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野人”进山凿出三室一厅,因失恋隐居21年,今67岁仍单身

 东海之子aefi7b 2022-01-13

2006年8月29日清晨,一声惊呼响彻在江西吉水县白沙镇上田村的山谷间。

“野人!野人!”一位从外地前来探亲的男子,在山间看到了一个头发凌乱、衣衫褴褛的怪人,吓得连连惊叫起来

听到他的声音,这个“野人”迅速钻进了山洞,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此“野人”并非真正的野人,而是一位隐居山林多年的五旬男人。

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世俗的生活,选择了隐居?多年过去,他的生活过得又如何呢?

一、恋爱失败、决心归隐

这个“野人”名叫余水芳,1954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昌洲乡五甲村。

余水芳自幼头脑就很聪明,11岁便会打算盘。

从初中辍学后,16岁的他当起了赤脚医生。

后来,鄱阳县在农村里招工,余水芳便通过招工进了城,在鄱阳机械厂担任仓库保管员。

进城后,余水芳一边工作,一边利用空闲时间自学数理化的知识,还阅读了不少哲学书籍。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立刻报名参加了考试,可惜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最终落榜了,只能继续在机械厂工作。

在厂里,余水芳认识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但两人的感情最终还是没能走下去。

这段失败的感情经历,让本就多愁善感的余水芳变得更加忧郁了。

1992年,余水芳决定背井离乡,远赴深圳闯荡。

他干过钳工,后又凭借勤奋刻苦当上了厂里的班长。

在这期间,余水芳与一位打工妹相恋了。

两人都喜欢看书,彼此有不少共同语言。

可是,两人相恋一年多以后还是分手了。

分手的原因主要是,余水芳的性格过于耿直,两人常常产生矛盾。

而且,余水芳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喜欢陪女友逛街、看电影。

久而久之,女友便心生了嫌隙。

回忆起这段感情,余水芳总是忍不住叹息:“我脾气不太好,一般的女孩子不能容忍我。”

两人分手半年后,余水芳曾回女友的老家找过她。

可惜,当时的女友已经与别人定下了亲。

心灰意冷的他,只能独自返回了深圳。

从此,他的心里再也没有产生过爱情的火花。

2000年,54岁的余水芳随一位江西吉水的工友回老家玩,来到了白沙镇上田村的山谷间。

眼前秀美的风景,一下子便打动了他的心。

于是,余水芳突发奇想,决定在这里挖一个山洞隐居。

他曾在采访中坦言:“我一向喜静,崇尚自然,梦想着在山洞中生活。而且,过去的两段感情经历已经让我心灰意冷,产生了消极避世的念头。我决心要藏身在山洞里,不再理会世俗的纷纷扰扰,做个彻头彻尾的'苦行僧’。”

定下计划后,余水芳立刻开始选址、设计,并独自一人开始了挖掘。

挖掘的过程十分艰难,每天他都要挖十几个小时,不知道挖坏了几把铁锹和斧头。

经过一年多没日没夜的艰苦劳动,山洞终于初现雏形了。

于是,余水芳住进了山洞,并继续向里面挖。

前前后后经过了三年多的时间,一座“三室一厅”的洞穴终于凿成了。

二、隐居生活、苦中作乐

2006年,江西吉水县有“野人”的消息曝光后,不少记者专程前来采访余水芳。

至此,隐居六年后,余水芳的生活才为世人所知晓。

余水芳居住的山洞,宽约2米,深度则达到了30米。

洞口有一块木板门,上书“天下都乐”四个大字。

内部则为“三室一厅”结构,在洞的两侧分布着厨房、储藏室和卧室。厨房中有一口土灶和一口水井。

水井深达十几米,是余水芳花了一个多月才挖出来的。

卧室铺了水泥地,地上一块木板,便是床铺了,可谓是“以天为被,以地为席”。

房间内几乎没有家具,仅有几个破旧的凳子。

沿着洞往里走,洞里时高时低,最高处足足有4米高,最低处也有一人高。

值得一提的是,山洞里的气候冬暖夏凉,常年保持在20度左右,十分舒适。

余水芳并不是山洞里唯一的住客,洞里的梁木上悬挂着不少的蝙蝠。

余水芳回忆道:“刚建造洞穴时,几只蝙蝠便成了'不速之客’。”

后来渐渐地,蝙蝠越来越多,已经有了数百只。

在常人看来,这种生活环境无疑是恶劣的,但余水芳却并不在乎。

他常年与蝙蝠作伴,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刚隐居时,余水芳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吃饭全靠捕鱼抓虾、捡拾稻穗。

在他居住的山下,有一片水稻田。

每到秋收季节,余水芳便会起个大早,提着篮子下山捡稻穗,多的时候能捡几十斤。

他还从山里找来两块圆石,制成了石磨,将捡来的稻穗加工成了大米。

剩下的稻壳,他也会磨碎做成糠饼,物尽其用。

不过,捡拾麦穗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在其他时节,余水芳常常只能靠吃野菜过活,饿得皮包骨头。

后来,他在山上开垦了两亩荒地,种起了水稻、花生、蔬菜等作物。

作物成熟后,留一部分自己吃,剩下的就拿去集市上卖,挣点油盐钱。

山里没有别的消费,靠着种地卖菜,余水芳差不多实现了自给自足,活得悠然自得。

山洞里冬暖夏凉,余水芳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单衣。

平时,他不怎么出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冬天可以睡上十五六个小时。

白天,他也不会远离洞穴,最多就是出去晒晒太阳。

一年到头,他只会上街两三次,购买一些食品和生活用品

虽然物质上比较贫瘠,但余水芳的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多彩。

余水芳最喜欢的事就是看书,他曾表示:只要有书读,就一点都不寂寞了。

每天,他都会花不少时间在阅读上面,哲学、自然科学、数理化无所不看,可谓是乐此不疲。

而且,他还打算写一部书来谈谈人性和社会,不过不会对外出版。

除此之外,余水芳还非常喜爱音乐,自己也是能歌善舞。闲得无聊时,他便会在山洞前载歌载舞。

山洞中还挂着一把二胡和一把长笛,都是他自学成才的。

从山洞旁路过的村民,经常能听到洞中传来悠扬的音乐声。

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余水芳在作词作曲上却颇有天赋。

早年在深圳打工时,他就曾在报纸上发表过原创的歌曲。

隐居期间,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对过去的回忆等内容创作成了歌曲,记在一本厚厚的本子上。

他还表示,想把一些优秀的歌曲刻在石板上,镶嵌在洞穴的山壁上,永远地流传下去。

余水芳曾写下这样一首诗歌:“我爱的人多,我爱的不一定都归于我。有的无法理解我,有的因故拒绝我,有的早已有归宿……”

当地村民曾表示,余水芳不喜欢与女人接触。

可是,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出,孤身一人对他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或许,在他心里还存在一丝对爱情的憧憬。

只是,过去悲伤的回忆,让他再也不敢相信爱情了。

隐居生活,对寻常人来说无疑是艰苦的。

余水芳的家人们也多次表示想让他回家,不忍心让他孤独终老。

但是,余水芳却坚定地表示:“我不想被世俗拖垮,我永远要呆在山洞里。我要像孩子般无忧无虑地生活,当个快乐的野人。”

或许,对于余水芳这样的人来说,“野人”般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归宿。

三、再度探访、焕然一新

2013年,时隔7年后,记者们又再度造访了余水芳的山洞。

这一次,他们所见的景象已经是迥然不同了。

2006年,经媒体报道后,余水芳一下子成了当地的名人。

不少电视台争相来采访他,还有个小伙子从四川跑来,想跟他一起过隐居生活。

不过,余水芳都一一谢绝了他们。

还有的人听说了余水芳的故事后,主动表示想要资助他,但余水芳却没有收:“我不想让他们觉得这是施舍,除了朋友以外,我也有我的尊严。”

事迹曝光后,当地政府了解了余水芳的情况,给他发放了低保金。

靠着低保金和种地的收入,从2008年开始,余水芳着手改造起了山洞。

他从村里的砖窑旁边捡来废弃的砖头,又买了水泥,在原来山洞的顶上一点点砌起来,建了一座小砖房。

这座小砖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工。

建成后,余水芳便在这里面做饭、睡觉。

谈起建砖房一事,余水芳表示:“洞里天冷时太冷,雨下多了还会渗到洞里来,有时候没办法住。”

砖房也很简陋,窗户仅有塑料篷布遮挡,每当刮风下雨时便呼呼作响。

不过,相比于之前的山洞,确实要好太多了。

2011年,余水芳久违地回了一次老家,家人资助了他一些钱。

回来后,他用这笔钱在屋子里拉了电线,装上了电灯。

后来,他又买了一台小电视。

这台电视可以收看四十多个节目,为余水芳的隐居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在屋子里,余水芳还做了一个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

余水芳告诉记者,他前段时间花300元购买了一台二手电脑,正在学习如何使用,准备等学会了就开始写书。

经过这么多年,余水芳的外貌上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当初住在山洞里时,他一头长发、衣衫破旧,颇有几分“野人”、“浪子”的味道。7年过去,长年累月的劳作让他苍老了不少,看起来与普通的农民无异了。

在他身上,尤其引人注意的,便是一条长长的辫子。这么多年来,他从未剪过头发,辫子已经有一米多长了。

不过,如今67岁的余水芳仍然是孤身一人。

这些年来,也有不少村民给他说亲,但余水芳都拒绝了。

在他看来,自己的生活贫苦,女人跟着自己也是受苦,不想耽误人家。

好在,村民们对这位特殊的住客都很照顾,大家也会时不时地给他送点东西。

这份情谊,让余水芳感动不已。

近些年来,不少媒体一直在关注着余水芳的近况,而他仍坚持生活在大山里。

他曾表示:“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种种地,看看书,虽然清苦,但怡然自得。”

余水芳是个不折不扣的“怪才”,却也是个单纯之人。

隐居山林的清苦生活,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而他却甘之如饴,21年来初心不改,实在令人佩服。

参考文献:

江南都市报 《江西野人隐居山洞六年 自称喜欢刀耕火种的日子》

中国江西网 《再探访 山洞“野人”生活变现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