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之声 | 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

 世界名画 2022-01-13

德语曲名:G'schichten aus dem Wienerwald, Walzer

英文曲名:Tales from the vienna Woods Waltz

中文曲名: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

作曲: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Jr.

指挥:波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

演奏: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


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三大圆舞曲是《蓝色多瑙河》《皇帝圆舞曲》和《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这三首重量级的作品确立了他“圆舞曲之王”的地位。今天,我们介绍其中的《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作品编号op. 325。

《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曾经在1990、1994、1999、2005、2014、2018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过。该乐曲有小提琴版和齐特尔琴版,其中只有1994、2005年为小提琴演奏版,其余年份均为齐特尔琴演奏版。视频一为201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的视频。视频一开始拿上来的乐器就是齐特尔琴。

视频一:《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2014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创作背景


《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有时候也称为《维也纳森林故事》,或者《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这首乐曲以奥地利乡村音乐的旋律描绘出了一幅维也纳近郊森林的民间风俗画,彷佛在春天里,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伴随着鸟语花香,树林下的人们轻歌曼舞。

小约翰·施特劳斯

(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

《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这部作品既是维也纳音乐的标志性作品,也是一部表达作曲家爱国之心的作品。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的这片“维也纳森林”,从很久以前开始就是维也纳人休憩的场所,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这部名曲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于1868年6月前在维也纳创作完成,同年6月19日在维也纳举行的音乐会上首演,由作曲家亲自指挥。

维也纳森林激发了这位土著维也纳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灵感,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就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献给故乡的赞歌。小约翰·施特劳斯曾说过:“倘若说我有才能,我得感谢我心爱的城市——维也纳。我的一切力量都扎根在这块土地上,我所感觉到的旋律,充满在她的天空中。我只不过是用心倾听并记录下来罢了。”

乐曲结构


《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相比一般的圆舞曲来说,结构更为复杂,有些部分显得更适合于演奏会而不是作为华尔兹舞蹈的伴奏。在序奏部分,作者使用了德国南部和奥地利一带的民族乐器乐曲齐特尔琴,用以表达维也纳与周边地区的相互融合。

《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全曲由五个圆舞曲组成,前面有引子,后面有尾声。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引子,两支圆号牧歌式的吹奏宣告了黎明的到来,紧接着是管乐模仿小鸟婉转的鸣叫,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乡土色彩。引子之后便是五段的圆舞曲,反复表现了森林的美景、人们在森林里轻歌曼舞的场景。尾声部分同样很长,前面的旋律又重复出现,最后以合奏的形式结束了全曲。

关于圆舞曲


圆舞曲(德语:Walzer,音译“华尔兹”)有别于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维也纳作曲家的严肃作品,它和“轻歌剧/operette”可说是19世纪民主化社会中,为适应一般群众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轻音乐”;它们在维也纳的诞生、兴盛与衰竭,正好与整个19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荣枯息息相关。

当法国大革命于18、19世纪之交震撼着整个欧洲时,源于德国南部与奥国乡间的一些三拍子民俗舞曲,诸如“连德勒舞/Ländler”逐渐地被引进城市,转变成文明社会中的“圆舞”或“华尔兹”。圆舞虽被适度地“文明化”了,然而它仍然保有着源自乡间的愉悦奔放的本质,以及刚兴起时尚被视为“有伤风化”的男女相拥的舞姿。无论如何,它终能逐渐取代了属于“旧时代”优雅高贵却显得矫揉造作的宫廷舞蹈“小舞步/Menuett”,而以它那平民化的格调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当时可供跳舞的咖啡馆、小酒馆或稍后兴起的大规模舞厅,王公贵族或一般平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如此而消除了阶级间的界限。

当拿破仑征服欧洲的行动失败之后,欧洲各地的贵族为了重建新秩序而召开“维也纳和会”(1814-1815年)。据说开会的代表们与其说是在开会,不如说是天天在跳舞作乐。从和会期间一直到1848年革命事件爆发为止,这段所谓的“毕德迈雅时期/Biedermeier”,尽管处于梅特涅/Metternich首相专制政体与严厉的警察制度箝制之下,艺术(尤其是音乐)却由于得到中产阶级的支持而得以稳健地发展;而维也纳人的喜欢跳舞,使整个首都永远处于歌舞升平中。根据统计,当时维也纳的人口总数约二十万人,而全城可供跳舞的场地可容纳五万人,也就是说,该市四分之一的人染上了所谓的“华尔兹病毒”。此“毕德迈雅时期”正是圆舞曲音乐的先锋约瑟夫·兰纳/Josef Lanner、老约翰·斯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活跃的时期,而“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斯特劳斯才刚开创他的事业,也就是说,维也纳轻音乐的黄金时期才刚要展开而已。

关于齐特尔琴


《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最重要的特色就是齐特尔琴的运用。齐特尔琴是奥地利民间乐器,号称是奥地利最古老的乐器。其德语的本名zither字源来自拉丁词语 cithara,跟现代英语吉他/guitar同源。结构演化自中世纪拨弦乐瑟/psaltery,流行于奥地利的蒂罗尔和巴伐利亚。琴由一个形状扁平的木质共鸣箱,再加上4或5根的旋律弦和37根的伴奏弦所组成;旋律弦靠向弹奏者,用左手手指上的拨子弹奏。伴奏弦则可用任何一只手的手指弹奏。齐特琴常在轻歌剧中表现情节的乡土气息。

齐特尔琴的外形有点像中国的古琴或扬琴,音色有点像夏威夷吉他。齐特尔琴由上等木材制成,每件价格超过百万元人民币。该乐器目前只有奥地利拥有制作权,由于价格昂贵、旅行保险繁琐等原因,一般不会安排在巡演节目中。齐特尔琴在电影《茜茜公主》中有提及,茜茜公主和弗朗茨一世皇帝在微服私访的时候,茜茜公主告诉皇帝,小餐厅的人齐特尔琴弹得很一般。

齐特尔琴

如果没有齐特尔琴,这首《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一般由首席小提琴代替演奏,但是听的感受会大打折扣,可以说,只有有了齐特尔琴,才能说明这是维也纳的森林。

其它花絮


好莱坞在1939年拍摄了一部关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传记电影《The Great Waltz/翠堤春晓》,虽有传记片之名,但是只有音乐是真实的,生拉硬扯的三角恋故事很狗血。

《翠堤春晓》电影海报

影片《翠堤春晓》中关于《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创作过程,有一段有趣的情节,施特劳斯和情人萝茜坐马车去森林里,听到鸟语婉转动人,马车夫的口琴声、牧羊人的琴声、对面马车上的号声、施特劳斯和情人的歌声构成了《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的旋律,勾起了施特劳斯的音乐灵感,于是一首经典的《维也纳森林故事圆舞曲》问世了。

视频二:影片《翠堤春晓》片段

  • 非常感谢您的订阅,欢迎转发留言;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希望读者及时指正文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 除了注明出处和原作者的文章以外,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这些原创技术文章对外租赁,有意向者请在后台输入“租赁”了解详情;

  • 欢迎成为本公众号的vip会员,您可以得到本公众号的各种福利,请在后台输入“会员”了解详情;

  • 小贴士的内容可能会有变动,以最新发布的版本为准。

阴极保护院 世界名画欣赏

作品名称:奥地利伊丽莎白皇后/Empress Elisabeth of Austria

作者:温特哈尔特/Franz Xaver Winterhalte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