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 |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大片草地》

 世界名画 2022-01-13

《大片草地(德语:Das große Rasenstück,英语:Great Piece of Turf)》是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在他的纽伦堡工作室创作的水彩画。这幅精致的绘画看似描绘的仅仅是一块简单的草皮,但是画中详尽的细节简直就像照片般精准。这幅画绘制于1503年,是最早研究自然的伟大作品之一,也是丢勒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画作名称:大片草地(Great Piece of Turf)

艺术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年份:1503年

类型:纸上水彩及钢笔墨水画(Watercolour, pen and ink)

尺寸:40.3cm×31.1cm

收藏地: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Albertina, Vienna)

创作背景


1495年,丢勒结束第一次游学意大利返回德国,定居于纽伦堡,并开设了一家工作室。工作室很快以高质量的作品赢得了声誉,这时候丢勒年仅24岁。1500年,丢勒绘制了也许是他最著名的作品,颇像基督的自画像(参见下文)。同时,他还创作了一些更注重自然研究的作品,例如,他在1503年创作的《大片草地》和前一年的《野兔(Young Hare)》。

△ 野兔,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502年

画面


在《大片草地》这幅画里,丢勒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昆虫的视角看到的大自然。他将这些微小而杂乱的植物在画布上明晰地建构出来,这幅画是欧洲第一批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之一。

这幅画只是描绘了一块大草皮,一丛看似无序的野生植物,其中可以辨认出的植物有鸭茅属、剪股颖、草地早熟禾、雏菊、蒲公英、石蚕叶婆婆纳、大车前草、倒提壶、锯齿草。这里只详细介绍其中的大车前草和枯萎的蒲公英。

△ 画中的植物

在《大片草地》这幅画中,大车前草硕大肥厚的叶子在草丛中显得格外突出。可以留意到丢勒用深绿色纤细的干笔塑造了叶子,又用白色的细线加亮了叶脉和叶子的边缘。干笔是指画法中含水墨甚少的笔法。

△ 大车前草肥厚的叶子

大车前草(学名:Plantago major)又名宽叶车前草,是车前科车前属的一种植物。这种植物原产于亚洲北部和欧洲,在殖民时期被无意中带到美洲,现在已遍布全球。这种植物能够在紧致的土壤生长,包括从前筑路时被夯实的泥土路,所以在英语又名"roadweed",意思就是“路上的野草”。

△ 大车前草插画,Otto Wilhelm Thomé, 1885年

在《大片草地》这幅画中,已经败落了的蒲公英沿着凋谢的茎垂下头,也可以看到齿边的叶子。这幅画浅色在背景将植物衬托得清晰可见。

△ 两株已经败落了的蒲公英

蒲公英是温带至亚热带常见的一种植物。蒲公英叶边的形状像狮子的尖牙。其英文名字Dandelion来自法语dent-de-lion,正是狮子牙齿之意,蒲公英花语为“我在远处为你的幸福而祈祷”。花语是指各国、各民族根据各种植物,尤其是花卉的特点、习性和传说典故,赋予其的各种不同的人性化象征意义。

△ 蒲公英插画Elizabeth Blackwell,1737年

丢勒的研究绝不仅限于地表之上的叶茎,这幅画还显示了植物那纤细、丝状的根,将它们置于深色的层次中以使它们更加显眼。乌黑的色调在植物的根基部分缠绕,赋予了构图一种深度和坚固性。

△ 银灰色的根

丢勒《大片草地》这幅画在对自然物的刻画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真实感。人文主义学者康拉德·策尔蒂斯(英语:Conrad Celtes,1459年2月1日-1508年2月4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历史学家和拉丁语诗人)将丢勒的这幅作品与中世纪哲学家和科学家大阿尔伯特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类比,后者的作品也基于对自然的观察。与《野兔》一起,《大片草地》被称为丢勒写实主义作品的杰作。

《大片草地》构图似乎没有秩序和安排,各种植物的花、叶、茎、根显得有些混乱,但空白的背景与混乱形成了对比,并赋予了秩序感。丢勒以无与伦比的精确度将几种不同的绿色调配在一起,使每一种植物的颜色都有所不同,并在构图中创造了一种深度的感觉。

尽管《大片草地》这幅杰作受到后来的艺术史学家的高度评价,但对大自然的现实表现本身并不是丢勒的目标,而仅仅是一种工具。丢勒这些关于自然物的作品增进了他对自然界的理解,这对他后来绘画的细节处理大有裨益,例如丢勒1506年的绘画《玫瑰花环盛宴》。

△ 油画《玫瑰花环盛宴》,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502年

关于画家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德语: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德国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初期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及艺术理论家。丢勒无疑是所有德国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的作品以精准性与内知觉为特点。

△ 丢勒自画像,1500年

童年时代,丢勒随父亲学习金匠手艺,15岁后开始了游历学画生活,随瓦格莫特学习绘画和木刻,先后游历于阿尔萨斯、巴泽尔及斯特拉斯堡。他在二十多岁时的木刻版画就已经使他称誉欧洲。

丢勒最重要的游学经历为两次意大利之旅,第一次是1494-1495年,第二次是1505-1507年,其间丢勒结识了画家乔瓦尼·贝利尼和拉斐尔,同时研究了达芬奇的作品和艺术理论,接触并学习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及风格。

丢勒早在自己13岁时就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比达芬奇创作的那幅有名的自画像(ca. 1510-1515)还要早二十多年。在其一生之中,共创作了近十幅自画像,丢勒被誉为“自画像之父”。

△ 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

丢勒一生创作了大量木刻画、铜版画、油画和人物素描。其代表作有油画《四使徒》、《亚当和夏娃》、木版画《启示录》、铜版画《苦闷》、《骑士、死神、魔鬼》等。著有《人体比例研究》四卷,对透视学和人体解剖学颇有研究。

鉴于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在德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他的一些画作被设计在德国马克钞票上。

△ 1948年版50马克纸币,1524年画作《陌生人肖像》

△ 1948年版100马克纸币,1526年画作《Jacob Muffel肖像》

△ 1963版5马克纸币,1505年画作《威尼斯女人肖像

△ 1961版20马克纸币,1499年画作《Elsbeth Tucher肖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