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与雕塑

 建材U选 2022-01-13

艺术能够启发人类的深层次思考,拓宽人类精神的宽度和广度,放飞人类的心灵。雕塑和建筑作为艺术门类之一不可避免地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艺术必然受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雕塑和建筑也不例外。

雕塑,一般是用来美化人类生活环境或者为表现纪念某些特定的人、物或事件等而塑造的具有一定形式或寓意的三维物体,它也是艺术家表达自己世界观的媒介。由于大部分雕塑不承担具体的功能需求,因此也更为自由灵动。

建筑则是人类采用各种材料建造的用来满足人们居住、工作、学习等各种活动需求的空间。受功能、技术等限制,建筑的自由度明显弱于雕塑。

雕塑与建筑的关系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雕塑与建筑完全融合,不分彼此,甚至互相之间不能完全独立存在;另一种则是雕塑和建筑互相独立存在,建筑一般作为雕塑的背景及置放空间,雕塑则给建筑带来艺术灵动性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典建筑中的雕塑更多作为叙事性和装饰性的元素出现。由于建筑师多重身份的合一,雕塑和建筑常常是第一种更为紧密的关系,甚至一些雕塑直接和建筑构件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另一些则虽然形式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从结构逻辑上讲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古典神庙建筑中作为结构支撑柱的人像雕塑,雕刻精美。它不仅是一件经典的艺术品,也是建筑不可或缺的结构部分,二者密不可分,融为一体。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雕塑化角柱(应该不具备结构功能)

虽然不似古典建筑的雕塑、结构合为一体真实,但也给枯燥乏味的现代建筑带来一丝轻松。

许多保存至今的欧洲古典建筑都是雕塑和建筑融合的最好例证,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雅典伊瑞克先神庙、法国巴黎圣母院等。

巴黎圣母院的雕塑和建筑,既有融为一体的部分,也有作为叙事或装饰独立存在的雕塑。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上相对独立存在的铜雕

天才建筑师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的作品是在现代建筑结构框架下将雕塑与建筑完美融合的典范,也因此他创造出一种全新风格的建筑,既区别于八股文式的古典建筑,又与现代建筑风格格格不入。

西班牙巴塞罗那米拉公寓

建筑师:安东尼·高迪

以雕塑化的手法将建筑与雕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特别是建筑顶部的楼梯间、通风道等在现代建筑形式里常常起到负面作用的零碎构件,在建筑师的手下变成了引人遐想、脑洞大开的雕塑艺术品。


传奇建筑——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

建筑师: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i)

大部分人像雕塑已经具有抽象色彩,和建筑结合紧密,但可以独立存在。

由于专业分工的细化,现代建筑师和艺术家分工明确。同时,受越来越多的建筑功能性、技术性要求约束,大部分现代建筑离雕塑越来越远,建筑和雕塑常常是第二种关系,即互相独立、分离的关系。雕塑常常成为调节空间气氛的装饰品。

为了达到更好的整体效果,建筑师一般均特别注意雕塑题材、尺度、位置等选择以保证雕塑和建筑内涵上的关联。

西班牙巴塞罗那馆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水池中的雕塑在现代极简的空间中凸显出来,提升了整体空间的艺术性。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建筑师:贝聿铭

亨利.摩尔(Henry Spencer Moore)的雕塑

常有着圆润的造型,与几何感强烈的建筑相得益彰,互相调和。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建筑师:贝聿铭

室内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动感雕塑

在丰富的空间里、简洁的色彩衬托下更显灵动,也调节了室内空间气氛。

纽约大学广场 

建筑师:贝聿铭

毕加索的杰作《希薇特半身像》(Bust of Sylvette,1968)

现代建筑里加入尺度适当( 3 层楼高)的雕塑作品,形成雕塑、建筑、环境、室外空间的整体融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朗道化工楼

建筑师:贝聿铭

马克·迪·苏维罗(Mark di Suvero)的字母形雕塑

鲜红色的作品成为灰色建筑围合的室外空间的活跃因素。

德国斯图加特新美术馆

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

亨利.摩尔(Henry Spencer Moore)的“斜倚的披衣女子”雕塑

雕塑被置于入口平台一隅,也在人们从中间楼梯部位走向入口的行进路线的视线方向上。

美国宾夕法尼亚巴恩斯基金会画廊(2012)

建筑师:Tod Williams & Billie Tsien建筑师事务所

入口空间内的“马”雕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空间瞬间变得灵动、高雅。

西班牙巴塞罗那阿格巴(Agbar)大廈

建筑师:让·努韦尔(J. Nouvel)

简洁的、色彩鲜艳的方体既是雕塑也是休息的座椅,与建筑抽象斑驳的色彩甚为协调。

德国慕尼黑毕马威公司办公楼

建筑师:Steidle事务所

庭院中的抽象雕塑在过于严肃的环境里形成了调剂,当然无论从色彩还是形式上与周围建筑的反差还不够大。

德国柏林坎特德里克大楼

建筑师:约瑟夫.保罗.克莱休斯(Josef Paul Kleihues)

雕塑提升了空间品味,也给环境带来历史沧桑感。

北京韩美林艺术馆

建筑师:崔恺

韩美林“母与子”雕塑

艺术家的艺术馆配上艺术家自己的作品更是合拍。

当然,也有一些建筑师有意识地将雕塑的概念引入设计中,创造出具有强烈雕塑感的整体建筑形式。当然,现代雕塑化的建筑与古典建筑强调细节的雕塑完全不一样。

功能、技术是建筑跨不过去的坎,建筑毕竟不能如雕塑仅仅强调内涵与审美,因此绝大部分的建筑还是带有建筑区别于雕塑的明显特征,不能如雕塑般单纯。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建筑师:约恩·伍重(Jørn Oberg Utzon,丹麦)

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具有着强烈的雕塑感,如同贝壳?如同风帆?建筑脱离了原有的固定模式。

扎哈.哈迪德早期的雕塑型高层建筑模型

荷兰鹿特丹航运学院的雕塑状体块

建筑师:Neutelings Riedijk 建筑师事务所

北京CCTV大楼的雕塑状体块

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的“奇奇怪怪”的建筑形式上更加接近于雕塑

更接近于雕塑的2010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

对于雕塑来说,大部分时期内它都是建筑的配角,是环境的装饰和美化。传统思维中,雕塑是封闭的、只是供人离开一定距离观赏的、依附于建筑或环境空间的。但发展到今天,许多现代雕塑突破了传统思维,将动态、声音、触感、空间等因素融入其中,形成更为激动人心的艺术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