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30:造物主--《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伊卡洛斯之翼 2022-01-13

昨晚没睡好,今早6点就爬起来了,看到桌子上这本《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抖擞了一下精神,终于把它的最后一章给看完了,全书共982页(仅是正文部分)。打开音箱,播放马友友的《Yo-Yo Ma Plays Ennio Morricone》,开始今天的读书笔记。实话说,这本书真的很难读懂,或许这是一块智商的试金石,我的智商达不到,因此只能看懂它一小部分的内容。

造物主--《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想了很久,依然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标题。曾经,不是很久,就是几年前,我对起标题这个事情是不太上心的,因为每每想要为文章起标题的时候,脑中总会涌现一堆的标题,我只要比较一下,选择一个切合心情的。现如今,每每遇到一篇新的读书笔记,我都会发上一会呆,为找标题而苦恼。我并不愿意将其解释为,到了高原之后的不可逆脑损伤,或只能说关于文字的敏感程度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不晓得这是否和这里的社交圈太小太窄有关系。我真的想念以前,在咖啡馆和小伙伴们畅谈说笑的日子,那个时候临近饭点一号召,大家匆匆吃饭后,呼呼而来。

最后,我选定了一个名字,便是造物主。有人说,造物主是一个宗教用语,我不认同。造物主用英语来翻译其实是“The One”,源于古希腊,而并非什么“上帝”,“万能的主”。只是宗教借用了这个词,然后说上帝就是造物主。当我们深呼吸一口气,想想我们自己其实也是造物主,我们写的小说,里面不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吗?我们设计制造的机器,看着它们有序运行,难道我们不是造物主吗?计算机世界中,一个系统,一门语言,一个框架,我们计算机人,时时刻刻都在造物,我们也就是正儿八经的造物主。

连数学都不是完备的,何况其他?

在宗教里,被神化的造物主,是万能的。然而,有一个悖论总是难以回答,万能的神为什么不能让我从痛苦中走出来呢,为什么要让这个世界充满悲伤和眼泪呢?

哥德尔用一种几乎神一样的口吻告诉大家,没有万能的神,神都是有弱点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二千余年前的希腊神话,是不是会感觉更亲切,比如手持闪电又好色的宙斯怕老婆赫拉,看似万能的阿喀琉斯也能被毒箭杀死。哥德尔证明了,即便是数学上非常严谨的系统,也是不完备的,会有致命的漏洞。众人不信,最后都未能证明哥德尔是错的,当年爱因斯坦劝说哥德尔去美国任教,在入籍美国国籍的时候,哥德尔又敏锐的发现了流程中的漏洞,虽然有插曲,最后还是顺利的。

智商是我的硬伤

我先说说这本书中不太理解的内容,一上来让我懵逼就是数论,我的数学水平一般,对数论的思考和研究不深,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在初高中学习的数学都有很多关于数论的内容,毕竟那些都是基础,数论的深入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和研习,我深知,平常人一下就懂的理论,我得花上多一些时间,通过各种演算和例子去理解理论,不然我就成为了十万个为什么。接下来,看不懂的就是五线谱,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诠释巴赫的音乐《音乐的奉献》,我继续懵逼,一来看不懂五线谱,二来我尝试去听这段曲子,结果是昏昏欲睡。我进一步确定了一件事,智商确实是我的硬伤。接下来碾压我的就是离散数学,我能知道形式化命题演算,但学得不深,看到一堆的形式化演算公式,我是头大的。之后就是数论和离散数学的交叉引用与证明,借用数论的结构体系来描述循环和递归、讨论禅宗的思维、对信息编码与编码的构造、复杂系统的中间层次的抽象、心智和脑神经的作用机制、DNA与蛋白质的复杂网络、图灵测试和人工智能的探索。

这本书是国内一代计算机人花了将近十年时间来翻译打磨出版的,因为按照侯世达的要求,中文版举的例子要用中国本地化的故事,而不是简单翻译英文。不过,即便如此,将近30年前的行文方式,还是让我读起来晦涩不已。每个章节前的小故事,作者花了很多心思来设计和嵌入理论,但是或许对西方的幽默不太理解,加上对理论的有限知识,让我感觉味同嚼蜡。

然而书中提出的问题和一些讨论,还是打动了我,比如关于解释哥德尔理论的一个例子,说的就是总会有一张可怕的唱片,会让放在桌子上的留声机爆炸,因为留声机播放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正好与机器构造和桌子发生共振,然后将机器和桌子一同毁掉。即便如何缜密的系统,总会有一个后门或漏洞,使得遵循这个系统运作的事件,对系统造成崩溃性的结果,这就是我们造物主必须要认识到的。

追寻本质,认识边界,努力前行

最近,我又恢复聆听吴军在得道上的课程,《硅谷来信2·谷歌方法论》,在这个课程里,吴军尝试给非计算机科班的同学讲述计算机科学,并通过介绍计算机上的理论来提升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效能。吴军在课程里讲到,在计算机行业里,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天赋决定了每个人手上的工作和成绩是不同,然而只有在见过真正的聪明人之后,才能看出自己的局限和差距。做事情要知道边界,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才是我这种笨人应该去遵循的工作思路。

正如计算机而言,很多事情在理论上是有边界的,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无法逾越的鸿沟,比如计算复杂度,排序的话就不可能低于NlogN,浮点数IEEE754的定义就决定了精度一定有限,所有的电子设备用的都是冯诺依曼的体系结构,图宁机能不能自动停机等等这些都是计算机的基本的理论,看起来大而无用,但是对计算机科学的本质的理解,决定了他能在计算机领域走多久,有多深。对于计算机人来说,生活工作遇到了什么事情,能用计算机解决的,想到就赶紧做,别在空想中度日。

吴军谈到了谷歌和高盛招人时候出的面试题,重要的是要找到合群的、正直的聪明人,而不是去找那些仅仅因为有经验或者刷题就能回答上问题的人。我并没有机会参加谷歌和高盛的面试,但是我参加过微软的面试,实战编程的短板一些就被考察了出来,某个程度,这也与本身自己思维模式和聪明程度有关。即便不够聪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短板,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的努力,经验和见识一定程度能弥补上一些智商带来的差距。

反思自己在计算机领域上走的路,我仍然认为,如果当年能有更多的高人点拨,能让我们这些刚入门的计算机小菜鸟找到方向,接触更多关于计算机本质的理论,对本质的思考更加的深入,一定会比现在走得更远。然而,正如前人所说的,编程这样的技能,其实自学就好,然后程序后面的编译原理,体系结构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那些基于应用层面的计算理论,无论是深度学习还是大型系统的设计规划,本质上都是一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本末倒置,其实就是我自身在计算机领域的局限。

结语

我去了解过当下热门的STEM课程,大部分的班只不过都是学而思的翻版,提前的灌输了计算机的技巧,引导不好就是一位小码农,小匠人,跳不出技术看计算机的本质的话,这个小朋友算是走上岔路了。

浮于技术表层,规避技术的本质,浪费巨量计算能力,以超量的资金代偿,当下乱象莫过于此。

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新的领域知识与探寻计算机本质,以专业化的态度来做好系统的规划和评审,用简练的语句来表达专业化的观点和态度,把搞机进行到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