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2020级2班章草临摹结课作业展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1-13

零二零级二班

章草临摹结课

图片

前言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的一种书体,它的前身是隶书的草写,也就是草隶,草隶诞生的年代说法不同,一说是秦朝末期。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认为:“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另有说法认为草隶产生于汉代,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里有“汉兴有草书”之说。在西汉末期,在草隶的基础上发展出章草,章草是通过对草隶结构、笔画的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后而成。章草因其结构明晰规整、书写时遵循一定章程故被称作“章草”。还有说法认为,史游作《急就章》受到了汉章帝的欣赏和推崇,故称其为章草。

五周的时间里,我们在马老师的教导下,深入学习了章草。在马老师的教学下,我们认识到了章草的演变与发展。课堂上,马老师会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讲解,针对不同的问题,老师也会耐心的为我们示范。老师总是教导我们深入读帖,领略古意,掌握古法,活用古法,这些都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下面是二零二零级二班同学们的结课作品,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师友批评指正。

                                     ——辛丑年末李航记

图片

教师介绍

指导老师:马健中

图片
图片

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第十届郑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河南省书协理事,郑州市书协副主席。

图片

学生作品与感悟

陈琳琳

很开心,又是马老师教我们,马老师认真负责,在第一节课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们“不要做泛学下的悲哀”,何谓“泛学下的悲哀”呢?即各体皆学,无一所精。马老师希望我们做春天的小燕子,可以早日堆砌起自己的新巢,而不是像蝴蝶,翩翩于万花丛中,却稍纵即逝。

 马师所言,极大的触动了我,于是我对章草课程十分重视,虽期末在即,考试众多,却也坚持每天练习,但遗憾的是,最后呈现的结课作业还是不能让自己满意。

 在结课展结束后,马老师给我们一二班同学开了个小会,问我们对自己的结课作业怎么看,我回答:“很遗憾。”世间尽是遗憾事,也许是一个月的练习时间太短暂太匆匆,我并没有做到马老师要求的“领会古意,掌握古法”,古味还是偏少,但能够不断进步也是好事,最后的结课环节也算是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入古愈深,所得愈新,我将继续努力,与古为徒,真正做到领会古意,掌握古法。

图片

慈吉贝

飘扬洒落如章草。在学习章草的过程中,我主要以《出师颂》为范本进行临摹,对其用笔、结字与整篇章法研习把握,力求精进。《出师颂》用笔沉实,笔势飞动,结体宽博,高古浓郁,为章草的成熟之作。马老师要求我们用胳膊发力而并非手腕,这打破了我以往的习惯,起初不适,后线条质量在临摹改变的过程中有所提升,但仍力度不足,需勤练补拙。在练习《出师颂》的同时,我又临摹了《济白帖》,《济白帖》残纸,四行字迹,墨气淋漓,其每字每行,都无造作,有自然书写的快感。在临摹过程中,我感触很深,体会到了重按笔的酣畅,也有提起笔的线条张力。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沉着痛快,书之本也。”《济白帖》字里行间有超尘脱凡的太古之风和邈远的意蕴之美,值得我反复学习。冯班曾说:“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跟随马老师学习过程中,我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治学的专一精神与专业素养,感谢老师的授课。

图片

邓辉琼

章草临摹是对章草进行临习。在章草课程中马老师强调:“我们要写出真容,而不是'遗像'。”这句话的意思是:临摹碑帖时,应当临的生动形象,而不是死板僵硬;要有大小、轻重缓急之分,而不是像糖葫芦串一样,每个字都均匀整齐。在课程的学习当中我主要临习了《十七帖》,而线质不够挺拔是此次学习中的缺陷,当然也在马老师的课堂上学习到了很多,小到临摹细节,大到学书理念,马老师十分用心的教导我们。此次结课,遗憾肯定有,但是收获也不少,非常感谢马老师在课程中的教导。

图片

邓彦龙

  章草是草书成熟时期的开端,其保留了隶书的波磔,也是其主要特征。章草种类丰富,除大量简牍外,有史游《急就章》,索靖《出师颂》《月仪帖》,陆机《平复帖》,皇象《急就章》,《十七帖》以及《淳化阁帖》中部分章草作品。选择范本,应在唐以前,细细感受其古朴,活泼,浑然之气息。

 章草草法严谨,法度极为明晰,其笔画尽可能进行省变,简练严明,一点一画皆有根有据。章草不同于其他草书,其字与字之间几乎独立,用笔顿挫分明,时有篆籀笔意,然其结体平正中不失欹侧,字字独立不相连绵,笔画映带处如游丝笔断意连,通篇之下,可谓古音绕梁气息盎然。面对刻帖,要先有墨迹寻根,用墨迹之感书刻帖,才能将“遗像”换“真容”。

刘熙载《书概》称“章草”为“解散隶体,简略书之,此犹未离乎隶也。”此语虽简,却准确描绘章草之形质与神态。

图片

丁宁宇   

章草由篆隶变化而来,古朴拙茂。其分类有许多种,我更偏爱康里巎巎的爽劲。此帖风格突出,方笔遒劲,章草杂糅,流美飞动,爽利刚健,点画圆转,疏密欹正,通灵透气,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写的时候,我重点关注了线质,适当加入了一些墨色的变化。康里子山的用笔感觉比较泼辣爽利,更具有感情,在为数一月不到章草的练习中,我的用笔有了一定的提升,点画更有力度,笔力,腕力,肘力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感谢马老师的教诲,章草课令我获益颇深!

图片

郭昊

章草的艺术自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章草的出现至少要推至秦汉之际,在秦代出土的一些简书中有些文字已经具备了章草的笔画特征,汉代的一些简牍文字章草的意味则更加明显,这些墨书文字展现出了在秦汉之际具有生命力的书写,一种虚和相生的端庄之美。

大多数章草是字内相连,字字不连的,章草虽不像二王的今草一搨直下,在书写章草的过程中,笔力虽不彰显于外部,但却含在字的线条之内,它是具有内敛含蓄古雅之美的一种书体。

图片
图片

侯琬婧

        在为期五周的章草临摹课程中,马老师从理论和技法两部分对我们进行了指导,我也不断加深了对书法学习的理解。在临习的过程中,我也尝试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对书法学习有了新的体会与感受,也对章法有了更多的尝试,去尝试疏密、墨色、大小的变化。感谢马老师的指导。

图片

黄炳堃

在老师为我们推荐的众多经典法帖中,我选择了王羲之的草书名作《十七帖》进行探索学习。并尝试以临摹《十七帖》为契机,去践行“领略古意、掌握古法”的习书理念。

 大量临习后方知《十七帖》冲和典雅、风规自远,古质浑然而有篆籀遗意。作为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其在临界悠游的状态中蕴含着破旧立新的生命力,在缓急进退的节律中诠释着中正和雅的艺术性。引人驻足、流连、回味。

  常因《十七帖》广博宏大而感叹五周太短。

图片

黄梓健

汉简的文字风格以粗豪率意居多,虽然为了书写的快捷而笔画潦草随意, 却在无形中透着一种大气和豪迈, 如居延汉简绝大部分的隶书, 形体扁阔舒展, 笔画的粗细、 长短和顿挫变化莫测, 有大胆的拓展和张扬。有的字撇捺纵横, 在最后一笔尽情挥洒, 形成长而厚重、 笔墨浓郁的一画, 一意孤行, 藏中露锋, 充满冒险精神, 厚重质朴中尽显奔放豪迈, 充满视觉张力。章草, 是由草隶而发展成熟的草书, 各自独立, 又气息相连, 点画随意, 真率自然, 爽利中透着空灵的气息。汉简中有这种奔腾不羁、 气象豪迈的风格, 也有自然质朴、 天真可爱的一面,没有雕琢精工的矫饰之感,表现了一种活泼的生命力。汉简中的文字有长竖大捺, 字的结体跌宕变化、 开拓纵横, 笔法放纵、 疏朗、 活脱, 表现得自在随意、 朴实无华, 给人一种特殊的、 充满生命力的气韵生动之美。

图片
图片

李丹

章草,对我来说是一个未曾接触过的书体。这门课我主要临习了索靖《出师颂》。此书属较典型的早期章草书体,其结体宽绰,笔法浑厚,有篆籀遗风。马老师课上讲,临习此篇需体现出草稿的意味,这也就说明了表现章草的古朴自然之美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门课,我对章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于草法的识读和记忆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希望以后能够不断学习来加深对章草的认识和理解,努力提升章草书写水平。

图片

李航

首次接触章草,很是迷茫,但在马老师细致的讲解和指导下我对章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取得了一些进步,同时也领略到了章草古朴烂漫之美。作品虽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章草的学习对我有很大帮助,日后也会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图片

李垣丰

在为期几周的了章草学习中,经过马建中老师的悉心教导,使我对汉代的草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深入。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既有汉代隶书的朴拙气息也具有草书便捷省时功效,笔法大多源自篆隶,我认为书写章草要体现出字体的原始状态,取法于自然物像,再通过笔墨天然的行诸纸上。

图片

刘燕歌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于章草有了更多的认识。章草是带有草化的隶书,章法严谨,气息拙朴淳厚,格调古雅。临习章草,运笔要稳,点画简约、含蓄,尤其是点画中段,不能轻轻滑过,偶有牵丝映带,但自有法度。运笔取圆势,遒劲委婉,呼应自然。初学章草,不宜快,要用心体会运笔的圆融、气息的流动和笔法细腻的韵味,此外,多进行古帖临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章草。

图片

吕佳璇

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五周的章草临摹课,在马健中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对章草进行了临摹,体味其中古意。《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在学习临摹的过程中我刚开始临摹的时候用笔单一不灵活,而且线条缺乏质感,甚至会出现马老师说的“山体滑坡”,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慢慢改掉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了很大的进步。

感谢马老师的悉心教导,我在章草方面有了极大的收获,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也让我对章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后我会多多练习,努力在章草获得新的突破。

图片
图片

罗朝鲜

篆隶楷行这些书体都一一接触了,唯独章草是陌生的。但经过五周的章草临摹课、在马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对章草有了全新的认识,也逐渐地喜欢上了这门新的课程,章草由隶书演变到草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又作为“今草”的前身,而“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期,“今草”正是由章草变化而来的,马老师从理论上让我知道了章草的来龙去脉,更从实践上帮我作了好的示范,让我逐渐了解了章草的相应笔法,同时这提高了我的书写水平。

图片

牛凯扬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在马健中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初步认识到了章草之美。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

牛晓一

         这段时间跟马健中老师以及同学们一起进行了章草的学习。章草是一种非常高古的书法字体,是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在汉代章草中,我们可以看到章法的错落,简牍中的草书墨迹更加清晰的展示了章草的古韵之美,其结字灵动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在章草学习中,我进行了墨迹和碑刻的双向学习。在墨迹中更直观的感受章草的用笔、其对整体墨色的把握以及整体气韵的流畅。《济白帖》是很值得学习的一篇墨迹,虽然字数不多,但其在结字,章法,用笔等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对墨迹的把握过后我尝试将墨迹中学到的带入碑刻作品中去,尝试将较为死板的碑刻写的更加生动,在刀锋中看透笔锋。章草的学习使我对字形、用笔等各方面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但我的线条质量还有待提高。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提升自己,解决本次课程中发现的问题,争取有更大的收获。

图片
图片
图片

韦春英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使之省易简便,故其用笔仍然多沿袭隶书,虽字字独立,但每字笔画之间,又加进了飞丝萦带,圆转如圜,索连的笔法,形成了章草独特的笔法。马老师的教学极富趣味性,用潺潺流水比喻整体章法的流畅性。且多次强调写字需有笔力和锐度、墨色变化、字组里的变化和字组之间的变化以及上下左右的章法应该怎么处理等等。享受章草这门课的同时也学到很多东西。

图片

杨静蕾

这次的章草临摹课程是我第一次按照专业的标准去学习章草,实现了我的一个心愿。章草起自草隶,本身便拥有古朴厚重的风貌,这种风貌是与我以前接触到的其它动态书体的不同之处,它不取险峻之势,没有缭绕之姿,在质朴的用笔中体现起承转合。在本次课程中,马老师再次强调了领略古意、掌握古法和活用古法的重要性,临摹学习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用细致入微的体察推动理解的加深。就学习成果来看,笔力有所提高,对“活用古法”也有了一点点体会,同时我对个别笔画观察不够,轻重和浓淡干枯变化的自然运用还需再打磨。

图片

姚若蓝

章草是由隶书的草写演变而成,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整体章法严谨,气息拙朴淳厚,格调古雅,点画简约、含蓄,点画之间偶有牵丝映带,但自有法度。马老师说临习章草要以墨迹为主,我选择临摹的是《出师颂》和《张氏通波阡表》,《出师颂》其末笔仍具隶书的波磔,其字势追求在运动中取得平衡,““蚕头凤尾”带有隶书遗痕,“银钩虿尾”具草书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张氏通波阡表》是杨维桢的作品,杨维桢的风格奇崛峭拔,狷狂不羁。通过五周的学习,我对章草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在马老师的指导下也有了一些进步,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更加认真,加强章草的学习。

图片
图片
图片

 · end · 

院团委青年传媒中心

指导老师|马健中

图片|郭昊

文案|2020级2班

排版|侯琬婧

校对|2020级2班 

审稿|张珂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