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评价以及钱穆与黄仁宇的对比等

 gearss 2022-01-13

2007年,也就是10年前,作为给一个姑娘的豆油,写了下面这个书评,一晃十年。

现在看大学写的东西,就像看小时候花脸口红大檐帽的照片,不忍直视。但当时确实这么想,这么装,这么中二,这么nc,还这么不要脸的在豆瓣写了这篇乌七八糟的内容,真是不知说什么好,也没什么办法,人不中二枉少年。

今天,十年后,2017年4月23日,在老文章上更新一些内容。对,也是体验新版豆瓣编辑器。

如果说现在,让我对没读过钱穆和黄仁宇的同学,说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后感,说说《万历十五年》、《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觉得要讲些新鲜话,也是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谱新词强说愁,现在中年大叔(约约约!),更不好如以前那边乱讲。确实,两者有太多不同,太多可以比较的和不可以比较的地方。但值得一说,如果比黄仁宇多的,还是钱穆的家国情怀。作为一个历史研究的从业者,研究历史,以史明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单是落笔在中国政治之得失上,对的,这很钱穆,很民国。

大部分的本国青少年同学,总有这样几个幼稚:1.觉得历代帝王(其实也包括现在企业zf等)皇帝老儿高高在上,一句话下面就是圣旨,管理国家是简单的;2.觉得我们国家封建制度,甚至其他制度是错误的,是不好的,是不公平不公正的,是落后的,而西方——其实就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是先进的,是好的,是值得学习的。不论别人怎么想,2007年前的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既有帝王将相,又是美分带路,棒棒哒。改变就是从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开始。钱穆这本书,既大器,又从容,娓娓道来,心平气和的讲讲中国历代的政府治理结构和政府决策流程是怎么回事,什么是他认为的好结构,既有专业性的科普阐述,又有历史的美感。全书读完,真的记住了什么到时其次,更多还是给我们非专业的人,正了中国政治历史的三观,了解到很多事情“没那么简单”,进而通过工作生活,知晓凡事都没那么简单,在进而,学习到也没那么复杂,这个过程里,读好书就很重要,有启蒙意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与其说是个专业书,倒不如说是这样一个启蒙读本。

我曾经一度认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和《万历十五年》之间,是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这也是错误的。这两本书,是站在两个角度,用两个文体,说同一件事。《万历十五年》肯定更有趣些,《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若不是对历史强爱好,看不下去也是有的。钱穆自然是说得失,《万历十五年》又何尝不是在说得失,《明朝那些事》又何尝不是在说得失。而读完钱穆的书,总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感受,生成对我国过去几年前历史的国家治理经验的欣赏,能体会到确实所有政治体制既不是空降输出也不是拔地而起,还是一代代成百上千年的沉淀,进而深刻感受到“建设有中国特色道路”的必要性。括号:以上这部分,请广大初高中生抄进读后感里。

最后说说豆瓣,还是挺不容易的,这样一个网站,起起落落,十几年下来。我自己2006年注册的豆瓣,尽然坚持使用该网站11年,从web2.0到现在,也是醉了。请豆瓣管理团队加油吧,多招牛人,少改版。

克克

2017.4.23

--------------------------------2007年的分割线--------------------------------------------------------

【书单子】由《中国政治得失》开始的 最近在开始读钱穆的《中国政治得失》,以至于一天的时间基本上都耗在上面。现在写一点感想。 大概的说一下钱穆是谁。仿佛记得是一个教授,教授国学的。本来是大陆的,1949以后去了香港,后来死在台湾。传言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解释一下偶的对国学的认识。觉得吧,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中国人的学问。That is all。中国的学问里包括了中国人说话的学问——文学;中国人自high的学问——艺术;中国人压箱底的学问——儒学(在一期的国家地理杂志上,中国的儒学被认为是一个宗教,哈!);……;那么,钱穆就是研究这个的,而且还生活在香港和台中,可见他的生活还是比较爽的。 钱穆的学问极其不错,亏好死的早,否则大约CCTV10的《大家》栏目一定会采访他。由此间接可见钱穆的学问有多拽。要是在现在,估计不但能上《大家》,还能感动中国。 钱穆他的学问的深厚体现在这样几点,一个是钱穆说话很清楚,《中国政治得失》开篇第一节就写的好:中国政治从秦汉开始,“秦只是汉代的开始,汉大抵是秦代的延续”,对仗的一句话,把一大段乌七八糟的历史说得清清楚楚。而且很干净,句子也漂亮。这几年在学术领域极其浅薄的经历已经让我知道,做学问,写个万字,十万字的文章并不困难,难得是把万字,十万的文章用千字表现出来,这点很不容易,要大学问才可以,而钱穆显然有这样的大学问。二、钱穆的学问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极其扎实的积累。深度上举个一个例子,钱穆写道唐朝的灭亡时候说唐代兵役制度后期,地方军事负责人为了侵吞部下的财产而想方设法的把自己的士兵搞死,并且补充“这许多事情,正史说不记载,要在许多零碎文件中,才可看到。”学问好不好就在这里看出来了.另外在前文的叙述里,钱穆说道丞相等等官名的来历来源于祭祀或者皇家时(这有点像现在的日本,比如现在日本的很多部长级别的官员名称还是以皇家雇佣人员的形式命名,如'官房’,即便是实际工作已经是服务人民性质的——keke),一一举例的架势也很精彩,只是我不能确定这个在你们文史圈子里是否是属于常识。另外在广度上,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或许这个观点不正确或者钱穆在世的时候不认同——虽然钱穆是以正面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形态而自居,但是实际上,钱穆对与中国政治的分析,完全是运用了西方政治学的说法,当然我的这个表述是有问题的,因为政治学作为一个学问,本来就不应该有东方或西方的差别,只应该有流派或形态的不同。不过钱穆很明显的,他与黄仁宇,粗略的觉得大约是一个大的路数上的,同我见过的对中国政治形态的描述相比,其共同特征都是重于技术细节的描述,重于技术分析,重于赋税;而不去追究什么意识形态等等的问题。这点很好。很专业。钱穆必然对西方的政治历史等等有着极其清晰的了解,并且有研究,否则写不出这个东西来。 这里说道黄仁宇,倒是很想把黄和钱穆做一个对比,虽然我同样不确定在你们学界是否能够把这两个人放在一个等级上。不过在我这里可以,因为这些中国非大陆的确的关于“基于历史的政治经济分析描述”的文章里,我认真看过的就两个人,死了的男人钱穆,还是刚刚被你推荐的;另一个是黄仁宇。 钱穆和黄仁宇的底子不一样,钱还是基本上是老的国学地址,很传统,毕竟,这个和钱的长期做中小学老师经历,以及后来燕京大学、北大的经历分不开的。而黄是一个中华民国的中级军官出身,后来考研考到国外去了,估计当时出国留学不要考GRE,所以比较好考。后来黄一直在米国教书。说是黄的文章,比如《万历十五年》《资本主义与21世纪》《撒克逊河边谈中国历史》等等都是英文写的,后来让中华书局的先生们翻译成英文。至今看万历……的时候,都能看到英文翻译成中文的痕迹。实际上,黄的研究问题的思路比钱要严谨的多的多,黄的《万历十五年》中的每一篇文章的引用都有75~120个不等,固然这个是做学问所必须的并不值得稀奇,但是其文章中只要是非个人分析的内容全部有出处,而且出处能详细记载到页码并摘录,仅此一项,就极其值得佩服的——要么是佩服黄仁宇本人,要么是佩服美国的整体的学术气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而钱穆的文章中,明显在某些地方带有个人的主观成分(不过钱穆没有引用各种注解绝对不是什么不正确的事情)甚至都带有一点牢骚。当然作为一个非正式学术文章,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即便是其是正式的学术文章,这些问题也不是问题!但是总归感觉上不一样的,特别是与黄的东西相比。 这里说两个我觉得的,钱穆的东西不如黄仁宇的地方。先说一个,钱穆超过黄仁宇的地方:是钱穆的学问我感觉比黄仁宇大很多,黄仁宇只是一个流派的代表,而钱穆是一代的大师。这个体现在一个微末的地方表现在黄仁宇洋洋洒洒的东西钱穆几句话就摆弄清楚了,究竟还是火候有差。但是黄的文章有两个比钱穆强。第一,同样是公开发表的作品,黄的文章即便比钱的作品更像是论文,但是缺都比钱穆的文章好看很多。看到很有意思,也很值得一看。但是钱穆就很容易把文章写的干涩甚至是艰涩,这样也不是很好。我觉得自己要是做钱穆的学生,上课是会看报纸的,但不会睡觉。第二,钱穆是一个发现问题的高手,但是钱穆最起码在《中国政治得失》一文中,没有感觉到他在认真的想如何解决问题。他很好的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种种政治形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优缺点以及最后瓦解的问题,但是却没有能够告诉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对于现代的事情,钱穆对错都没有讲清楚,过于强调意识形态上的东西,特别是最后一段,甚至都有情绪在里面。这样不好。——或许也是钱穆不想在这本书里讲。而黄仁宇不是的。黄仁宇的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表述着如何把古代的东西与经验运用到现代,这点在《资本主义与21世纪》中表现的极其清晰。黄在该书中虽然没有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但是看了那个以后,大约的已经清楚我们应该做什么了。这点钱穆是不具备的。黄比钱理性,而且务实。黄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问题也说的蛮清楚的。但是在这个方面,他和钱的视角不一样,不好比。 大约就是这样,自己写的东西,不结尾了。 感觉这种文章看起来都很不舒服,不晓得为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