警世恒言:“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其实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都是什么呢?怕是很多人都不甚了解,我也是,薛教授做了导读与归纳,斯密的主要观点如下:

  1. 人是自私的,那些完全不自私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自暴自弃的人,在社会上是不会受到尊重的。

  2. 人不仅仅是自私的,同时还具有同情心,也就是有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3. 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减弱的。

在斯密看来,人是自私的,但也有爱心;爱心只能适用于小圈子,无法延伸到更大的范围,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市场这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才能满足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需求。斯密的重要建议是: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朋友圈里斤斤计较,过分讲究市场规则,也不要在市场上强求陌生人表现出不切实际的爱心

寻租与偷窃对社会的害处一样,图洛克如是说

贼偷东西大家当然认为是不对的,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贼并没有减少资源的总量,他只不过是把资源从一个人的口袋转移到另外一个人的口袋。那在经济学家看来,贼的害处在哪里呢?

图洛克指出,贼的害处在于,他们平添了人们造锁的成本。人们为了防范偷窃,需要消耗真实的资源。这些资源是社会不得不承担的净损失。如果贼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那社会上节省下来的资源,就可以用到别处去,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

图洛克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原因在于,当时有一些经济学家说:

政府给一些企业特殊照顾、给它们垄断权无伤大雅。有些企业得到政府的特别庇护,具有垄断经营的权利,照理说应该赚很多钱。但是有些经济学家去调研,发现这些企业赚得并不多。既然赚得不多,也就算了,别批评它们了。

图洛克见此便做出反驳:我们不能只看那些企业本身赚了多少钱,它们多赚的钱当然是由消费者掏腰包的,但我们还要看到另外一块很大的社会损失:这些企业在争取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的过程中,本身就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经济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租”。所谓租,就是对资产的付费。这里所说的资产含义非常广,包括土地、矿山、人的才能、发明创造,甚至是特权。只要能够带来收入的资源都叫资产,而对资产的付费就叫租。

“寻租”即那些向政府争取优惠政策,让自己得到好处,同时导致社会总资源发生耗散的行为。在很多国家,由于制度设计不当,寻租行为非常普通。这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些国家里,人们虽然每天都很忙,但整个国家却非常穷。

资源本没有主,谁用得好归谁,而不是看产权证,科斯如是说

先说说一个真实的案例,”火车与亚麻”:

从前的火车都是烧煤的,烧煤就会喷出火星。有一辆火车路过一片亚麻地,农夫把700吨亚麻堆在了铁路边自己的农地上。这亚麻是农夫的,铁路边的农地也是农夫的。亚麻放在农地上,没有碍任何人的事儿,但是火车经过时喷出的火星把700吨亚麻给烧了,铁路公司要不要赔偿?

人们常常把“权利的行使应以不伤害别人的权利为界”这句格言,作为解决纠纷的金科玉律。但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纠纷双方都可以拿这句格言替自己辩护。

对于大众而言,答案是非常明显的,伤害者当然要对被伤害者做出赔偿,同时,我们还要限制伤害者对周边居民、周边环境继续造成伤害。科斯不同意,表示如果用市场一盘棋的角度看问题,亚麻和火车都是一个老板,最经济的办法就是亚麻搬远一点,而不是需要铁路改道或者建筑高墙。科斯的金句就是:谁避免意外成本最低,谁的责任就最大。通过这样的责任分摊方式——推而广之,用到各种责权利的分配上——整个社会为了避免意外所要付出的总成本就会降到最低。

凡是在一个人的社会里不存在,而在多个人的社会里存在的成本,就叫交易费用。科斯定律最流行的版本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同样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谁用得好就归谁”。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一开始它的产权归谁,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能最大化其价值的人手里。

价格解决了资源配置问题,哈耶克如是说

计划经济的有三个槛:

  1. 人际效用不可比较。每个人对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个人估值;对同一种物品,每个人也有不同的偏好。我们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愿意放弃什么,但是横向做比较时,谁的需求更重要呢?我们没办法判断,也没办法权衡和协调。

  2. 数据不可得。在自然界,我们只要有大数据,就能够预测。是到了人类社会,情况就复杂了。第一,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排序。第二,即便他们知道自己的兴趣排序,也不一定愿意告诉别人。第三,人们会误导,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第四,很重要的一点,人会对预测本身做出新的反应。第五,数据永远保存在不同的人那里,永远无法集中在一起,要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非常困难。

  3. 奖惩很难恰如其分。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奖惩问题,人们就不能及时修正他们对未来的预测,并做出调整。

边际平衡说的是,我们手上的钱有限,每一元钱应该花在给我们带来收益最大的那件商品上。经济学教科书一直关心的,往往是如何平衡边际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才能让我们每项活动的边际成本,跟它的边际收益相等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那么个人的总收益就能够达到最大。

哈耶克力排众议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边际平衡的问题,而是要解决的是应付变化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价格体系。价格体系能够轻松越过计划经济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碍,能够巧妙地把分散的知识利用起来,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每个人的判断和行动做出奖惩,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应变问题

通过价格可以解决计划经济中出现的3个槛,比如通过价格,人们就能够找到一把共同的尺子。因为每当出价,人们就知道这个人愿意用什么样的代价获得商品。比如,通过价格传递了关于稀缺的信息和数据,什么东西缺了,那件产品的价格就上升了。买卖做对了,他挣钱,否则就赔钱,这就是奖励与惩罚。

所以价格有三个很重要的作用: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指导生产,指导分配

拦路抢劫和乘人之危,后者必须嘉奖,弗里德曼如是说

有两个故事

  • 第一个是遇到强盗,问你要钱,你说我去取,然后趁乱逃跑了,强盗说你失约了;

  • 第二个是你走在沙漠,遇到一个商人,你渴的不行,商人兜售饮用水,你许诺出沙漠后给钱,出了沙漠你没给,商人说你失约了。

这两个思维故事区别就在于:在第一个故事里,一个人面临的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是强盗制造出来的;而在第二个例子里,口渴的人面临的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不是提供水的人制造出来的。提供水的人,只不过给别人多提供了一种选择而已。

这就是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一文中所说到的知识。不是科学知识的知识,而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愿意以什么样的代价、购买什么样商品的具体信息。如果人们阻止别人发国难财,阻止别人用高价出售紧缺商品的话,那这些人就不会以实际行动利用这些知识了。阻止发国难财的直接后果,就是剥夺了遭受灾害的人的选择。

权利来自人类的错误,德肖维茨如是说

权利来自哪里呢?他首先驳斥了一下主流的观点:

  • 第一,权利不来自神

  • 第二,权利也不来自自然。

  • 第三,权利也不来自逻辑。

  • 第四,权利也不来自法律。

权利来自人类的经验,尤其是那些惨痛的经验、那些巨大的错误。“每当人类经历了巨大的错误、有了惨痛的经验以后,就想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错误,于是人们就逐渐建立起对权利的约定、对权利的安排,目的是要减少错误,减少损失和失败。所以权利来自错误,正确也来自错误,人类在过去惨痛教训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改变我们社会的制度安排。

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是中等收入的人,戴雷科特如是说

事实上,政府在进行财富再分配时不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样,钱从最有钱的人口袋里到了最穷的人口袋里。相反,每当人们通过选举、通过政府的行为进行财富再分配时,真正得益的并不是一个社会中最穷的人,而是这个社会的中产阶层。中间的人得益了,而付出代价的往往是这个社会中最穷的人和最富的人。

  •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个社会最穷的人,他们的知识、时间、精力致使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往往很不够,他们根本没有意识、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源替自己说话。

  • 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当中最有钱的人,他们也不屑于过多替自己说话,他们不在乎多交那么一点税收。

社会中处于中等收入的阶层,他们有很大的积极性,他们有很强的动机和能力,“通过选举为自己说话,为自己办事”。

结果是社会上最富和最穷的人,共同补贴了社会上的中产阶级。

结语

书看完了,兜里还是没钱。上个月节衣缩食,消费降级积攒的钱,一个国庆假期全花出去了,留下一个可观的账单。

不过,我始终相信,面包会有的,日子总有一天会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